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生活质量:社会需求与政策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这是当前社会转型期、经济快速发展期、实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现实社会需要.传统研究主要是从"社会供给的充分程度"和"人们需求的满足程度"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提升生活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不同群体对生活质量需求的差异,尤其是不能很好地将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联合起来进行分析,为了克服这种弊端,本文以一种生活质量的理想类型进行探讨和分析.其对应的政策方案是:针对理想类型中的"被剥夺",应采取"补差正义原则"进行补偿;针对理想类型中的"顺应",应采取"审慎认知方式"进行增强;针对理想类型中的"不协调",应采取"人文濡化方式"进行提升.  相似文献   

2.
生活质量研究:近三十年回顾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献回顾表明,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目前的研究重心越来越偏向于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等主观生活质量领域。论文对生活质量等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梳理,对生活质量研究中的两种不同视角、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中生活质量研究的不同重点、生活质量测量指标的全面性与指标的可比性之间的矛盾、不同研究之间的借鉴和积累,以及对加强生活质量主、客观指标间关系和联系机制的综合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西方式的自由民主作为一种政治生活,存在一种"单向度化"的趋势,即将人的愿望和诉求扁平化。同时,考虑到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内输出他们自己的"自由民主政治生活"的范式,这种"单向度化"同时还意味着其他国家在有关政治生活的想象方面被一种单一的模式给规制,从而没有办法和能力去意识到并主动地打破这种范式的规制。这种被意识形态化的"政治生活"输出,倘若换一个角度来看,会成为我们创新的一个起点。比如,"情理"这一概念本身包含了在地化和生活情境具体化的诉求,从而为我们在规范层面上进行政治生活的想象和创造开放出多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论文化对生活方式的建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有两种基本的存在形式,一种是作为过去的传统所积淀下来的物化形态,它构成了我们历史过程中的经验和规范,另一种是作为正在生成的新的历史现实,它建构人类社会生活未来的方向。前者是在旧的社会规范的层面形成了文化的相对确定性,而后者则是新社会生活的生成基础。生活方式作为社会不断形成和变化着的环境,也要求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随着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发展,也要不断地实现主体性的自觉变化。生活方式作为共存主体的根本的生存环节,演化为社会结构,形成社会基本规范,因而文化不断把社会生活中的经验具体转变为现实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生活质量的历史文化向度--从波普尔"世界3"的观点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向义 《社会科学》2005,26(6):124-128
以往进行的生活质量研究主要是从客观角度,从主观角度,从主、客观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的.从波普尔三个世界的观点看,这几种研究都有一种缺陷,即只考虑了"世界1"和"世界2"里的生活质量,而没能考虑到"世界3"里的生活质量问题.从"世界3"的观点来看,生活质量应具有一种历史文化向度.因而,从历史文化的视角去研究生活质量,构成了生活质量研究的一种必要视角,并能充分展示生活质量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世界120个国家的生活质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生活质量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本文建立了一种生活质量评价模型,并对120个国家1980~2003年的生活质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生活质量排世界前10名的国家是:瑞典、丹麦、英国、比利时、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荷兰、德国和瑞士;2003年中国生活质量指数为37.6,在120个国家中排名第72位。1980~2003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年均增长率为1.031%,按这个速度计算,中国需要80年左右才能赶上2003年的发达国家水平。改善和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应该成为国家政策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7.
如今,"建设幸福中国"被列入了国家"十二五规划"。幸福,已经成为当下最令人憧憬的词汇。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感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的主观体验和做出的一种总体的主观评价,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一个人对整体生活的满意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个体的幸福感体验也就愈强。对于幸福的理解,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像"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  相似文献   

8.
回归生活世界的"生活美学"——为《生活美学》一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生活美学"试图避免西方的思想传统当中对生活的两种基本解答途径,回归到的生活世界的美学新构,正是对"自然主义"(实质上是科学主义)和"理智主义"(实质上是形而上学)解答的双向超越,它是一种本土化的美学主张.从人类活动论的角度看,日常生活就是一种"无意为之"的、"自在"的、"合世界性"的生活,非日常生活则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自觉"的、"异世界化"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美的活动虽然属于日常生活,但却是与非日常生活最为切近的;它虽然是一种非日常生活,但却在非日常生活中与日常生活离得最切近、最亲密.关的活动,介于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之间,并在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必要的张力."生活美学"的理论合法性就在于,不仅马克思、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杜威这些哲学家本人的哲学思路中存在着回归生活世界的取向,而且在中国本土的思想传统中,历来就有"生活美学化"与"美学生活化"的传统.  相似文献   

