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中国近代以来报纸副刊的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报纸副刊产生一百余年来,密切依托于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的演进--伴随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以"文化传播"为其基本主题,在文化传播(文化批判、文化反省、文化继承、文化译介以及中华文化建构与创新)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国近代以来文化传播方面最为广泛、普及、强力的大众传媒之一.其文化传播的特征主要有:一、文化本位的传播思想.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解构,其中包括"文化自虐"和"文化自残"的特殊传播现象.三、对传统文化的保守与坚守,其中包括"文化自恋"和"文化自尽"的特殊传播现象.四、对西方文化表现出的"崇洋媚外"的传播心理倾向.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传播思想.六、对西方文化表现出的"拿来主义"的传播思想.七、文化传播中的"殖民话语"与"后殖民话语"思想.这七个方面交织为一,凸显为一个近代以来中国报纸副刊"文化传播"的谱系、坐标与模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业大学纪录片创作与研究中心(CAUCDS)2014年10月19日正式成立。‘‘中心"归属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它的建立,将为中国农业大学"乡土中国"影像创作和乡村传播研究开启一个展示、创作、研究和交流的新平台。"中心"创立伊始,即已群贤毕至,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庄孔韶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1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副会长冷冶夫教授等9人受聘担任"中心’’顾问。同时,"中心"已与美国杜克大学纪录片中心等国际知名机构建立并保持了良好的互动关系。2014年11月,"中心"与《数码影像时代》杂志社联合启动"影像成长扶植计划",  相似文献   

3.
新书导读     
正《承先启后的历史坐标》由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作者田中阳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该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湘文化精神与"五四"时期湖南报刊传播研究(10BXW004)"结项成果。国内新闻史研究泰斗方汉奇教授称此书为一部"颇见功力"的著作。  相似文献   

4.
基于媒介融合视角阐明提升统战文化传播效度的实施之维。从媒介多元化削弱了统战文化信息传播的"中心性"、弱化了统战文化信息传播的"主流性"、降低了统战文化信息传播的"稳定性"、减少了统战文化信息传播的"权威性"等方面分析媒介融合环境下统战文化信息传播面临的挑战,进一步阐述了媒介融合环境下统战文化信息传播面临的优化传播内容,实现信息登载与阅读的"零时差";消除时空限制,拓宽信息传播与影响的覆盖面;创新阅读体验,提升受众的信息获取质量;顺应发展需求,提高统战文化工作的效果等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统战文化工作新思维培育、统战文化工作队伍新媒介素养培养、统战文化工作载体创新、统战文化工作媒介生态环境优化等路径,以有效提升媒体融合环境下统战文化传播效度。  相似文献   

5.
"文化中国"这一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以温瑞安为代表的马来西亚"华侨生",最早将其引入学术研究领域的学人当推韦政通,将其发扬光大并成功运用于学术实践的实系傅伟勋教授,杜维明则是"文化中国"论说在英语世界的弘扬、宣传者;张岱年、方克立、郭齐勇、陈卫平、胡治洪等一批学者则是"文化中国"理念在国内学术界的提倡者.  相似文献   

6.
从政治传播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中国大众传播史的梳理和研究,认为"传播即政治"的命题在中国大众传播史的视阈下显著呈现。中国大众传播媒介的生态始终融合在政治生态中,各个时期的政治结构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底层结构,其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现象是当时政治活动的一种反映。中国大众传播史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程度地诠释着"民主""专制""新知""启蒙""解放""革命"等政治核心话语。具体表现为大众传播媒介的诞生和演进是在"民主"和"专制"两种框架的碰撞下演绎叠进的;在社会制度交割的关键时期大众传播媒介总是扮演着"新知""启蒙"与"解放"的工具之角色;其在历史发展的多数时期作为"阶级斗争"工具而存在;目前正在经历基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媒介革命"。  相似文献   

7.
<巴尔扎克在中国>一书以优秀学术专著的水准勾勒了百年来巴尔扎克在中国的行走足迹,梳理了学界对他的译介、研究及其对中国文人、学人的影响与渗透,侧重于对其传播途径与学术交流"研究的研究"、"反响的反响"以及"影响的回响".该书的优点体现在:内容翔实,资料丰富;结构清晰,方法得当;行文流畅,干净漂亮.  相似文献   

8.
从2005年山西社科院《山西抗战口述史》的出版,到纪实纪录片《晋商》在全国的亮相,山西"口述历史"作为史学研究的新分支,借助大众传媒技术,逐渐为公众所熟知。然而,从媒介生态发展视角来看,近年来山西众多以"口述"为主的栏目或研究项目存在着生态失衡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运用社会性别研究范式与视角,可以对媒介传播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和阐释,对媒介拟态环境的性别文化建构给予剖析,并能从“说与被说”“看与被看”“演与被演”三个方面对传播中的性别话语、性别权利和女性形象的拟态环境进行评析,对媒介传播中如何贯彻“性别意识主流化”战略提出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0.
汉藏语系下的宗教神性空间,因其民族性和媒介生态环境的不同,在其富有差异性的空间内构建起了不同的宗教形态以及宗教符号系统。宗教媒介环境空间中形成了一种"媒介历史演化"的过程,并与汉藏整体演变史发生了不谋而合的视界重合。这种视界融合带来的所谓"宗教媒介环境"生成了教派思想传播媒介结构、历史地理空间上的差异性的教义教派形态以及历史时间维度中的思想传播偏向。  相似文献   

