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理论的合理性在于:社会基本矛盾论要解决社会存在的基本公正问题,即社会财富分配的合理,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基础;阶级对抗和斗争是解决社会基本公正的最直接的手段和方法。有关人的基本需要及阶级概念,具有客观和可量化的特征,可纳入科学的范围进行定量分析。阶级分析法是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共产党只有用阶级分析方法才能正确解决依靠谁和团结谁的问题.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六个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新论点,是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分析中国阶级、阶层变化得出的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3.
随着创新在社会发展、历史进步中作用的日益凸现,应该确立一个新的社会分析方法:创新分析法.所谓创新分析法,就是用创新的观点去判断历史进步的动力,分析推动历史进步的主体,评价推动历史进步合力中的核心力量、主导力量,进而倡导创新、激励创新、推动创新,以引导社会更快更好更节省更顺利更稳定更和谐地持续发展.创新分析法的提出,是对阶级分析法的继承和扬弃,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的阶级分析法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阶级分析法是毛泽东同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的阶级分析方法极具特色,也存在着明显不足。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正确看待毛泽东阶级分析法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毛泽东的阶级分析方法对当今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阶级和阶级关系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根据对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和自己所处时代历史特点的深刻分析,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偏重于阶级斗争的阶级关系理论.但阶级斗争只是阶级关系的一个方面,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阶级间存在着高于各自特殊利益的共同利益、利益分配具有合理性并能为对立阶级双方所接受的条件下,阶级(阶层)之间和平共处、和谐共生是可以实现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一致性,由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及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关系的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社会一定能在不断的动态实践中实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阶级、阶层与平等——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马克思主义思想似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新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开始横行于欧美,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在现代西方的存在状态究竟如何?是淹没,还是永存,需要对西方现代社会进行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7.
性别和谐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永恒追求。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呼唤。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从人是劳动存在物、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是意识的存在物、人具有个性这四个方面对性别和谐进行了阐释,深刻揭示了性别和谐的内在要求,让我们认识男女之间的和谐不仅仅只是男女之间不爆发冲突,也不止步于简单的男女权利和地位的平等,而要从人所共有的本质去理解男女之间性别和谐的真谛。  相似文献   

8.
阶级理论是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形成的后马克思主义一直关注的问题。理论家们主要围绕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来展开相关讨论,这主要体现在阶级的定义、划分阶级的标准、阶级的功能以及阶级的当代命运等几个方面。本文尝试对这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以便我们对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在评价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运用的问题上,我们不应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不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成功坚持和发展,还是在建国后出现的失误,它们都是毛泽东依据各个时期实践活动主题作出的积极探索。即使在今天,他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运用所产生的理论,仍然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阶级分析法理论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评价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运用的问题上,我们不应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不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成功坚持和发展,还是在建国后出现的失误,它们都是毛泽东依据各个时期实践活动主题作出的积极探索。即使在今天,他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运用所产生的理论,仍然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通过使用“跨境阶级效果”与“性别化阶级结构”新概念来剖析韩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趋增加的国际婚姻现象,就会发现:第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指数与该国男性和欠发达国家女性的国际婚姻比率成正比,而该国女性和欠发达国家男性的婚姻比率甚小。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国际婚姻过程中,跨境阶级效果与婚姻性别观念深层介入于此的缘故。第二,婚后女方随男方居住韩国时,因韩国保护本国男性国民为先的国籍政策,外国女性常受到家庭和社会文化上的阶级排斥,形成性别化阶级结构。  相似文献   

