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伟光  李黄珍 《职业》2008,(10):28-30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那么,对于奔波在社会上的求职大军来说,求职之路以什么作舟呢?哪条船又是成功率最高的"救命草"呢?<职业>杂志携手中华英才网,以及业内诸位职业顾问,细数最适合2008职场求职大军的八条路径.  相似文献   

2.
张前 《职业》2014,(19):55-55
全球现有60亿人,你与大家的不同是什么?乔?巴斯比像所有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一样,大学毕业后,他便风风火火地投入到求职大军中,投简历、频频出入人才市场,尽一切可能让自己在众人中显露出来。  相似文献   

3.
今天,不知道青藏公路的人恐怕不多了。它盘旋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1937公里长,被世人称为中国“苏伊士运河”。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很少有人知道是谁率领大军修筑了这条公路。世界屋脊,那是一块什么样的高地呢?气候高寒,  相似文献   

4.
《职业》2013,(28):16-17
在浩浩荡荡的求职大军中,海归既有鲜明的优势,又有普遍的劣势,如何突出亮点,避免硬伤?让我们一起走进海归就业前的六大准备课程。  相似文献   

5.
橙之信 《职业》2010,(8):58-60
抛开社会原因不论,影响求职成功的关键因素到底是什么?简历不够精彩,还是自我介绍不够出色?学历太低因而求职屡屡被拒,还是因为学历太高反而被目标雇主直接回绝?在所谓“求职宝典”、“择业圣经”大行其道,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网络的当下,该如何找到解决困扰自己求职问题的途径呢?  相似文献   

6.
《职业》2010,(5):58-58
我在高中的时候拿过一些全国性比赛的第一名,这是我非常引以为傲的成绩,如果把这些奖励写进我现在的求职简历中,会不会在用人单位那里给我加分呢?或者,写这样的内容进去会不会显得很过时了呢?  相似文献   

7.
何武 《公关世界》2008,(5):28-29
如今,电话作为最便捷的通讯工具之一,被频繁的运用于人际交流中,特别是用于双方的初次电话沟通上,一次成功的初次电话沟通,会为双方进一步的交流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因此,对于打初次求职电话的人来说,“会打电话”会使你的求职有一个好的开端。那么求职电话怎样打呢?  相似文献   

8.
郝卫兵 《职业》2016,(12):142-142
目前在我国的就业市场上,年轻富有活力的中职毕业生是一支求职大军,也是受就业市场欢迎的求职群体。本文从富士康对中职生的招聘要求出发,分析了就业市场对中职生的需求及要求,以及学校如何适应市场要求进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9.
张奉连 《职业》2010,(10):52-52
女性在求职面试时,常会碰到一些敏感的问题,总觉得如何回答都不妥,很难让自己和别人都满意。那么,究竟该如何应对这些让人感到尴尬的问题呢?  相似文献   

10.
张奉连 《职业》2011,(1):45-45
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大军中,要想脱颖而出,提高求职信的含金量无疑十分重要。而提高求职信的含金量,应当注意开头、重点、要点、结尾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刘英团 《职业》2013,(16):90-91
又到一年求职季,应届生如何在“一屋子”的简历中脱颖而出呢?有媒体说,“红色纸张”之类早就不新鲜了,更多“不走寻常路”的简历正在丰富着招聘方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景裕 《现代妇女》2009,(6):32-32
因为家境贫寒,他年仅20岁就辍学踏入社会。 那时正逢经济萧条时期,要想找份工作非常艰难。一家知名医药企业刚刚贴出招聘科员的告示,就引来了数十名应聘者,他也在求职大军之列。  相似文献   

13.
豳默小品     
《金色年华》2010,(10):63-64
老谢在报上登了一则征婚启事,最后一句话写着“欲寻一位知心女士和我风雨同舟”,并留了手机号码。第二天,老谢收到一条短信:“请问你说的风雨同舟的‘舟’,是小木船还是豪华游轮?”  相似文献   

14.
乔倩倩 《老年世界》2007,(20):38-38
在投资大军中.一些老年人参与热情不减,他们希望在年迈之际通过投资捞得一桶金,以备养老之需。但是根据专家的观点,老年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差.最不适宜进行高风险投资,那么老年人如何投资才更合理呢?以下案例呵为这些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廖满媛  张彦军  刘琳琳 《职业》2013,(16):38-39
成功求职靠什么?人所共知——实力。展示实力靠什么?当然是简历与面试。从时间先后上看,简历的登场通常优先于面试。既然简历成为展示实力与打开成功求职大门的“第一把钥匙”,制作一份能充分展示个人实力的“好简历”成为成功求职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6.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在签毕业生毁约屡见不鲜,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情况呢?毕业生选择用人单位时目标、要求、心理是怎样的呢?李执是一名毕业于中国某知名高校的文科学院的毕业生,考研失利后开始找工作。他的求职经历和心理,代表了一部分毕业生的心理。以下是他的自述。  相似文献   

17.
《金色年华》2010,(5):37-38
2008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比去年增加64万人。毕业生数量连年走高,社会总体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与此同时,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大洋彼岸的美国目前就业市场萎缩,大学毕业生也面临就业的难题。但相比而言,美国大学生的就业率还是高于我们。原因何在呢?我们不妨来看看美国大学毕业生是怎样求职的。  相似文献   

18.
“要求:女性35岁以下……”时下,类似的招聘条件在用人单位的招聘启事中屡见不鲜。35岁真的成为现代女性求职的最上限了吗?超过该年龄段的女性真的无法逃出这一“求职百幕大”吗?  相似文献   

19.
晓晓 《职业》2009,(8):64-64
世界金融危机蔓延扩散,就业形势越发严峻,现在正值求职高峰期,为了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求职者用各种手段来包装自己,不惜以增加求职成本来提高自身的价值。求职,究竟成本有多高?成本与回报率能成正比吗?有没有节省的办法?  相似文献   

20.
从大三那年,我就开始慎重考虑是考研还是要工作的问题。这是个颇让人头疼的问题。本科学历有点儿缺乏竞争力,可再读三年研究生又觉得年龄偏大了,到时候就业面反而更窄。加上弟弟也要读大学,不想给家里再添负担,于是我果断放弃考研,加入浩浩荡荡的求职大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