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力及粘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区际产业转移既存在一定的动力因素,也具有一定的粘性。前者主要包括东部企业利用中西部地区低成本生产要素和这些地区潜在的市场需求的动机、中西部地区政府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速本地经济发展和提高就业水平的动机等;后者主要包括东部地区产业集群式发展模式、企业沉没成本和资产专用性、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投资软环境的差异等因素。为强化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力,抑制、消除其粘性,应加快形成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倒逼机制;制定有利于产业转移的政策;强化中西部地区产业配套能力,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优化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等。  相似文献   

2.
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快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思路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面对金融危机的蔓延与冲击,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速度与规模的提升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在商务成本、产业配套能力和投资环境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中央政府应加紧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对区域产业转移加以引导和协调,并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加以支持和促进。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提升产业配套能力、优化投资环境,有效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3.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预测,随着要素成本上升、环境压力加大和资源约束增强,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会逐渐失去比较优势,大规模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缩小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企业是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其在进行产业布局区位选择时,会受到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差异、产业区位粘性以及行政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成功实施产业梯度转移战略是有条件的,关键在于要承接适宜产业转移,打破"飞地经济"的局限性,与本地供应链无缝对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了增强对外来产业的吸引力,避免出现新的产业结构矛盾以及资源浪费,后发区域应当积极主动地培育其动态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4.
王青云  郑国楠 《理论界》2014,(2):32-37,167
文章对搬迁型产业转移和扩张型产业转移这两种产业转移的基本形式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并运用生产份额法研究了2001年至2010年间我国东部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行业、区域特征。研究表明:从行业上看,我国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程度具有较大的差异,产业转移最活跃的是劳动密集型生活必需品类轻工制造业,其次为资本密集型的资源依赖产业,而需求价格弹性较高的非生活必需品类轻工业则有不同程度的向东部地区集中的趋势;从时间上来看,2006-2010年间我国东部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速度快于2006年之前的五年;从空间上来看,东部地区的产业转出和产业转入都十分活跃,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明显只集中在少数几个省份。最后,本文从建立东部与中西部之间产业共同发展机制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促进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环境与产业梯级分布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和要素向东部沿海地区的持续集聚已使我国经济活动分布出现了"过密"和"过疏"问题.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新趋向,但这种产业区域转移同时又受到一些市场因素和制度因素的阻碍.产业区域转移是企业在市场机制引导下的自发行为,政府要积极搭建产业转移的平台,营造良好的产业区域转移环境.  相似文献   

6.
产业转移是实现区域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率先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要素和劳动力开始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转移,由此拉大了区域发展差距。基于对理论与经验事实的分析,论述了实现产业转移与区域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并对两者之间的实现机制和可行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东部毗邻区、中西部大中城市和城市圈是产业转移的优先选择路径,能够形成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产业转移通过重塑劳动力人力资本、减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成本以及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有助于实现区域共同富裕。因此,应通过在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内构建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发展格局、推动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加强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素质培训的可行路径来实现区域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我国产业区域转移的路径选择、产业定位与政府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21世纪以来,东部沿海地区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持续加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产业区域转移应围绕重要交通干线由沿海向内陆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扩张,把东部地区企业的经营资源优势和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基于区域优势,中西部地区应积极承接的产业主要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的中下游产业。政府在产业转移中主要是发挥组织、指导、协调、服务的作用,搭建产业转移的平台,营造良好的产业转移环境,为产业转移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将是中西部地区一次规模巨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也是一个紧迫的、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企业搬家",从"影响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影响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两个角度,探讨这两大方面不同的影响因素,对于东部和中西部来说,都是新课题和新挑战.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4,(6):51-57
基于不同理论视角,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围绕区际产业转移问题形成了两个最重要的学术论争:一是大规模区际产业转移时代是否已经到来,二是区际产业转移是否是平衡区域发展的有效路径。区际产业转移的实践探索随着情势变化在这两个层面上展开与演变,即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实践和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实践。对区际产业转移未来走势有三点预判:市场因素与制度因素共同决定区际产业转移的进程与规模,区际产业转移与人口迁移共同构建平衡区域发展的有效机制,东部的欠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共同成为区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  相似文献   

10.
1.广东省产业梯度转移现状及原因 1.1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含义及其特征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经美国经济学家汤姆森、胡佛等人发展、完善而形成的一套区域经济理论。主要是指产业与技术存在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扩散与转移的趋势,当一个区域产业发展到老年阶段后,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问题研究——基于产业梯度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分析福建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问题。根据该理论,当经济与技术发展存在区域梯度差并且产业技术形成从高梯度向低梯度地区扩散的趋势时才发生产业转移。福建省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与台湾的产业发展存在梯度差,生产要素具有比较优势,这使得福建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具有优势。文中根据推拉力模型讨论了福建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中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福建省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引资的技术含量,着重引入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龙头企业,优化投资软环境,加强海西品牌建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物流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物流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正在全球范围内得以迅速发展。探讨了我国物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分析了发展我国物流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作用,指出了发展物流产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制造业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将成为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它将促成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新一轮调整。找准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4.
文化产业:形态演变、产业基础和时代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荣跃明 《社会科学》2005,(9):176-186
文化产业的兴起是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融合发展在产业层面的具体表现。文化产业的发展以独特的形态演变和运行方式与其他产业发生广泛而复杂的联系,极大地影响着一国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通过对文化产业形态演变、产业基础和现实发展等基本特征的分析,可以勾勒出文化产业发展的当代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实业教育的萌芽发端于洋务运动中实业学堂的举办,并得力于甲午战后维新运动的推动。实业学堂由最初的只限于军事技术学堂扩大到农、工、商、矿各方面。至清末《壬寅学制》颁布,实业教育始列入学制,并开始了初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国汽车产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条件下,产品的不同生产工序或价值链环节具有超越国家范围进行分布的倾向。探讨汽车产业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以及国际分工转换背景下的中国汽车产业的价值链重置,对我国汽车产业如何在竞争中求得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刘林奇 《云梦学刊》2009,30(2):86-89
2008年以前中国存在流动性过剩,但这种过剩是局部性过剩,而不是全国性过剩。就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和城镇流动性相对过剩,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则流动性不足;就行业来看,流动性过剩相对较多的是房地产业和制造业;就企业性质来看。国有企业在有些方面存在流动性过剩,在其他的方面则显得流动性不足,而非国有企业则正好相反。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当采取不同的灵活的政策。  相似文献   

18.
网络型基础产业民营化改革的政策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卓 《北方论丛》2007,(2):129-132
政府垄断经营的内生规制模式致使厂商缺乏降低成本和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力,同时还带来严重资源浪费和损害消费者利益的问题。理论与实践表明,网络型基础产业民营化改革能提高产业运行效率,改善社会福利水平。我国网络型基础产业应按照业务性质实行差别的和渐进的民营化改革,公私合作制是民营化改革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产业对提高区域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在打造文化新经济产业、依托优势资源、加强横向联系、推进文化产业价值链的融合与延伸等方面加强力度,推进西部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20.
姜晓秋 《理论界》2014,(12):57-67
资本时代已经过去,"重启"时代已经来临。在互联网时代,通过创新更换发展引擎,不仅是辽宁工业大省转型升级的需要,更是辽宁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在互联网时代,辽宁文化产业正面临着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产业结构升级缓慢,"融合力"较低,产业链条残缺,文化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人才缺乏和理论研究落后,制约了辽宁文化产业的发展。本文试图站在互联网视域,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于创新驱动理论,借鉴文化产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等理论,参照国内外有益经验,探索辽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提出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