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巴金与《红楼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金从童年到老年都一直喜爱《红楼梦》,从生活与创作的关系出发理解这部小说,形成有独到见解的红学观。他创作《激流三部曲》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安排和场景描写等方面,学习和借鉴过曹雪芹的艺术经验。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经历、文化修养、气质、个性和审美理想、创作动机迥然有别,因而这两侧小说所概括的生活内容、所表现的人物命运和主题思想也不一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它们有各自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说:“一切时代和一切国土上的天才是说不同语言的,不过,在他们的心里燃烧的是同一种火焰。”文学是没有国界的,有许多共同性的创作规律会表现在不同国度作家的作品里。十一世纪初日本著名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源氏物语》和中国十八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曹雪芹的《红楼梦》,分别被誉为日本和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两部巨著在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诸方面,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双璧。  相似文献   

3.
曹雪芹与金庸虽然隔着两百年的时空,但是在创作个性的主体选择与响应民族文化的呼唤上,却若合符节。从反映的文化层次上,《红楼梦》与《鹿鼎记》居于中国文化系统的两极,正好构成了循环的中国文化背景。作为作家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中国文化进行的反思与批判,《红楼梦》有对文化凤凰涅槃的绝望的期待,《鹿鼎记》则沉潜到历史中寻找文化持续更新的动力。虽然曹雪芹与金庸对于文化的层级、文化的角度表现有别,但他们的基本写作立场依然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思"传统。基于独特的创作个性与独立的思想判断,他们对中国文化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新的构形,并创作出了能作为民族文化镜子的伟大作品。  相似文献   

4.
王履和罗铭都是擅长表现华山的画家,由于他们处于不同的时代,受到不同时期的创作观念影响,故创作出不同面貌的华山作品。从他们的作品中深入分析就可以品读到画面所蕴涵的不同时代所形成的不同的形意观、写生观、构图方法以及笔墨技巧。他们的作品带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作品的对比更有利于我们了解他们所处不同时代的艺术风貌和艺术思想。  相似文献   

5.
长诗《王贵与李香香》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它出色地运用了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新生活,抒唱了他们新的思想感情,为中国现代叙事长诗的创作,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具有深远的影响。长诗不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均有高度的成就。本文仅就艺术特色方面作一些肤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儒林外史》与《死魂灵》虽然分别创作于十八世纪中期和十九世纪中期,相隔约百年,其作者吴敬梓(1701~1754)和果戈理(1809~1852)又分别属于不同的国度,但若就当时中俄两国社会形态而论,却又有十分相似之处,即都属于封建社会末世。此外,吴敬梓和果戈理又都是创作态度严肃,眼光锐利,娴于讽刺艺术,善于用笔刀剖析黑暗社会还其丑恶面目的高手。他们辛勤劳作,创作的两部小说又都出色地、讽刺性地表现了各自所生活的黑暗封建社会,且都可贵地表现了自己时代一些带本质性的东西,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是中国创造社的重要代表,其创作反映了“五四”后中国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卡夫卡则是西方表现主义文学流派的佼佼者,他以现代人的孤独和异化作为文学的主题。他们都生活在一个黑暗、充满危机的世界,同时又接受了各自所处的独特文化环境的影响,而他们又都是把创作当作自叙传来写的,他们作品中的主人公就既都有对时代痛苦的感受,又使痛苦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从而形成人格差异。人格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不同基质的文化潜在地制约着人格的特色。郁达夫的小说《沉沦》描写了“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卡  相似文献   

8.
以《窦娥冤》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古典悲剧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传统文化的伦理特质和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机制深刻地影响着戏曲作家的创作动机,规范着他们的创作手法,从立意到构思再到艺术表现,中国古典悲剧创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找到民族文化精神打下的烙印。  相似文献   

9.
郑伯农 《中华魂》2008,(5):59-60
(一)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说,中国革命有三大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就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创作来说,表现武装斗争的作品数量最多,收获最丰富。这和中国革命的特点是分不开的。相比起来,表现统战工作  相似文献   

10.
梁实秋以《雅舍小品》为代表的散文创作从创作动因、表现内容到创作特色,俱卓然自成一体,这在他是不得不弃却文学批评和社会批评的依然的文学表现,以散文寄托作者古典主义文学理想和毅然追求。  相似文献   

11.
"新感觉派"命名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以刘呐鸥、穆时英与施蛰存等人为代表的创作笼统地命名为"新感觉派",这是对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误读,这种误读一直在影响着我们对于这些作家及其作品的深入理解.事实上,不仅刘呐鸥诸人的创作与日本"新感觉派"差别很大,而且刘、穆与施之间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把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创作称之为"都市感觉小说",而将施蛰存的创作归于"心理分析小说",这样也许更符合现代中国文学的基本史实,同时也更有利于文学史的一般描述.  相似文献   

