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中国近代义务教育思想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义务教育思想是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清末改良主义思想家的人才教育观、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教育平等思想以及欧美日本近代义务教育模式的导入等三个方面着手,系统地考察了中国近代义务教育思想的起源,并从总体上揭示了其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的形成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我国兴起的国民教育思潮,把国民素质的改造与重建视为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以造就健全人格的新型国民为宗旨,主张打破传统的小众教育、养士教育,面向全体国民推行普及教育、义务教育。从而促进了中国近代学制的改革和义务教育的普及、补习教育的起步,新式教学法的改革,并对清末学堂具有巨大的思想启蒙意义。本文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国民教育思潮的产生发展、教育宗旨、内容、途径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辛亥革命前四川对外贸易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外贸易,在商品输出阶段,是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主要形式,在资本输出阶段,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四川,由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时间较晚,直到辛亥革命前,外国资本主义对四川的经济侵略仍是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因此,对外贸易对四川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就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随着资本主义势力在四川的渗透和民族资本、官僚资本的逐渐发展,清末四川各级各类新式学堂不断涌现,传统封建教育逐渐走向瓦解,四川教育在变革的阵痛中掀开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清末四川的新式教育起步虽晚,但成效显著,一改元、明、清中叶以来四川文化教育地位的衰落之势,一跃成为全国新式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成为清季兴学极富代表性的地区.清末四川新式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既是早期四川近代化和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近代四川的社会变革,有力地促进了四川民众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思想观念的进步,为近代四川社会变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国民政府时期,宁夏义务教育由起步到推行,形成了以四年制义务教育为目标,普及短期义务教育为突破口的独特模式。虽然因管理措施不当、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等原因,而造成普及义务教育取得的成果与所定目标相去甚远,但逐级将普及一年、二年乃至四年儿童义务教育与推广民众识字、扫除文盲等的社会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对宁夏近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今义务教育的开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1911年的四川保路运动曾经呈现出和平争路的态势,其基本原因在于这场运动是近代中国首次群众性恃法抗争风暴。运动的领导者依据对借款合同的研究,提出了"破约保路"宗旨及相应的恃法抗争举措。他们交替使用合法与非法手段,既动员了四川各阶层民众,也在一段时间内争取了四川地方政府的同情。在与清朝中央政府反复进行说理斗争的同时,四川地方政府与清朝中央政府的对峙态势与近代中国首次群众性恃法抗争风暴随之形成。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初,留日热潮遍及全国。僻处腹地、历来闭塞的四川,留日也蔚为风气。满怀热情的青年学子们,赴日者络绎不绝,其数量之多,在全国亦名列前茅。这样一批受过西方资产阶级教育的青年学生,对近代四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造成了极大影响。因此,对其历史地位值得认真注意。同时,把川省作为一个内地省分的典型,探讨二十世纪初的四川留日学生活动,对研究近代留日学生运动和辛亥革命也无不裨益。  相似文献   

8.
近代四川生活习俗的演变趋势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据四川近代地方志资料,从生活习俗角度透视了近代四川社会生活的变化趋势及特片,近代四川的生活习俗无论在衣食住行还是在文化娱乐等方面都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构成了近代四川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的一个重要层面。其演变趋势呈现为受外来影响较大,城乡变化不平衡,新旧中西杂糅混合等趋势和特征。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的农村合作运动对四川近代乡村社会的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合作贷款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业生产资金的匮乏问题,有力地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特产合作贷款使特产产销合作社得到了较大的推广,促进了四川经济作物生产区域的形成,并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低利率的合作贷款有效地改变了传统乡村的借贷结构,是传统乡村社会借贷关系向现代转型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两免一补"政策是我国政府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学实施的一项政策。主要内容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学杂费,免课本费,补生活费"。国务院决定: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这项政策有效的推行实施,将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的发展,对国家、社会、个人都具有利益。本文回顾了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政策历史,分析了义务教育政策并进行了"两免一补"教育政策的利益分析,提出了推进"两免一补"政策实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四川近代经济史》一书已由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于2000年4月出版。“四川近代经济史”的研究课题由四川大学经济系中国经济史教研室担任,凌耀伦教授任课题负责人,彭通湖副教授担任该书的主编,熊甫教授、西南财经大学的刘方健教授担任该书的副主编。裴倜副教授、陈昌智副教授及于建玮讲师也参加了该书的工作和编写。 该书内容涉及近代四川的农业、工业、商业、外贸、交通运输、财政、金融等,既突出四川近代经济与全国经济发展的共性与个性,又注意四川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地区的差异性,对了解中国近代社会演变,特别是了解内地经济的…  相似文献   

