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代责任问题的讨论,集中在伦理、政治、经济和法律四个场域。现代公共行政脱胎于政治场域,形成管理主义与制度主义两大话语体系。二者围绕政治与行政、政治责任与道德责任、道德与技术、公平与效率等问题所展开的论争,核心是公共行政中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争。这种争辩各有偏颇,各有侧重,综合探究,凸显公共行政中的技术责任、道德责任和政治责任三维责任体系。此体系覆盖公职人员、政府部门和政府三个层次,是行政责任分析及弥合公共行政实践中政治与行政之间被撕裂鸿沟的有效框架。  相似文献   

2.
论公共行政责任存在的逻辑前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进一步深化“责任行政”和“责任政府”的理念 ,探寻公共行政责任存在的前提非常必要。从理论上看 ,公共行政责任存在的逻辑前提有三个 ,即社会契约、人民主权与道德施动  相似文献   

3.
建立在政治一行政二分法基础之上的现代公共行政,以效率作为最高价值取向,强调公共行政体系的工具理性,在民主政治中承担间接民主责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行政逐渐成为国家治理当中的核心角色,这就使得传统的民主责任链条断裂,现代公共行政的发展面临困境.重振公共服务精神,并以公民参与为基础,建立现代公共行政更为直接的民主责任,才能化解现代公共行政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公共行政责任与道德、伦理息息相关,有其独特的价值内涵和价值目标.本文以责任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基本背景,考量公共行政责任的内在价值指涉:一是其伦理规范价值,要求公权力的行使必须符合既定的行政伦理规范要求,代表社会的公共利益;二是其德性价值目标,即要求公共行政主体通过德性之内化及行政德性人格之塑造消解具体管理情景下的行政选择冲突和价值冲突;三是其正义诉求,即公共行政及其主体必须尊重和维护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最后,从对公共行政责任如何实现的探讨出发,提出伦理规范与道德德性并重,从规范到德性的逻辑路径.  相似文献   

5.
从理论上看,新公共管理有七大原则;而从实践上看,它有五大模式。从公共行政价值的角度看,新公共管理代表了追求效率和目标的西格玛型价值;从公共行政传统的角度看,新公共管理代表了一种威尔逊传统和杰佛逊传统的综合;而从公共行政范式的角度看,新公共管理代表了最新的范式变迁。新公共管理对于公共行政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它带来了一种崭新的治理模式,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政府责任体制。因此,公共行政的发展应当整合新公共管理的这些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6.
公共行政职业伦理具有区别于其他职业伦理的根本性质,它以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存在、以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发挥作用、以特殊的责任伦理产生效应。发展和完善公共行政职业伦理,就要健全公平的行政职业伦理规范体系,加强公共行政人员的职业伦理教育,建立完善的行政职业伦理监督与制约机制,加快公共行政职业伦理法治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论公共行政人员道德责任实现的方式与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行政人员道德责任的实现是道德责任的现实化.实现公共行政人员道德责任要靠外部控制与内部控制.外部控制主要有建立制度规范、伦理立法、道德规范、有效监督、建设文化环境等;内部控制的主要方式有道德价值的确立、道德自律的加强、道德智慧的提升等.外部控制与内部控制各有优劣,应寻求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两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年代,新公共行政理论诞生。在该理论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弗雷德里克森认为要让行政从传统的管理走上政策建议的道路。书中涉及的三个核心概念是政府责任、社会公平与公民精神。政府的责任受到"公共"的思想推动,并以"治理"的形式实现;社会公平是衡量政策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自由裁量权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道德与价值促使了公民精神的形成,公民精神与公共行政精神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9.
公共行政承担着行使公共权力、促进社会正义的职责,因此必须对公共行政行为进行规范。实践证明借助于法律单向控制的传统手段已不能满足民众对于责任政府的要求,因而必须通过公共行政的道德化来实现公共行政的良好运行。文章提出从社会环境、公共行政组织及行政人员三个层面来促进服务行政模式的转变,为实现公共行政道德化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0.
德性是社会的人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即人的道德存在,它是社会的人得以确立的根据之一。公共行政人员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应当具备最为基本且最能符合公共行政时代主旨的德性,具体包括公共利益至上、慎用权力、责任本位、反思平衡和行政忠诚。  相似文献   

