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与繁荣都和其所属的民族国家的崛起相伴而生、相随而行,成为这个民族国家兴起过程中的软实力。文化创新、文化发展、文化繁荣是一个国家冉冉升起、锐意进取的标志,同样也会进一步推动国家的发展。软实力的深层根基以及文化持久繁荣、持续发展的生命力都在于不断创新。根据创新扩散理论,文化创新会导致新文化的传播,在引领时代的整体发展之前,首先彰显的是本地的文化实力和本地的文化水平,形成了软实力;根据创新扩散理论,文化创新意味着文化引领,一方面可能会导致文化的整体繁荣,另一方面会形成一个国家的文化地位,有助于国家的整体发展。文化创新的要素是多方面的,核心在于社会的总体支持和文化群体的独立思想。当前,中国的硬实力正在逐渐增强,文化的创新是引领人民思想信念、价值追求的关键。中国需要建设和发展良好的文化环境,培育创新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不少文章称山寨是草根,认为山寨文化是"草根创新、群众智慧""草根时代名词",山寨文化的兴起是"草民与精英对垒".这些说法不无道理,却不太到位.与草根比较,山寨至少具有三个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书院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机构,既是悠久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推动者。宋代书院兴起,与唐宋之际的复兴中华文化、重建儒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当代中国,传统书院也在悄悄兴起,这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复兴将会发挥重要推动作用。从世界文明的宏观视野考察,中国书院不仅仅是世界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而且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模式与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4.
孙波 《理论界》2010,(5):103-104
中世纪大学作为大学之源,以其独立于地区教会与世俗社会的特权与自由,使其形成了系统组织的学术社团形式。大学自由精神促成了古希腊文化传统的恢复与发展,欧洲学术的复兴,人文主义的兴起,中世纪大学的存在与发展引领了社会的现代转向。  相似文献   

5.
6.
学术论著是学术创新的承载者."言人未言"与"言而有信"是由学术论著创新性本质规定的写作要求与人格要求.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学术问题产生于研究者对已有理论之间以及已有理论与实践现象之间矛盾的发现.学术问题在科学理论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离根本理论越近,创新力度越大,学术质量越高.批判建构式研究方式乃是与学术创新本质相吻合的创新性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7.
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文化复兴的世纪,中国文化必将赶上西方的步伐而且独放异彩.一、文化更新的基本规律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创造了自成体系的中国文化,而且影响广被于东亚地区,成为东亚文化的中心.近代以来,与西方相比,中国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土文化复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进化论支配下的现代化发展观念追求的是资源的不断开发和财富的持续增长,而乡土文化是以边际效益递减和精细化为特征的内卷化文化,因而被进化论者视为即将消亡的文化.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历史证明不断扩张的进化式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片面的城市化正在导致农村文化的衰败,也使整个社会的认同危机日趋严重.因此必须转向进化与内卷统一的发展观,必须认识传统乡土文化对于农村文化复兴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传统的乡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在于重建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归属感,从而实现传统乡土文化在当代文化环境中的复兴.  相似文献   

9.
二次大战后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在东亚(指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地区——下同)。此地区处于太平洋西岸,故有人把21世纪称作太平洋世纪。东亚地区又被人视作“儒学文化圈”。  相似文献   

10.
究竟儒学文化对经济发展与现代化事业起何作用?对此基本上有两种见解:一派认为,儒学阻碍现代化事业,姑称作反儒派;另一派则把东南亚经济起飞归因于儒学文化环境,姑称作扬儒派。对此,唐昌黎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求。  相似文献   

