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语用预设与跨文化语篇的理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预设作为一种语用推理 ,是一种依赖于语境的意义 ,它是说话人组织信息的策略 ,并受说话人对听话人所谈事物的熟悉程度的估计的影响。预设体现了语言使用者与语句之间的关系。语用预设的理解因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存在差异。探讨合适性和共知性这两个与语境关系密切的语用预设的特征 ,以利于在跨文化交际语篇中正确理解辨识语用预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巴赫金提出了一种基于主体间性的对话主义关系,认为对话具有普遍性,存在于主体内部和主体之间。预设作为社会交际语言中的一部分,也存在着对话关系。预设的本质是一种基于主体间性对话互动的认知交际。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分属于不同的交际主体。语义预设的领有主体为说话人;语用预设的领有主体为交际双方。语义预设基于说话人与自身认知域中形成的知识范畴(现实世界、想象世界和特设世界)进行的主体内部对话互动;语用预设基于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主体间性对话互动。  相似文献   

3.
副词“也”具有标记反预期信息的功能,信息类型表现为“反常理信息”、“反听话人预设”和“反说话人预设”三种.“也”的这种功能与“添加”义的泛化有关,说话人主观地把某成员“添加”进某范畴,就会形成“出乎意料”的效果,而这种在“类同”基础上的“添加”又降低了说话人的施为用意,具有特殊的语用效果;“也”字句前提句的缺失,也是说话人利用不足量原则语用策略的表现,对“也”所标示的反预期信息的理解是“图形—背景”分离原则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表达与理解是言语交际中密不可分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话语发生和理解的完整认知过程。完整的语用能力研究至少应该包含说话人的表达和听话人的理解两个方面。语用能力的认知过程是复杂的,贯穿于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为实现其交际意图而进行的选择过程中。本文以关联理论为基础,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视角论述语用能力从表达到理解的认知过程,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力求对语用能力提出更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预设的动态性和动态预设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语言逻辑对预设现象的分析经历了从"真假性"到"恰当性"再到"动态性"的发展过程.预设一般被看做交际双方的共知信息(mutual information)或无争议信息(non-controversial information),如果从动态的视角来看,预设也可以传递新信息(new information).预设的构成是异质的(heterogeneous),有关预设的研究应注意运用动态的方式来考察,即需要区别是着眼于说话人、听话人还是交际双方的过程视角.采用动态的预设观还可以发现语用预设具有一系列新特征:不确定性、可移动性、层次性.  相似文献   

6.
语用预设是说话人发话前假设是真的信息,具有合适性、共知性、单向性、主观性和隐蔽性。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中语用预设的使用能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7.
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听话人不理解说话人的语用意义,没有作出恰当的反应,从而产生语用失误。中英交际中也不例外。语用失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在外语教学中应重视语用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话语重述是言语交际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指说话人(或作者)在以一种方式提供信息之后,又以另一种方式对之进行说明.作为一种话语组织方式,话语重述体现了说话人(或作者)的语用策略,其主要功能是帮助听话人(或读者)激活更多或更具体的语境假设,以对其试图表达的观点或想法进行充分的理解.重述也是一种语用修辞方式,重述话语能传达额外的认知效果,是说话人(或作者)追求最佳关联的结果.此外,重述话语标记语可以提示前后话语具有阐释相似性,可以引导听话人(或读者)寻找关联,减少其理解重述话语时所需付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言语交际中语用预设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虽然言语交际的成功与否与交际双方直接相关 ,然而事实上我们往往把交际的成败归咎于听话人的理解力 ,忽略了说话人应承担的责任。本文从语用预设量的动态变化来探讨说话人对言语交际成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语用含糊在实际交际中并不含糊,其交际意图往往是明确的.从顺应论和关联理论的角度建立语用含糊生成与理解的认知语用模型,可以对商务英语信函中语用含糊的使用进行合理的阐释.说话人往往顺应其交际意图而选择使用语用含糊,而听话人通过明示—推理模式便可实现说话人语用含糊交际意图的互为显映.  相似文献   

11.
图式理论在研究大脑对外界信息的处理模式方面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外语听力理解的研究与实践中。该理论认为,听者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模式共同作用于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者图式储存越丰富,对语篇的理解就越准确。鉴于此,在日语听解实践中,应积极构建并激活语言、内容、形式三种图式,以加速听力理解的进程,促进语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在特定语境中 ,话语的含义只有一个 ,却可能有多个前提 ,一个前提也可能有多重意义。那么 ,在会话过程中 ,说话者是如何设定话语前提的 ,听话者又是如何对话语前提进行选择和理解的 ?本文从分析前提感知的失误入手 ,运用逻辑分析方法 ,从认知语用学角度考察听话者对预设前提的感知 ,分析选择前提特定意义的原则、策略和过程 ,进而提出前提空间定位的心理模式。笔者认为前提的选择有逻辑 -语义分析、语用推理和整合等三种不同等级的策略 ;话语前提的选择是感知 -推理 -理解 -选择的探索性过程。由此得出结论 :认知环境是话语前提的决定性因素 ,话语前提的正确选择可再现话语的语境表征 ,为话语内涵的理解提供信息表征和推理依据———基于真值条件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3.
从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基于预设理论,对语用预设在新闻发言人应答话语生成中的基本功能进行了分析探讨。其功能主要表现为:信息压缩、“额外”观念信息的裹带、言内意外等。对于新闻发言人来说,善用预设不失为会话过程中一种行之有效的语用策略或交际技巧。  相似文献   

14.
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听力理解中,听者不仅要获得录音材料的字面意义,还要理解话语的隐含意义。本文运用关联理论,探讨了在外语听力教学中,要使学生正确理解话语,应引导学生寻找话语的最佳关联,结合语境进行认知推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信息结构的基础上,从语用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信息焦点与调核、语用预设的关系以及信息焦点在言语交际中所起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6.
预设是交际双方不容质疑的信息,它经常与某些预设诱发语联系在一起,预设信息随着语篇的发展而变化。掌握预设的特点能够帮助听者或读者了解语篇信息的分布特点,把握交际内容的变化,理解语篇所传达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语用预设及其功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预设是一个语用现象,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言语交际中扮演了重要的交际角色。本文从语用学的视角出发,结合语篇分析、信息焦点和文体效应等初步地讨论和分析了语用预设的基本特征以及在言语交际中的不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8.
以图式理论为基础,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听力理解程序中“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程序的相互作用,并探讨了现代图式理论对英语听力理解程序分析的新启示:1)“自下而上”能使听者利用已知语言图式来诠释所获得的信息;2)“自上而下”能使听者使用语言知识来理解所获得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介绍了预设理论的发展以及预设的各种手段 ,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名词性成分作为预设手段 ,在语篇中的作用———经济性与衔接性 ,并用例证说明了在这两种作用的影响下 ,名词性成分对课堂语言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此教师应了解并恰当运用预设知识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对轰动全世界的O. J. Simpson 杀妻案进行语用预设分析,旨在揭示控辩双方如何在庭审过程中,通过选择适当的包含特定预的诱导性问题来传达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