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北岛海外漂泊及其再度被边缘化,对此,国内外反响不一。目前,海外已有普通受众、著名诗人和汉学家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北岛的诗;而汉学界对北岛海外诗歌采取了文化性读法、思想性读法、政治性读法、系谱性读法、修辞性读法和综合性读法。这些"合力"共同塑造了北岛在海外的多样化形象。  相似文献   

2.
宋末遗民汪元量的诗歌记载和反映了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被誉为"宋亡之诗史",具有"载正史之未载、补正史之不足"的史学价值。而汪元量用形象的手法反映一代之历史,其"诗史"亦具有诗的意蕴和美学价值。与杜甫"诗史"相比,汪元量的"诗史"明显带有自己所处时代和生活经历的印记。  相似文献   

3.
李白作为有唐一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创作了近千首诗歌。其"浪漫"的特质除了整体作品风格的飘逸之外,还与其大量写作女性诗歌有关。李白900多首诗中,就有100多首诗涉及到女性形象。他诗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历史题材意象;一是现实题材意象。  相似文献   

4.
著名诗人学者萌萌(鲁萌)基于历史反思与精神出路探寻之亟需,主编了《那一段回流——学人诗存》,选编了九位学人创作于文革期间的诗作,揭示了"文革"风暴在一代知识者灵魂深处留下的印迹以及他们的精神裂变与反思。这些作品既具有文学史价值,又具有思想史价值。运用"以诗证史法"对他们进行研究,有助于考察"文革"时期的社会状况与知识者的精神状况。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读者对北岛诗歌的接受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中国读者对北岛诗歌的关注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影响,而国外读者则一直倾向于从政治性角度出发解读北岛诗歌。造成两者接受理解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也是卓越的文学批评家。他主张文学创作要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现实。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讽谕诗,并且以诗歌有无"美刺"和"讽谕"作为诗歌批评的标准;他创作讽谕诗的目的是为政治服务,为封建统治服务;他极力推崇讽谕诗,对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孟棨首先提出杜甫诗歌是"诗史"的观点.他认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流离陇、蜀时所写的诗,全面反映杜甫此时的生活,也表现了杜甫的感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诗史".宋祁认为,杜甫的律诗善于陈述时事,律切精湛,气魄宏大,是"诗史".胡宗愈认为,杜甫的诗歌抒情与叙事结合,表现个人与反映时代统一,是"诗史".杜甫诗歌"诗史"观在北宋中期基本建立.  相似文献   

8.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创作了众多反映当时美国社会现实的优秀文学作品。《人间天堂》是菲茨杰拉德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阿莫瑞人生经历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价值体系之间的激烈碰撞,展现了一代美国青年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9.
洪子诚认为北岛诗歌的质地是坚硬的,诗人于坚也把北岛的诗归入硬性诗歌类,他本人则属于软性一流,洪子诚和于坚的此种见解是在阅读北岛诗歌的过程中形成的.北岛善于把悖论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并进行概括,将理想世界的意象和现实世界的意象,公共、革命意象与私人意象,废墟意象与生机意象进行并置.这些具有异质性的相反意象互相冲撞、牵扯,在诗内部形成一股强大的张力,使其诗歌获得了坚实的力量.与此同时,悖论式的意象还可生成悖论漩涡,在悖论漩涡的挣扎中北岛实现了内心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近代贵州诗人章永康的诗歌创作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了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的史实.写景诗中既有雄奇的景象,也有宁静的田园诗.另有不少情真意切的相思之作,尤以对妻子的相思诗见长.  相似文献   

11.
三 诗人深层心态的矛盾与斗争 民族斗争的急剧发展提出了诗歌与现实关系、诗歌与民族关系进行自我调整的任务。这种调整,对于由现代派诗潮走入抗战诗歌运动洪流的诗人,在心理上引起的震动和变化,是相当激烈和复杂的。这里很重要的是在深层心态中进行审美习惯的变革所引起的矛盾和斗争,也就是深入到深层心理的新的美学习性的蜕变引起的抵抗与适应,痛苦与欢欣。大时代的风暴卷起一代诗人,特别是过去沉溺在“纯诗”探索中的诗人们内心的波澜。一种“无可适应的彷徨”感往往成为一些诗人心灵深处潜在的矛盾形态。当时的论者准确地说明了这一心态的痛苦所在:  相似文献   

12.
北岛诗歌以昂扬的格调创造了一个表达个人信念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坚定的笔墨率先描述了"大写的人"。北岛一直处于民间或社会边缘的地位,我们从他的诗中看到了诗人的心灵发展轨迹:希望——觉醒——反抗——探索——幻灭——远离——漂泊,而串起这些重要词根的中心词就是:对峙和离开。具体表现在诗人的灵魂在与现实对峙的三次惊醒中:他要远离那个黑暗的荒谬的现实;远离故土,远离这个文化语境的胁迫;要离开的更主要的是那个"旧我",他要超越的是自身的局限。  相似文献   