11.
公共行政管理的伦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 ,行政管理学界高扬效率、忽视伦理的主题定位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行政管理学研究向纵深领域的发展。公共行政管理从产生时起就与某种伦理价值观相联系 ;公共行政管理必须围绕着“公共利益”而建构和运作起来 ;从伦理学的角度看 ,公共行政管理具有对公众负责、公正、合法性、多样性、正义等特征。结合行政管理的过程分析 ,公共行政管理的伦理规范主要内容为公益至上、有害不为、慎用权力、社会责任、平等竞争、增进信任。这些规范为公共行政管理奠定了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有行政主体概念存在诸多缺陷,在公共行政改革的冲击下,更加明显。在行政主体概念的外延已经发生嬗变的情况下,应该把现有行政主体分为行政主体与公共行政体。公共行政体只是指在公共行政组织体系中能够代表行政主体依法独立行使公共行政职权,并对其公共行政行为以担当行政争议当事方的方式,承担形式法律责任的组织。  相似文献   

13.
公共理性是现代公共行政的理性基础,现代公共行政中,政府的责任就是提供公共利益.执政党通过政策的制订与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对政府进行领导,所以就必须和政府一样具有公共理性的能力.同时,公共理性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生活的理性,与现代执政党的伦理诉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当代西方对公共行政伦理的规范性基础的探讨,有政体价值、公共利益、社会公平、公民身份、美德等多种视角。鉴于规则伦理只注重制定行为对错的义务与责任原则,忽视道德主体自身的内在特性,从而造成道德实践中的诸多问题,美德视角强调美德之于公共行政实践的重要性,并力图借助思辨与实证的方法,来建立以公共行政人员的美德为规范性基础的行政伦理学。其观点和方法对于我国行政伦理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公共性是现代政府的元属性,在公共行政中凝聚着服务、公正、责任、民主、开放的价值内涵.我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政府公共性出现了衰减现象,损害了政府公信力与合法性;政府自利、职能不清、效率偏好、公权异化和责任缺失是导致公共性衰减的根源,成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障.政府公共性扩大再生产的主要路径是树立人民至上理念,弘扬公共行政精神,强化公共服务责任,完善公共治理制度,拓展社会公众参与,努力构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走出中国特色的行政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对公共行政现代性的追寻,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合理性价值及其限度日益凸显.20世纪末,西方的新公共服务等理论范式对伦理价值的关注,无疑是解决此问题的一盏指路明灯.在制度之外辅以一种建基于内在道德信念的自我约束机制--责任伦理,契合了公共行政道德化趋向.责任伦理作为行政自由裁量权价值生成与公正运用的基本前提与保障,可确保行政自由裁量权以一种符合民主、公正要求的负责任的方式行使.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以及现实需要的不断改变,当代公共行政管理不管是实践还是课堂教学都发生了巨大了变化。本文结合公共行政管理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特点,结合公共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需要,对公共行政管理的教学方法提出改进与优化,力求能够给实践带来实际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公共行政理论经历的几次较大的范式转换,在不同阶段衡量政府绩效的标准和价值取向是不同的,其根源在于对政府职能及其定位的认识在不断调整。政府职能的本质是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义务以及政府应该发挥的作用,其核心是明确“政府该做什么,怎样做好”的问题。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关注行政过程的效率,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则强调社会责任,强化公民在政府绩效评价中的地位与角色,从而拓展了政府绩效的内涵结构。受其影响,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也经历了从效率导向型评估到效益导向型评估再到服务导向型评估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论社会转型期的责任行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行政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其存在非责任化的极大可能性,并制约着责任行政的有效实现。现代社会行政责任具有客观责任和主观责任双重性,客观行政责任缺位和主观行政责任的困境使社会转型期责任行政面临多方面挑战。责任行政模式的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20.
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行政模式的转换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政府行政模式(model of governmental administration)是政府行政理念、行政职能、行政目标和行为方式的总称;它与一定的环境背景相适应,并随着环境背景的变化而转换。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21世纪政府公共行政面对的新环境,WTO的加入使这种新环境对中国政府公共行政的挑战更加严峻。全球化和WTO的加入必将促进中国公共行政的新发展和政府行政模式的转换。因此,如何在认识中国当前政府公共行政的问题与特征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这种新环境对政府公共行政的挑战与冲击,并探寻政府行政模式转换的途径,成为了当代中国政治学、公共行政学应当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