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宋秋敏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Z1)
作为一种虽然古老,却始终余温不散的“活文学”,唐宋词至今仍供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养料。而对与其一脉相承的现代流行歌词,唐宋词除了给它提供语言和形式上的借鉴,还在词情、词境和词风等词体的本质特性方面为其确立了标准和规范。 相似文献
2.
唐宋词在当时的传播形式分为五种:第一、传唱。根据唱词环境又可细分为宫廷、公私宴会、市井、军营传唱。第二、传看,其中士大夫之间的唱和、寄赠是传看形式的主要表现。第三、题壁、题画、刻石。第四、结集。结集又分别集和选集。第五,买卖,这种传播形式少见,但意义很重要。探索唐宋词在当时的传播形式,对于词学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唐宋词在当时的存在形态,尽可能地恢复当时的词坛面貌。其次,可以透视出词体文学的文体观念在唐宋时期的逐渐形成过程。再次,还可以看出唐宋人对词作态度的演变。此外,对于一些基础性的研究,比如考证、校勘、编年工作也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3.
赵维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0(2)
以词纪时,是唐宋时期岁时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古代诗歌中纪时传统的延续和发展,又与词体观念的更新和词体功能的扩展紧密联系着.唐宋纪时词创作十分繁荣,大致经历了一个粗成、成熟到繁荣的过程,其作品内容也由程序化应时发展为以个性化写实为主.娱乐性功用、大众化的传播环境、特定的创作题材与写作时间,决定了纪时体词相应的表现手法,使之呈现出鲜明的体式特征:即时性与实用性,通俗性与习套化,景、事、情一体化. 相似文献
4.
钱锡生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4):64-68
吟诵作为一种表达性较强的说话方式,它将口头传播、文本记忆、艺术表演等因素结合在一起,使人在具体的、动态的环境中强化对唐宋词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相似文献
5.
钱锡生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6(3)
石刻是中国古老的传媒之一,唐宋词一登上历史舞台,就利用石刻这一重要媒介扩大自己的影响.唐宋词的石刻工刘传播具有保存原作、大量拓制、辑佚补遣和观赏书艺等多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钱锡生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1)
手写传播是最古老最普遍的文学传播方式,即使进入印刷时代后,人们和书籍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手写传播还是与印刷传播一起并行不废,每一部手写稿都具有独特性,特别是名人的手写,更具有文物和收藏价值.唐宋词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手写传播一直是其最重要的传播方式.这些手写作品具有保存原作、校勘异同、辑佚补遗和观赏书艺等多方面的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淑珍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3)
鹧鸪是常见的诗词意象,内涵"臆白点"、"多对啼"、"飞但南"和呜叫声与"钩耕格磔"、"行不得也哥哥"谐音的四大特性,由此被赋予了丰富的感情.随着词的发展,鹧鸪意象的寓意也在不断的变化中. 相似文献
8.
9.
叶晔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5(5):193
近年来,明词成为词学领域新的学术增长点,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唐宋词研究者的持续助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宋词研究在进入21世纪后面临的诸多困境:文献的完整、知识的密实、经典的稳固、范式的成熟等从多个维度制约了唐宋词研究的活力。事实上,明词作为唐宋金元词在时间上的接续者,是我们在通代视域下重审唐宋词的一个重要参照系。它所积累的知识资源与经验视角有助于我们转换思维方式,重新探究唐宋词研究中仅靠同时代文献无法解决的难题,重新评价唐宋词研究中的一些“平庸”问题,理解并反思现有唐宋词研究话语中的明清词学元素,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唐宋词研究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张再林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6):62-65
中唐至两宋是“庶族地主文化构型”逐渐崛起、终至占据社会统治地位的时期,词即是此新兴庶族地主文化的产物,并在兴起之初便很快走上了狭深的发展道路。而随着唐宋时期儒家思想的开始失坠,几至沦废替陵以及独尊地位的重新确立,词则走过了一段从兴起、繁盛到经过一番改造、修缮终至重获更大发展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11.