13.
林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她的《给他》一诗,曾获1981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诗作奖.现任香港文学促进协会副会长等职,出版了《给他》、《诗心不了情》、《林子短诗选》等诗集,被誉为"中国的白朗宁夫人".最近出版的《林子世纪诗选》收移居香港前后诗作60余首,不仅继续是爱的歌者,更反映香港社会及国内改革状况,抒发个人情愫,诗风纯正,感情真挚.  相似文献   

14.
金斯伯格的代表作《嚎叫》堪称为20世纪美国诗歌的经典之作。它表达了整整一代人的痛苦和愤怒,具有不可忽视的艺术价值。金斯伯格创作该诗歌的渊源,部分是源于他罹患精神病的母亲娜阿米和行为怪诞的挚友卡尔.所罗门,更重要的是,他以此来抨击压抑人性的资本主义机器,并为备受迫害的"垮掉的一代"青年代言。《嚎叫》与传统诗歌彻底决裂,创作理念独具匠心,开创了一代诗风。金斯伯格大胆采用"自发性写作"与"一切均可入诗"的创作方式,并在多个场合大声吟唱和朗诵该诗歌,充分体现出他襟怀坦荡、不畏强权的凛然风范。  相似文献   

15.
北岛在评价里尔克诗歌时,对译诗和原诗之间的距离缺乏警惕,这透露出他的某种"世界诗"观念,这一观念使得北岛的诗歌写作暗含一个"便于翻译"的维度,并与他后期诗歌写作的困境有一定关联;北岛对里尔克缺乏广泛和深入了解,在行文中过度倚重单本里尔克传记,在资料使用方面出现诸多错谬,对里尔克诗歌的理论阐发也含混不清;北岛对里尔克诗歌汉译情况较为陌生,他用以作为批判对象的译本并非现有最佳译本,同时,他在引用他人译本时也不够严谨。  相似文献   

16.
陈子昂和高适分别是初唐和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陈子昂的诗论和创作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从酬赠诗创作来看,高适在诗歌的创作主张、现实主义的创作实践以及诗歌的整体风格上对陈子昂有所继承,同时,在人生态度上、在诗歌反映现实的广度和深度上,以及诗歌的艺术成就上都实现了对陈子昂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郑梦周是高丽后期著名的性理学家,又是著名的汉诗作家,他一生写了不少诗歌,《东文选》收有他的诗歌38首,现在对于其汉诗和中国文学的关联研究大都以使行诗为主,其实其诗歌创作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这些诗歌内容反映了对时局的看法和对性理学、中国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理解,语言使用上经常借用中国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以及文人墨客的诗语,使自己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中国传统诗歌形象含蓄的艺术特点。这是中国古典文化在域外延伸的重要事实依据,也是世界汉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可谓在中国文化的域外传播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著名诗人,他的主要创作成就,一是以诗纪史,真实地反映了晚清时世;二是走向世界,为中国诗坛输入大量新的质素.因而,他出使美国后咏写域外风光和海外新理新事的诗作,被友人称作"新世界诗",在当时发生很大影响,在世纪之交的今天仍然很有借鉴价值.本文便从黄遵宪"新世界诗"的得名、范围、新在何处、思想意义、艺术特色诸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9.
诗歌是诗人审美心理、审美趣味的表现。一部杜诗,就完整地保存了诗人对生活的审美意识、审美感情和审美理想,把民族的精神之美冻凝在那具有恢宏历史感的诗篇之中,达到艺术上美的高度,充分体现出诗人艺术思维中那种能动地反映世界的审美把握。 一、虚实相生的取境美 杜甫的诗歌,长期以来被人们作为《诗史》来读,有重视其认识价值,而不太注意其审美价值的倾向。其实,艺术的根本功能是审美的。诗歌对现实的认识反映并非直接的,而是以情感为中介对现实作评价反映,并通过这种意象思维中的心理体验的反映,把现实的景化为诗中之境,借以流淌自己汩汩情思。  相似文献   

20.
邮票是"国家名片",承担着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使命。"文化大革命"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文革"邮票以政治题材为主,仅发行了少量的经济、文化和体育题材邮票。基于政治传播的需要,"文革"邮票主图大多是经过概念化、样板化的人物或景物形象。运用符号学的图像分层分析方法对"文革"邮票进行解读,剖析影响邮票设计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原因,揭示邮票设计及构建国家形象的规律,以期彰显邮票的时代价值,进一步发挥其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文化、展现中国形象的独特作用,探索信息化社会背景下中国的国家形象表达与传播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