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歧路灯》中的动词"董"和形容词"古董"颇有地域特色。"董"是行为动词,在句中作谓语。"董"和"弄"在语义、语法上相同,而在语用、使用范围上有异。因此该书中的"董",都可以用"弄"替换,而"弄",却不尽可以用"董"替换。"古董"包含有难缠、固执、不易对付、变幻莫测、居心叵测、行为乖戾、喜欢惹是生非等义,可以表现性格、脾气、行为、内心、外在等诸方面。今天的豫西南等方言中也有与《歧路灯》相似的"董"和"古董",但古今的"董"都谈不上"粗俗",且"董"的行为本身从性质看并非都是"胡为乱来"。  相似文献   

2.
董毓华烈士     
一·二九运动前后,董疏华(王仲华)在北京中国大学学习、战斗。图为该校大门。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九日国民党反劝军警包围北京中国大学时,董 颠华翻墙脱险处。董颠华脱险后在北京劈柴胡同养伤。图为北京劈柒胡同。图为河北省唐山市冀东烈士陵园里的董颠华烈士墓。董毓华烈士  相似文献   

3.
<五大名剧论>是董每戡在舞台戏剧观念指导下的剧论实践,比较集中地代表了董每戡的剧论成就.董每戡的<五大名剧论>既是对其<中国戏剧发展史>的补充,又是对其<笠翁曲话论释>的具体实践.<五大名剧论>在董每戡的戏剧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董宏量始终是一位诗人。对于董宏量来说,诗,始终是第一位的,尽管目前他在散文、小说方面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1973年,董宏量开始发表诗歌,1979年,董宏量与诗友高伐林合出了一本诗集《钢城黎明》。1984年,董宏量出版了第2本诗集《蓝色的眼睛》。两本诗均是以钢铁工业为主要题材,这在全国诗坛还鲜见,于是董宏量被人们视为“钢铁诗人”。截至目前为止,董宏量共发表诗歌约800首。除两本诗集之外,还有诗作收入《中国新诗年鉴》(81年、83年、86年)、《青年诗选》等10多种诗歌选集。组诗《生活,在车轮上转动》和《钢厂新印象》先后获武汉作协优秀创作奖。近几年来,面对忽而喧闹忽而沉寂的诗潮,董宏量有过困惑,但更多的是冷静严肃的思考。他既不背弃传统,又不盲目排外,  相似文献   

5.
战国时期儒家学者董无心,所撰《董子》一篇现已亡佚,从部分古典文献里零星记载中反映出,董无心坚持儒家对鬼神“敬而远之”“存而不论”的基本立场.董无心攻讦抨击墨家缠子鬼神学说,同时又看重民心得失,将祖先祭祀看作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亦为一种朴素人文关怀的写照,清晰地表现出了董无心的儒家情结.  相似文献   

6.
著名传记作家刘培林20年前就创作了长篇传记文学《秦淮歌妓董小宛》。因各家出版社争夺出版,即以《秦淮名姬董小宛》、《董小宛传奇》为书名由广州花城出版社、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隔十年,花城出版社又以《多情名姬董小宛》为书名分上下册出版。海南影业公司更以电视连续剧的形式搬上荧屏,一时之间董小宛的故事风靡海内外,并引发出图书市场盗版者蜂涌,从而形成了以董小宛为主的艺术形象遍及图书、影视领域的繁盛景观。可见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欢迎。最近刘培林又推出煌煌七十万言的新著《金陵八艳》(2006年1月光明日报出版社版),这…  相似文献   

7.
钟嗣成《录鬼簿》卷上记载了董解元的简单情况。他写道: 董解元,金章宗时人,以其创始,故列诸首。这条资料,写在该书所列“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传于世者”项下,名居第一。元代人所谓“乐府”,一般指“杂剧”以外的“北曲”而言。明初人朱权《太和正音谱》的“古今群英乐府格势”项下写道: 董解元,仕于金,始制北曲。可见“乐府”和“北曲”是一样的东西,包括散曲和诸宫调在内。那么,最早的“北曲(乐府)”,显然就是《西厢记诸宫调》,亦即《西厢搊弹词》或《董西厢》了。 董解元虽是金章宗时人,但他何时写作《西厢记诸宫调》仍不清楚。金章宗统治时期,有过“明  相似文献   

8.
董小宛入宫说始于清末之见不确,仅仅一部《红楼梦》就能证明早在乾隆年间即存在董小宛入宫说,而导致此说产生、传播的,则当是对顺治末年吴梅村《清凉山赞佛诗》的误解。  相似文献   

9.
徐朔方先生认为《玉茗堂批订董西厢》系伪托,其主要证据是屠隆在万历二十三年春天没有到过遂昌,而时间署为“乙末上巳日”的《玉茗堂批订董西厢》序中提到“适长卿访余署中”。其实汤显祖的两首赠诗证明了屠隆在春天有过遂昌之游,其他资料也说明了序文的真实性。事实上,汤显祖与屠隆在遂昌对《董西厢》的讨论及批订,是汤显祖创作《牡丹亭》前一次极有意义的艺术酝酿。  相似文献   