12.
清末“新政”与四川近代教育的兴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四川近代教育的兴起是四川近代历史上一件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事。因为这不仅奠定了四川资产阶级教育之基础,而且与四川辛亥革命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近代学堂逐步取代旧式书院、学塾的过程,是四川风气日开、人才倍出的过程。二十世纪上半叶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四川人,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著名人物,几乎都可在清末川省近代学堂中找到其活动轨迹。但是这个重大变革至今没有受到研究者们的注意,对川省近代教育兴起的原因、过程、后果及其影响,尚无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对以上诸问题作一初步探索,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3.
基于清末民国旧方志、新中国建国后编修的新方志、东亚同文书院的饮水调查以及民国档案中的饮水统计,对近代四川123个城市的水源结构作了复原。以“四川”或“地貌区”为空间级考量,近代四川城市水源结构皆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以井水为主的城市集中在川西平原与川中丘陵北部,以河水为主的城市集中在川东平行岭谷与盆周边缘山地,以溪泉为主的城市散布在盆周边缘山地、川西南山地与川西北高原。地理环境与取用便捷性是影响近代四川城市水源结构的主要因素,涵括“地下水位高低与凿井难易度”“城市是否濒临江河”“城市濒临江河干流或支流的差异”三个方面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4.
近代四川币制紊乱,民国尤为严重,军人可任意创办银行滥发纸币及各种兑换券,私设造币厂滥铸银元铜币;银号钱庄、各商会、各地方政府可随便发行钞票或类似钞票的兑换券,由此造成货币种类复杂,数量庞大,为各省所不及。研究近代四川货币,不仅可以了解近代四川币制的紊乱,也可以了解近代四川货币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5.
民国初期,四川开始了近代公路的建设。由于政局动荡、军阀混战、烟毒泛滥、经济凋敝等原因,四川公路发展十分缓慢,不仅通车里程短,路线布局不合理,而且公路标准低、质量差,致使人民负担过重,也迟滞了四川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义务教育师资的培养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资匮乏是中国近代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始终都感到切肤之痛的问题。多出师资快出师资是近代普及义务教育的普遍呼声。在中国近代政局动荡、财经时蹇的险恶历史条件下,人们在义务教育师资培养方面作出了哪些努力?有哪些经验教训可供汲取?文章从师资养成的途径、师资队伍的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考察,并总结了中国近代义务教育师资短缺的成因。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年,锡良督川期间所推行的晚清“新政”,力保路权,兴办学堂,振兴工商,编练新军,安定边川等举措,客观上对四川经济和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锡良与二十世纪初年的四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年,锡良督川期间所推行的晚清“新政”,力保路权、兴办学堂、振兴工商、编练新军、安定边川等举措,客观上对四川的经济和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四川近代经济的开发,启动于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民族资本兴办的近代工业企业开始产生.而四川开发浪潮则出现在辛亥革命前后一段时间.由此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辛亥革命前清王朝"新政"阶段和辛亥革命后阶段."新政"是清王朝迫不得已进行的改革,其主观愿望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但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的发展,也成为近代四川经济开发的发轫.辛亥革命尽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近代生产力,使四川近代民族资本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形成了四川经济开发的热潮.  相似文献   

20.
有关近代四川学术兴起于同、光时代的论述,多少夹杂了想像成分,但此一时期的四川学术确实呈现一些特色,其影响力尤其得力于整个中国近代学术典范转移的大潮流.在社会的层面上,近代蜀学论乃是晚清四川地方认同的形成在学术上的体现,既有文化的自信,也夹杂着焦虑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