11.
比较语境中的媒介身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媒介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向,媒介身份研究就是其中之一,其核心观点是将媒介视为一个具有"身份"的类生命体,这个身份受制于多种社会因素,在复杂的互动中形成,并决定着媒体的传播行为.同时,此研究非常注重"身份"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和方法的核心价值.这种构想具有一定的实验色彩和探索性,恰好可以放置于媒介场域研究和媒介生态学的前沿理论语境中,通过比较,确认媒介身份研究的理论位置,见证缺失和优势所在.为媒介研究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2.
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以来,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Media and Gender Studies)是女性主义学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直以批判的视角检讨媒介所维护与再生产的种种社会性别不平等表象及其原因,并深入探索社会性别权力关系如何镶嵌在媒介机构和媒介产品以及受众收讯的物质(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形态)的进程之中,成为西方传播研究批判学派的重镇。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建构展现出女性主义批判思想与传播研究的结合、后学思潮与女性主义的力量汇聚与传播政治经济学与女性主义的联结等三个重要的学术发展取向。借鉴西方学界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地图及其生成的语境,可为中国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学者提供一种洞察的途径,拓展中国传播研究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天然具有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是整合社会多元文化,统一价值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四个维度:传播主体的多元性、传播内容的易懂性、传播媒介的多样性、接受主体的能动性,四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4.
自媒体环境下隐私信息具有公开化的趋势,表现为隐私信息传播的去边缘化,隐私所有人成为主导者,隐私公开成常态。阴私、身份、财富和观念是公开化的主要隐私类型。传播隐私信息对抗伦理道德可以轻易引起社会关注和自媒体把关权弱化,传播自由度增大是隐私信息公开化的主要原因。隐私信息公开化过度放大了娱乐信息,导致严肃信息失语;强调了传播的自主性,忽略了对"他"者的影响。促进自媒体的发展和媒介生态的净化,需要媒介监管者对信息进行分级,自媒体经营者履行"把关权"职责并适当地引导用户,自媒体用户提高自身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5.
中华媒介生态文化史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生态是近期西方传播理论的亮点之一,文章以新的视角,在中国古代传播史的源发思想中,选取"万物不同相禅若环"与传播生态链规律,"君子役物"与超越技术理性,"天人合一"与媒介生态的终极目标三个维度,对中华媒介生态文化史作了初步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传播概念的要点是人与人之间、民族之间及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历史上每一次传播方式革命都带来"传"的进步与"通"的更大可能性,因此"传播方式"是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核心范畴。就中国传播学研究现状而言,重点应在传播史、媒介舆论监督和跨文化传播方面。论文所言方法重点在于传播学为人们认识现实世界所提供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将框架媒介置于城市的空间信息传播的场域之中,从城市空间与框架媒介的关系、框架媒介的传播模式与传播形态、框架媒介的影响力三个方面进行传播学解读。框架媒介在城市空间信息传播中定位于城市公共空间,其属性是城市"静止"空间的及时传播,其核心功能是"分众传播"的构建与延伸。框架媒介具有"固定—强调"的传播模式及其"强链接"复合动力系统的传播优势,两者均体现出框架媒介灵活化的拓展应用功能。框架媒介对受众、社会及传播效果方面的影响力,促进了媒介空间化与空间媒介化现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正吴礼权,安徽安庆人。1964年7月25日生。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修辞学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复旦大学老校长、中国现代修辞学之父陈望道先生的再传弟子。现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复旦大学全国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科)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上海市语文学会(即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客员教授、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湖北省政府特聘"楚天学者"讲座教授(湖北师范学院)、淮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渤海大学兼职教授等学术职务。  相似文献   

19.
“媒介帝国主义”与传播霸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传播技术推动了经济与信息的全球化进程,同时也导致了传播霸权与媒介垄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因其开发和控制了现代通讯与传播技术,形成了新的"媒介帝国主义",使第三世界国家传播体系的建立受到影响和支配,国家文化主权也遭到严重威胁.科技全球化下的媒介已成为强国用以雏护意识形态、传递统治阶级意志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20.
科学传播异化现象是指以"科学传播"为名传播伪科学和反科学内容的现象。借鉴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科学传播异化形式可分为"科学传播产品的异化""科学传播活动本身的异化""科学家形象的异化"和"科学家、媒体人和受众之间关系的异化"。科学传播异化的产生受到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论影响,即把科学知识当作由媒介构建出来的社会现实,将媒体视为科学知识的主要建构者。从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可以透视媒介形式本身可能引起科学传播异化的原因。这些理论透视有助于避免科学传播异化的发生,以保证科学传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