9.
生活质量指标建构及其前沿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活质量研究是社会科学中颇具影响力的研究领域之一,该领域中测量指标的建构是关键环节.本文结合国内外有关生活质量的最新研究成果,论述了生活质量研究的指标选择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生活质量是反映美好生活的一个核心指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不丹等国家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生活质量指标评价体系.我国学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对生活质量进行了大量研究,涌现出一批研究成果.基于这些研究成...  相似文献   

11.
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人们生活质量改善的程度如何。生活质量是生活标准的衍生物,其关键的要素就是收入和财富。生活质量的另外一个指标是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后所带来的社会各个群体实际获得的财富如何。在过去的25年,俄罗斯的生活水平一直在提高,同时各个族群之间收入显著分化。收入分化现象是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时期生活质量分化的指标之一和先决条件。生活质量范畴不同于生活标准。生活标准并不把不同群体的详细的生活标准考虑在内进行比较。生活质量意味着人们对于他的或她的生活总的和个别方面的满意度,是基于他的或她的个人评价的主观表达。我建议利用生活标准(福利待遇)、最接近的社会环境质量、环境条件的质量、社会福祉四个要素来分析人们生活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生活质量是衡量美好生活的重要维度,提高生活质量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未来30年,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将是中国社会的重要发展主题。本文旨在通过厘清生活质量现代化的概念内涵,梳理世界生活质量现代化的发展规律,总结世界生活质量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为中国建设高质量生活的宏观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郭涛 《东岳论丛》2007,28(4):167-169
"流浪乞讨"正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而其发展却是源远流长的。改革开放后,国务院颁布了两个相应的法规,一个刚刚废除,另一个刚刚生效。用经济分析的方法分析社会流浪乞讨问题的原因,探讨都有哪些变量决定社会一定时期流浪乞讨的人数。同时分析政策的效果,可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欧洲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及其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活质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在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研究起步较早的欧洲 ,先后形成了资源说、基本需要说、主客观结合说等解释性观点。欧洲各国在具体的指标体系建立过程中 ,也分为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准四个类别和一套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研究该体系的客观性、功能性、前瞻性等特点对我国的QOL指标体系的建立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社会凝聚是国外20世纪90年代生活质量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理念,加拿大、欧盟、新西兰等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都专门编制了社会凝聚的评价指标。社会凝聚包括社会排斥、社会资本等内容,可以从一定意义上体现社会包容程度,是民众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国外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研究中有关社会凝聚内容的研究和归纳,发掘社会凝聚的内涵,并对生活质量视角下我国社会凝聚的研究做出初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王光荣 《兰州学刊》2008,3(2):92-94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质量是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成为制约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瓶颈。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才能促进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快速提高。  相似文献   

17.
李静 《江西社会科学》2005,(12):170-173
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经历了从国家福利到社会福利的演进过程。但福利制度着眼于国民的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概念逐步被生活质量概念所取代。当今西方国家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趋向于既包括客观生活指标又包括主观生活指标。我国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到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确立是在生活质量认识上的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18.
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与马克思"全面生活理论"之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与马克思的“全面生活理论”在本质上意指两种生活、两个世界。哈贝马斯的生活理论指向抽象的知识生活、神秘的观念世界,马克思的生活理论指向以感性物质生活为基础的真实世俗世界。在同哈贝马斯的比较中,马克思唯物史观、马克思哲学是一种真正的、世俗性的生活理论、生活哲学。  相似文献   

19.
胡塞尔"生活世界"内涵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活世界"的思想是胡塞尔后期的主要思想.本文认为,"生活世界"的内涵至少包括四个方面作为一种根本的文化形式;蕴含新的人文精神的原初意义;赋予先验现象学实践哲学的意向;为现象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观察世界的视野.  相似文献   

20.
生活质量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形成多种向度下的生活质量观,包括经济学生活质量观、社会学生活质量观、生态学生活质量观及文化学生活质量观。人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复杂的体验,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随着社会发展的深入,人们对精神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的精神生活更多体现在以心理认知、情感、态度、需要和价值等方面形成的生命质量、幸福体验、心理健康及价值判断,即心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