11.
论辩逻辑的复兴与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逻辑学在古代社会丰富而激烈的论辩和争鸣中产生。古代三大逻辑──印度的正理论和因明、中国的名辩学、希腊的逻辑──或属论辩逻辑类型,或有浓重的论辩逻辑色彩,或部分属于论辩逻辑。但是,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论辩逐渐衰落。到了近代和现代,推理的逻辑成为主流。现代逻辑主要是数理逻辑,其特点是用形式化的方法研究推理,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逻辑学界一直关注“形式逻辑现代化”、“逻辑课程的现代化”、“普通逻辑教材的改革和现代化”等问题,提出了若干改革方案,展示了不少改革成果。然而,也出现了偏向:…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后的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民族复兴思潮的兴起,知识界围绕中华民族能否复兴和如何复兴这两个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而"文化复兴与民族复兴"是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当时人们的一个基本观点,认为文化乃是国家和民族立足的根本或生命,因此,只有通过文化复兴来促进或实现民族复兴。他们还从"文化"在民族竞争中的重要地位,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以及与民族生存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等方面,论证了文化复兴的必要性。从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角度,来追述中国文化昔日的辉煌,以说明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之一,完全具有复兴的可能性,这是这一时期知识界谋求民族文化复兴的一种努力。这一时期知识界谋求民族文化复兴的另一种努力,是通过大量的事实,来论证中国文化的本身蕴含了很多可供自身复兴的因素和能力。因此,中国文化的复兴,不仅非常必要,而且是完全可能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抗战时期知识界所讲的文化复兴,就主流意识来看,并非是文化复古,而是新的文化创造。  相似文献   

13.
14.
1934年春,一场由蒋介石在南昌亲自发起的新生活运动(以下简称新运),伴随着第五次“围剿”中央苏区的炮火硝烟风靡全国。该运动在形式上力倡重振道德和提高个人的国家观念,强调将礼义廉耻贯穿到国民日常生活之中,所以蒋介石等又称其为“固有文化的复兴运动”。一场以追求强化统治效能为根本目的的思想统治运动,用复兴文化的旗帜堂皇行进,体现了蒋介石在30年代的历史条件下实施思想统治的新的思考和特点。对其所标榜的文化复兴问题分析作些剥离工作,有助于加深对这场运动及蒋介石当时所思所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冲击给中国文化的发展,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制造了一定的难题。但全球化同时也从另外一个侧面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时代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全球化的作用下,中国传统文化的识别作用在不断加强,世界对中国文化的需要也在不断加强,同时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关注和他们对自身文化的保护也为我们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复兴论"的生成受到了"以复古为解放"的国学发展模式、西方"文艺复兴"和日本国粹主义的启发。近代先哲在建构民族复兴话语时,都从不同视角强调了"中国文化复兴"对全面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认为"中国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必需途径与精神动力。近代以来,"古学复兴""中国文化复兴""儒学复兴""中国的文艺复兴""恢复固有道德""第三种文明"等不同文化流派在涉及如何实现中国文化复兴以及怎样以此促进中华民族复兴时,其观点和路径选择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政治文化复兴中,维尔达夫斯基的文化模式理论占有独特的位置。它顺应了政治文化复兴的学术趋势,深入到国家内部去探求更复杂、更细化的文化变量,同时又在道格拉斯“网格-团体”类型学的基础上,用五种基本的文化模式(生活方式)归纳一国内部政治文化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进程中,传统成为个体、民族、社会与国家重要的文化认同工具,普遍主义、特殊主义两种认同取向间的矛盾也进一步激化。与此同时,在反思经典现代化模式及现代性基础上,全球弥散着“寻求原教旨”的社会思潮与社会实践,传统在全球出现复兴的现象。然而,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认同、传统复兴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意味着不同的社会及历史背景,反映出它们在全球化进程主导权、利益分配、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与矛盾。只有充分发挥传统的社会建构作用,对现代化、现代性进行全球性反思.立足于本土性的文化认同与存在,走向普遍主义的全球对话与理解,才是最切实可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民族复兴在本质上乃是文化和文明的复兴,它需要深刻的精神基础和清醒的文化自觉,需要在自己时代的理解方式中重新表达和复活民族的传统,从中开掘出与现代社会发展相衔接的时代性内容。面对时代的巨大嬗变,哲学应当充分地去体会和领悟这一时代的言外之意,从而为民族复兴进行本体论的奠基,这是时代赋予哲学的思想使命,也是民族复兴的哲学憧憬。  相似文献   

20.
融入全球化潮流的中国文化,获得了与世界各民族文化平等地进行交流、对话的机会.中国人应能使用英语向世界讲述中国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大学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镇,应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