陈廖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123-125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阆苑中,唐诗宋词无疑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将其译成既忠实于原作又具美感的英文确非易事,以几首经典译作为例,通过汉语描述与英语对比,阐释了唐诗宋词英译过程中的"三美"原则,即意境美、音乐美和诗形美.译者在遵循"三美"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细细揣摩、选择、提炼与再创造,乃能译出脍炙人口的精美之作. 相似文献
12.
李秀卿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4):14-16
本文在回顾诗禅合流过程的基础上探讨了诗禅合流的内在机制即二者的契合点,并揭示了它们的关系。文章指出,禅宗和诗歌不存在谁对谁影响大,谁对谁影响小的问题,他们之间是一种互相吸收、平等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论唐宋诗人的昭君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河清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0(3):10-13
在唐宋诗人的咏史诗中 ,对于相同历史题材的吟咏不乏其作。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和亲的著名史实 ,也曾一再被唐宋诗人所吟咏。围绕着传统儒家“怨而不怒”的主旋律 ,唐宋诗人从不同角度 ,展现出了各具时代历史特征的人文视角与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14.
“南唐范式”是唐宋词中有别于“花间范式”“东坡范式”“清真范式”三大创作范式的一种抒情范式,它起源于五代时期词人韦庄,定型于南唐李煜,而造极于北宋之世,对词体发展的进程产生了极大影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士大夫之词。“南唐范式”善于书写人生痛苦,善于书写自我的真情实感,常书写怀旧、离别、相思、漂泊等有关内心感受的题材,同时还具备深情美、质朴美、真切美、悲剧美等审美价值。唐宋词的“南唐范式”成就了宋词一代之文学,在词史上有着极为关键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朱子良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1):55-59
嘲诮诗属于中国古典俳谐文学的子类之一,它在唐宋时期高度成熟.这不仅表现在创作数量的丰赡以及创作队伍的庞大,还主要表现在创作种类的丰富,其中包括嘲物诗、嘲人诗与自嘲诗.唐宋嘲诮诗的繁荣与唐宋时期的社会风气、政治制度、士子心态、宗教文化与文学思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唐宋语境中的“以诗为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玉平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从晚唐五代开始的"以诗为词"的创作实践和北宋中期围绕这一创作现象的批评论争,不仅涉及到词的创作方法和词史发展的方向问题,更对诗词体性的异同之辨产生了重要影响."以诗为词"在唐五代及北宋前期的创作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填词对诗歌句式句数及婉媚风格类型的趋同,而从北宋中期开始的相关评说则重在分辨诗词体性之异.唐宋语境中的"以诗为词"在强调词体之独立和本色的同时,也主张通过诗人句法来体现词中的情感力度和壮阔风格;而在演唱风格上则在宋代普遍流行的女音之外,追求声调高逸的男音色彩."以诗为词"的内涵及其演变在唐宋语境中可以得到准确阐释,并可借此展现宋人词学观念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7.
王先霈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3(1):25-28
在六朝审美自觉的基础上,唐宋文学思想趋于成熟.陈子昂的音情顿挫,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清壮顿挫,既有自觉的理论主张,又有成功的创作实践,在不同阶段,体现出大国之风,标示出文学前进的步伐,标志着古代文学和文学思想的成熟. 相似文献
18.
胡明珠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4):79-84
唐宋散文,在先秦诸子散文独立文体、秦汉魏晋南北朝散文拓宽种类的基础上,更加扩展、丰富、充实了散文的内容与形式,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呈现出极为鲜明丰满的优雅、崇高、悲剧、喜剧四种美的形态,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由奠基、过渡到新的繁荣并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19.
张幼良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6):42-47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唐宋词研究进入了全面繁荣时期,其研究盛况足以比肩20世纪三四十年代,表现出量多质优的特点。从基础工程建设、词人词作研究、词史编撰和鉴赏品评类著作四方面成果的全面检视中可见其大体面貌。 相似文献
20.
石任之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11
1917年南社内部的唐宋诗之争,在新文化运动的介入下文学论争演变成文化事件。南社在新旧文化冲突下地位尴尬,以至于陷于解体之危。新思潮对传统文学的摧颓相生相离,既有决绝式的告别,又连而不断,作为一种传统保留在新文学中。而胡适、陈独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急于打破旧时代框架,对旧文化之评价,则多了思想史意义上的道德性批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