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笔者对162名大学生的义利观认识和选择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中将义利观分成了四类:重义轻利、义利并重、重利轻义、见利忘义;将义与利的关系分成了三个层次:义利对立、义利并重、义统帅利.调查结果见下表:表一 义利观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的主流取向是重义轻利,但也存在义利并重、重利轻义的非主流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各种意识形态、文化现象、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对当代中国大学生义利观的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困惑.在对当代大学生的义利观教育中,要积极汲取中国传统义利观思想中的精髓,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义利关系,树立起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3.
针对贯彻落实计划生育“三结合”中一些地区片面理解单纯进行物质得益帮扶,重利轻义的不良倾向,率述了如何全面理解义利的辩证关系,并在推行“三结合”中坚持“义利统一”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4.
针对贯彻落实计划生育“三结合”中一些地区片面理解单纯进行物质利益帮扶、重利轻义的不良倾向,论述了如何全面理解义利的辩证关系,并在推行“三结合”中坚持“义利统一”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伦理史上的义利之辨历时长久,在为人熟知的重义轻利的儒家和重利轻义的法家之外,有主张义利统一的流派:墨家的义利相合论;西汉司马迁、东汉王充和桓潭等人的义以利生论;宋代李觏、陈亮、叶适、王安石、清初颜元等人的义利并重论。梳理把握传统伦理思想中的义利统一流派的基本构成,可以对其理论价值及其异同进一步加以确认。  相似文献   

6.
“义利”是中国古代儒家一直强调的问题,它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笔者认为,儒家“义利”观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它的影响与作用是双重的。在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辩证分析的方法,认识其思想内涵,扬弃其消极影响,继承并弘扬其积极因素,以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儒家“义利”观的基本倾向是重义轻利,尚义贬利。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影响中国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几千年。他把知义还是知利、重义还是重利.看作衡量人的品德高下…  相似文献   

7.
<战国策>中的"士"大致可以分为重利轻义的仰禄之士和重义轻利的正身之士两大类.重义还是重利,是先秦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命题,它不仅关系着对经济活动的引导,而且决定着统治者的战略方向.仰禄之士和正身之士各有不可替代的合理因素,它们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8.
义利关系是治国的伦理基础,义利关系问题,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所不能回避的问题。故而中国从古代以来,一直就有义利之辨,朱熹在总结各家的基础上对"义"和"利"进行了阐释,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并且进一步把"重义轻利"思想与"天理"联系起来,对其作了本体论的论证,从新的视阈剖析了义利关系,对当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义利观是孔子思想及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重义轻利”,认为“君子义以为质”,主张在处理义利二者关系时,强调以义制利,以义生利,二者不可兼得时,要以舍生来取义,但是孔子并没有以义否定利,他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且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很重视民利。  相似文献   

10.
义利问题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乃至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概括了中国历史上义利观的三种观点 :贵义贱利 ,重利轻义 ,义利统一 ;分析和论述了邓小平对历史上义利观的继承与发展 ,邓小平的义利观是义和利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义利观经历了“义利相和”、“重义轻利”、“义利对立”的演变过程.“义利对立”是中国古代义利关系发展的一个误区.正确地处理义利关系,要回归“义利相和”的原始观念.“义利相和”与科学发展观具有精神上的一致性.遵循“义利相和”原则,必须处理好效益与公平的关系、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经济发展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期是我国社会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其理论思想成为后世思想的源头基础。儒家重义轻利、义以为上、以义克利的义利思想,影响着之后二千多年的义利之辩。企业作为利益与道德的结合体,如何正确地处理企业经营中的义利关系,成为关乎企业和社会健康平稳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试论社会主义的义利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义与利的关系问题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无法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清理各种错误的义利观,树立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对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对于义利关系,我们在认识上和实践上曾经忽左忽右,"重义轻利"曾严重挫伤了人们的积极性,"重利轻义"又一度使一部分人不择手段地谋取个人利益.实践证明,"义利对立"的观念和实践是错误的、有害的.邓小平理论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义利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在目标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义利统一的市场经济.提倡社会主义义利观,目的在于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竞争与合作、效率与公平,以及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促进社会协调有序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的义利观是义利两有,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以义制利,重义轻利。西汉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后儒们愈来愈把义和利、公利和私利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5.
儒家和墨家在义利问题上持义先于利、重义轻利和私利服从公利的观点。儒墨义利观中义以为上的伦理价值取向、义然后取的取利价值标准和义是利之本的义利价值辩证关系的伦理价值特点,对和谐社会建设中个人、国家公务员群体和企业处理好义利关系,遵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伦理价值追求和依此价值标准行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义”     
“义”是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基本的观念和范畴之一 ,是孔子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尺或准绳。也是孔子思想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关于义利的关系 ,孔子及其后学都主张重“义”轻“利”或者以“义”统“利” ,实际上是一个对待群体关系和个体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先秦诸家中儒家尚义轻利、墨家重义贵利,道家义利双弃、杨朱“为我”、法家重利贱义的不同义利观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思想史上,孔子是最早探讨义利问题的人。他的重义轻利思想是后来儒家“贵义贱利”思想的滥觞。孟子的“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董仲舒的“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及程朱学派的“存天理,灭人欲”等等,无一不源于孔子重义轻利思想。正因为这样,倒使得我们以往在研究和评价孔子义利思想的时候,模糊了它与程朱等人义利观的原则性区别,忽视了它里面的许多合理成份。  相似文献   

19.
儒家伦理精神是对封建政治制度和自然经济制度合理性的道德注脚。重义轻利、重和息争、重德轻法、重群轻己、等级森严等儒家伦理精神,是自然经济和家国同构的产物,具有显著的历史局限性。儒家伦理精神只有进行创造性转换,赋予时代内涵,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将重义轻利转换为义利统一、重和息争转换为竞合精神、重德轻法转换为德法并重、重群轻己转换为群己兼顾、等级观念转换为自由平等。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的义利理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思想史上关于义利之辨与理欲之辨的讨论,已经延续了二千多年。在今天,义利关系与理欲关系的问题仍然是在现实生活中起作用的重要问题。儒家正统派重义轻利、宣扬“存理去欲”,都是错误的;但是见利忘义、纵情肆欲更是荒谬的。正确的原则应是“遵义兴利”、“循理节欲”。本文对于义利理欲之辨所含蕴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