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皮毛贸易的兴起不仅使回商再度崛起,也使京兰商路在近代西北商品市场变动中的作用得以凸显.其间,回商亦成为近代西北商品市场的主导力量之一.商路变迁和商人构成的变化是近代西北商品市场变动中的重要内容.商人构成变化高度决定于特定商品的贸易状况的变化--如皮毛的贸易状况--也成了京兰商路和近代西北商品市场变动的重要特征.回商深入民族地区收购皮货等土特产品和售卖民族地区所需京广洋杂货等,不仅有助于民族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更直接促进了京兰商路本身市场体系的扩展.同时,京兰商路中重要商业城市的兴起,也与回商的商业活动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
1882—1894年间,中朝之间的商路出现历史性变迁,陆路商路明显衰落,稳定的海上商路形成并拓展成为主要贸易通道。中朝商路变迁与封贡体制变化有着密切的联动关系,封贡体制是影响清代中朝商路变迁的根本性因素,而商路的发展变化也最终成为封贡体制消亡的助推力量。中朝间稳定的海上商路的形成与拓展促进了中朝乃至东亚贸易的繁荣,也改变了东亚国际贸易格局的发展趋势,即中、日两国的对朝贸易竞争日趋激烈,日本在对朝贸易中最终取代传统的中朝贸易而占据垄断地位,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在努力参与东北亚海域贸易的竞争。  相似文献   

3.
熊元彬 《天府新论》2015,(3):131-136
传统的市场联动和资源整合不仅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发生的,而且在贸易范围方面还以小区域和国内市场为主,如小区域内的集市交易和国内市场的"滇粤铜盐互易"。但是,近代的市场联动则是在市场自身的作用下形成的,是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强推和国内市场自身的发展所致。相对于贵州而言,由于云南具有长期与东南亚贸易往来的优越性,除了在传统"海上丝绸之路"的继续带动之外,还在近代出现了可通过新型的铁路和商埠来实行的贸易方式,以致商路的变动比贵州明显得多,对近代手工业的影响也自然更大。  相似文献   

4.
在晚清中国的文化地理格局中,湖湘文化完成了从文化边缘区演化为文化核心区,故而湖湘文化的近代转型特别体现出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历史进程与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西部开发观的演进及操作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近代化的视野下规划了开发西北的蓝图,这是近代以来国人对开发西北认识的一次质的跃升。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国民政府对西北地区的建设,深受孙中山开发西北思想的影响,是其思想由认识到实践层面的转移。共和国初期及当前的西部大开发,可以说是在继承孙中山等近代开发西北思想认识基础上的一次综合与全面推进,并明晰了西部地区的地理概念。  相似文献   

6.
近代甘宁青民间皮毛贸易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皮毛贸易是近代西北历史上极其重要的经济现象,它的兴起是西北特殊资源环境在国际市场需求刺激下的直接结果,它的发展一度推动了西北从封闭落后的区域性自然经济向初步繁荣的商品经济方向转化,同时也一定程度地带动和影响了其他行业的产生和兴旺,甚至给这里的民族和社会都带来了诸多新气象。本文在大量收集和甄别资料的基础上,力求廓清抗战前五十多年里皮毛贸易在甘宁青地区的发展规模、贸易路线、市场格局等基本情况,并作出较为客观、深入的分析,希望对研究近代甘宁青社会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宋美媛 《南方论刊》2009,(10):58-59
近代西北皮毛贸易的发展以天津开埠为起点,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呈现曲线发展变化。在西北皮毛贸易发展过程中,来自外界的动力如天津开埠、近代交通的改善、国际市场的需求、外商洋行的引导等等,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随着近代西北皮毛贸易的开展,西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转型也产生了诸多变化,体现在市场、城镇化、民俗民风等多方面。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三个方面即近代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近代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多元文化主义的区别、近代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与近代中华民族一体认同的结合,来概括探究近代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与中华民族一体认同的调适。  相似文献   

9.
论司马迁的西部人文地理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根据《史记》有关战国秦汉时期西部政治地理、经济地理与民族地理的记载与论 述,对司马迁的西部人文地理思想作了探讨,认为司马迁是历史上较早关注西部并进行了理 论总结的学者。作为西汉杰出的思想家与史学家,司马迁对西北历史地理特别关注,作了不 少精辟阐述,主要反映在对西北政治地理格外看重,提出了“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 常于西北”的重要论断;此外还对司马迁的西部经济地理及民族地理思想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展现近代西北军事历史的开先之作──评《西北近代军事史》欣闻由兰州军区刘精松司令员作序、曹生政委题写书名,于建文所著的《西北近代军事史》一书,已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和广大读者正式见面了。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西北近代军事历史的专著。此书的出版,...  相似文献   