12.
在国内沃克、莫里森研究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之际,本论文回顾两位作家创作的研究历史,在肯定研究成就的同时,着重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而指出不足之原因正在于研究界对研究对象创作语境、研究语境重视不够,其具体表现为没有认识到黑人女性作家是一个富有创造力和成绩突出的群体,忽视了这一群体在美国黑人文学、美国文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更没有探讨沃克、莫里森在这一创作集体中起到的带头作用.本论文认为,黑人女性文学和黑人文学研究视野的纳入,则可以为沃克、莫里森创作研究的深入发展搭建新的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13.
两岸三地虽然隔海分离,文学发展呈现出某些不同构、不和谐的景象,但纪实文学作为现实主义源头里涌出的一股新鲜活水,由于某些相通性和互感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三地作家的写作使命和审美追求。就两岸三地纪实文学发展流变现象与状态来看,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呈现出有益的互补互见关系。通过梳理这些关系,我们获得一个观照、比较两岸三地整体文学风貌的新视角,从中把握当代文学叙事形态与审美精神的新趋向,也为纪实文学理论研究的推进和拓展提供多维的探讨空间和考量方法。  相似文献   

14.
论文学艺术历史书写中的双向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文学艺术的历史书写活动,一方面具有按时间线索顺向记述的特点,另一方面,由于所有的历史书写都以一定的理论为前提,因此同时具有逆向构建的特点。历史的写作,正是在这种双向互动中完成的。由于这种双向互动,理论进入到历史之中。然而,理论并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平稳增长。当我们谈到理论时,特别在重视欧洲从18世纪起出现的,在现代性影响下形成的美学和艺术理论。正是这种理论,形成了现代社会有关文学艺术的历史写作的热潮。  相似文献   

15.
在新世纪"底层文学"的思潮中,贾平凹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成名的作家中,他是对底层文学感兴趣的极少作家之一,同时在"底层文学"中他也具有特殊性,与"底层文学"中大多的中短篇小说不同,他的《秦腔》、《高兴》都是长篇小说。在关注底层的同时,他也在"民族形式"上进行探索。这使他的创作呈现出了不同于别人、也不同于自己以前创作的面貌,贾平凹的创作,既建构了底层的主体性,也建构着中国和中国文学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网络文学女性写作者的情爱叙事作为当代中国女性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无疑是典型而又丰富的,我们很容易捕捉到其自觉地从性别角度出发致力于哲理文化层面意义的探询。但是,这些情爱叙事对性别偏见的规避以及对人性的探询依然存在很多“历史”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对当下和现实媚俗的陷阱。在追求价值多元化的环境下,网络文学女性写作者对爱情主题的叙述也要从爱情的社会性、自由性与和谐性进行理性的关照,只有走出以“性事娱乐”的浮躁叙事,爱情作品才能真正成为一种愉快而自由的美的欣赏和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7.
《广群芳谱》的文献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群芳谱》作为清人编撰的大型类书,在古典文献方面也有重要参考价值。《广群芳谱》在整理研究《全唐诗》方面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能够为作家、作品研究提供新材料,发现一些散佚作品,研究者应当重视《广群芳谱》在古典文献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身份问题成为20世纪90年代之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一个焦点问题,这在海外华人女作家的创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漂泊海外的经历使她们对身份有着更多的感受和思考,为融入居住国主流社会,她们徘徊在中西文化边缘,记录着身份转变过程中艰难的心路历程.基于这一共同的创作主题,文章突破了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语言界限,分析了三位海外女作家於梨华、汤亭亭和虹影的作品,表明对自我身份的书写和重构已经成为当代海外华人女作家创作中一种自觉的身份书写.  相似文献   

19.
东北作家群的东北情结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由于独有的生存和创作经历,东北作家群的作品呈现出地域文学特色,这种地域文学特色除了在题材、主题和审美追求等方面表现出共性之外,还表现在一些特有的东北情结上,这些情结或隐藏或凸显,总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东北文化气息的感染,文化意蕴已经作为内化了的创作驱动力在作家创作和作品文本中表现为地域情结,这些情结无疑为读者提供了极具地域风情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20.
知青文学从"自恋"走向"自省",说明他们已经开始从早期的幻想式回忆中,学会了真诚地对自己进行反思.但在知青运动三十周年前后出现的知青"反思"文学,并没有产生知青作家所预期的社会轰动效果,其真正原因在于缺少真正发自灵魂深处的"自省".因此,在知青运动四十周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关心知青文学的人们希望看到的,就是知青文学能够真诚地通过"反省"向世人敞开自己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