10.
唐传奇小说《莺莺传》是西厢故事的源头,《董西厢》是西厢故事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环节。文化的变迁是《董西厢》情节和人物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董西厢》创作于女真统治的金代,这是一个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发生冲突与融合的特殊时期。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这两部作品分别带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董西厢》的叙事艺术[韩国]李禾作为一部宏伟的长篇叙事诗,《董西厢》借鉴并丰富和发展了以往叙事文学的叙事艺术,从而将中国古代文学的叙事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董西厢》取得的又一令人注目的艺术成就。(一)叙事视角的灵巧转换任何叙事文学,都会有...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赣榆县董小娟的父亲董成山,与董成文是亲兄弟。1995年,董小娟的父亲董成山病故,因董小娟没有兄弟,经商议,由董成文的儿子董小飞,按农村风俗为董成山披麻戴孝摔老盆。董成文回忆说,当时董小娟的母亲称:“谁摔老盆房子就归谁。”2008年4月29日,董小娟的母亲病故,经商议,仍由董小飞为其披麻戴孝摔老盆。  相似文献   

13.
在19世纪60年代初,冯桂芬最早明确提出地方自治的主张.乡董自治是地方自治的核心内容之一,冯氏依托传统、参酌西制提出的乡董制度是“酌古斟今,折衷周汉之法”.选举完全由民主决定,在实际运行时添加“会里中耆老,会同两造族正”等传统的解决争议之方式,虽然冯氏乡董制度设计追求完全自治,但在监督方面则是施行人民监督与上级监督并行的方式,依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来解读至今不失为一种创新.  相似文献   

14.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和王实甫的《西厢记》(以下简称《董西厢》和《王西厢》),是两部闻名中外的名作,历来研究者和研究文章很多,但主要集中在关于作者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艺术成就等方面,对于遣字、用词、造句方面的研究甚少。为此,本文就《王西厢》和《董西厢》里大量迭词的运用,从重迭方式的多样化、迭词集中的高潮、表情达意的丰富多彩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试图弥补这一遗憾。  相似文献   

15.
《老友》2003,(3)
故事发生在七十一年前。那时,董蕙芳还是个十三岁的小姑娘,就当了宋庆龄先生的地下交通员,前后达五年之久,她十分荣幸地受到了宋庆龄慈母般的爱护和师长般的教诲。她们之间,亲密无间,建立了真挚而深厚的革命情谊。董蕙芳的父亲董健吾,当时在中共中央特委二科工作,专门给地  相似文献   

16.
自从元代伟大戏剧作品《西厢记》问世以来,历代研究者蜂起,不少人将它和著名的董解元说唱诸宫调《西厢记》相比,二者各有轩轾。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吴兰修所说:“王实甫所本,有出兰之叹,然其佳处,实甫莫能过之。”近人付懋勉更说得明白:“在结构和情节上,《王西厢》对于《董西厢》的改进方面是主要的,在曲子方面则二家互有所长。未可一概而论。”在重视、赞扬《董西厢》开山之功的同时,亦对王实甫“花样翻新”所取得  相似文献   

17.
徐渭、董其昌二人深受晚明心学思想 (特别是王学左派 )影响 ,具有“狂者”精神。在文论上他们都反对前后七子提倡的复古之风 (徐激烈尖锐 ,董温文尔雅 ) ,都提倡具有真性情的文章 (徐提倡“真我”、“本色”,董提倡“淡”、“真种子”、“真血脉”、“悟”) ,但由于他们思想倾向 (徐倾向于道 ,董倾向于禅 )的不同、生活经历的巨大差异和由此造成雅俗观念的不同 ,使他们的文论又具有相异性  相似文献   

18.
副文本是翻译文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文章以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为基础,通过考察董乐山在各个时期译介的西方文学、历史和学术各领域著作译本的副文本,梳理和总结董乐山在翻译目的、翻译态度、翻译要求、翻译原则四个方面的翻译话语,以期深化对其翻译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那年夏天天很热,是真热,人躲在树荫下,还是感觉到咄咄逼人的似火骄阳,我和董小果站在校园最大的那棵柳树下,我们在等一个人,非常没有耐心,董小果很急,我比她还焦灼,一遍一遍探头往操场上看,很明显,程韬早就看见我们俩了,他和几个男生在打球,打得很认真,运球,起跳,投篮……一丝不苟。  相似文献   

20.
在《董解元西厢记》(本文简称《董西厢》)中,“着”作为动词读平声,作为动态助词读仄声;“咱”作为代词读平声,作为语气助词读仄声。这种仄声偏离了单字音的演变规律而又恰与某些助词相联系,其情形与今北京音轻声一致,正是汉语轻声在汉语文献中留下的早期历史印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