11.
明代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构及基本特征述论司俊通过对明代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构及基本特征的探讨,既有利于揭示中国近代西北少数民族形成的条件,揭示中国明代以来西北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也有利于揭示中国近代西北少数民族发展缓慢的历史根...  相似文献   

12.
论近代末期西北地区的金融财政危机向达之近代后期,由于政治腐败,战乱、天灾频仍,超经济剥夺的极端发展等诸多因素合力所致,西北社会经济总体出现崩溃趋势.特别是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西北战时后方的地位不复存在,战时后方经济的发展势头亦迅即消失.抗战开始后西北物...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北方经济发展到近代,从内容到形式、从时间到空间,都呈现出与传统时代显著不同的内涵。产业结构上,此前以承自本土的自足性农牧业为主导,此后以源自英国的市场化工业为主导。市场结构上,此前以本地和国内市场为依托,此后纳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界市场之中。空间结构上,此前以中原农耕区为经济重心区,视东部沿海和西北边疆为经济边缘区,此后市场化工业经济发展,以东部沿海水平最高、西北边疆次之、中部内陆最低。市场化工业经济的不断壮大,成为中国北方近代经济的中心线索与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4.
新疆的近代开发始于1840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止,共经历了大约一个世纪。近代新疆的开发与近代西北的开发一样,历经清季、北洋军阀和国民党三个时期,而集中开发则大体发生在以下三个历史阶段:即新疆建省前后、清末新政时期、抗日战争时期。 伴随着近代新疆开发的发生,近代新疆开发史的研究也就开始了。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国民党政府由于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确定开发西北、建设西北为要务,派出西北科学考察团、西北实业考察团等进行考察,为开发西北作准备。1930年国民政府制定了《西北建设计划…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随着天津开埠通商,西北地区的羊毛等畜牧业产品开始大量出口。在羊毛出口的促动下,明清以来在西北民族地区曾普遍存在的歇家开始蜕变并转型成为"中间商人":他们既是蒙藏民族羊毛出口贸易的代理人,又是联系天津客商的纽带,"中间人"的角色决定了他们在西北羊毛市场中交易模式的特性,而行商和坐商两种类型的歇家,共同支撑起近代西北羊毛的流通市场。  相似文献   

16.
起源与趋向: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经济地理的巨变,促成了学者们对近代中国经济地理变迁的追寻,首先从开埠港口与其腹地入手,理解近代开放时期中国现代化的空间进程,并逐渐推进到对近代中国经济地理的全面研究,初步勾勒与解读近代经济地理演变的基本脉络与要点。出于对中国本土经验的长时段与深入理解的需要,伴随着现代经济地理学方法与工具的完善,中国经济地理近代部分的重新书写正当其时,藉此可以深入展示1842~1949年中国经济地理变迁的图景与内涵。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6,(9):133-142
对国内市场发育程度的考察,是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已有的学术成果,主要是面向全国、特别是东部农耕区的大尺度解剖,缺少对西部边疆、特别是游牧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西北区域市场的小尺度分析。茶叶贸易虽然只是西北与内地农、牧业产品长距离交换的一部分内容,但它实质上却成了贯穿边疆地区市场化进程的中介和桥梁。西北区域市场的发育和整合过程,在清中期以前的茶马贸易时代,主要是通过扩大边疆市场容量、增强当地与全国统一市场依存度的内联方式进行的。清末民国口岸开放之后,则通过茶叶贸易组织、供货渠道、商品类别、运营模式等市场结构嬗替的外延方式,把边疆市场的发育和整合过程,纳入到中国乃至全球市场一体化的轨道,同时促进了西北传统游牧业经济的近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8.
兰州不仅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而且是我国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按工业总产值水平衡量,名列西北各城市前芽。过去,由于兰州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理地置上的特殊地位,就促使近代工业较早地萌芽和发展起来。认真研究和回顾兰州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对搞好今后兰州工业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刘进 《兰州学刊》2009,(8):218-222
发端于甘肃河州的诸马回族军阀,是影响近代以来尤其是民国以来甘宁青乃至西北政治与社会的地方军事政治集团,近代以来的中央政权经略西北,不能不将该集团的存在纳入政策与策略的考量之中。文章将探讨中央权威衰落背景下的诸马军阀崛起历史的轨迹,以及决定其崛起的诸种因素。  相似文献   

20.
近代镇江米市移师芜湖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镇江因运河、长江之利,交通地理优势突出,米市发展较早,对近代镇江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882年,镇江米市移师芜湖,芜湖米市发展迅速,居中国近代四大米市之首。对近代镇江、芜湖两大米市形成的地理条件、历史渊源、市场发育程度、历史地位及影响进行全面的历史考察,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两地区乃至长江下游沿岸城市的近代化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