12.
在父权制主导的社会中,贫穷不成比例地落在女性身上,加之性别歧视克减其就业机会,到国外从事家政工作成了“暂时的母性策略”。女性成为跨国家政佣工并未打破传统性别角色安排,丈夫仍以掌握报酬等形式彰显其主导权,她们所从事的家政工作亦被认为是具有女性特征的“非生产性劳动”。父权制还通过恶化跨国家政女工的性处境来维持,这使她们不仅被定性为性泛滥的存在,也易遭受性骚扰和性虐待。在资本逻辑的作用下,移工中介以“服务费”“入境费”“迁移费”等名目向跨国家政女工收取高额中介费;作为类资本家的雇主则通过延长工时、增加工作量、拒绝改善工作/生活环境、给予低工资等方式对其进行压榨。女性内部的阶级分化,导致跨国家政女工的替代劳动衍化为特权阶级女性寻求解放的工具。对来自南方国家的贫穷跨国家政女工来说,成为特权阶级女性的家务劳动替代者非但不是实现性别阶级跨越的正道,还使其在伦理位序中降格,进而实质性地沦为仆从性的存在。父权制伤害、资本主义剥削与女性群体内部的阶级压迫,三者彼此交织,共同造就了跨国家政女工面临的消极境遇。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人类对史前社会研究的缺乏,早期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阶级的起源,原始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与社会性质,原始社会是否一开始就具有阶级社会特征,原始社会的婚姻家庭形式的演变规律,以及国家的产生途径等问题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有些认识甚至是错误的。摩尔根史前社会亲族制度研究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正确认识原始社会提供了珍贵史料和重要启示:氏族共产制是原始社会的根本特征,私有制只是在原始社会晚期才出现的;父权制是从母权制发展而来的,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不是婚姻家庭制度的最初形式,而是婚姻家庭制度演进的成熟形式;父权制个体家庭是私有制经济关系直接催生的结果;阶级分化是个体家庭私有制出现带来的必然结果。摩尔根推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修正、完善了阶级理论和国家理论。  相似文献   

14.
《奥特朗托城堡》是英国哥特小说的开山之作。在该小说中,"恐怖"成为文学的主要描写对象。在恐怖的背后,包含着丰富的社会信息。结合恐怖诗学,《奥特朗托城堡》的恐怖类型分为命运恐怖、权力崇高和乱伦暗恐三种。通过命运恐怖,瓦尔浦尔表现了18世纪英国社会阶层的变化;通过权力崇高,作者描绘了理想的政治体制;通过乱伦暗恐,18世纪的社会性别体制得以展现。瓦尔浦尔借助于"恐怖"这一文学对象,通过"崇古"的形式,讲述了"现在"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对"阶级"有多种用法,但并未对"阶级"下过明确定义。通过文本考察可以发现,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中,阶级实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是特定生产关系和物质利益的主体与承担者,是在特定经济结构中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群共同体。"阶级"区别于"等级",阶级是一个经济—社会概念,而等级是一个政治—社会概念,等级是阶级的前史。"阶级"也区别于"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阶级是一个纯粹的经济范畴,而阶级意识是标志阶级随着生产发展而趋于成熟的程度,阶级斗争则主要指根本利益对立的对抗,包含经济斗争、政治斗争、理论斗争等。所以阶级不是一个政治或意识形态的范畴。  相似文献   

16.
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阶级概念是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核心概念。随着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发展和演变,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也在不断地被阐释和重构,某种程度上也使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的真正内涵变得越来越模糊。事实上,只有从特定的生产关系结构、阶级间相互矛盾和冲突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演变过程等方面,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7.
文章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阶级"论断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基础,提出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关于理想社会的理论构想和革命阶级的发现是基于欧洲社会革命和运动的观察及理论抽象,阶级概念的应用具有优先特性,民族概念则处于从属地位。列宁和斯大林时代关于"民族"和"阶级"的论断内容更为丰富,但无产阶级的总体利益指向并未改变,这一时期的民族现象随苏俄特定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成为影响革命实践的重要概念,民族团结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时代特征以及关于民族和阶级关系的理论论断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的革命任务创造性地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处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物质利益、政治参与、思想文化关系,不断增进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大众的革命热情,促使其积极投身革命实践从而不断夺取革命的胜利。总结并发展这方面的历史经验,有助于我们在当前形势下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凝聚各阶层共识、加速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告别阶级”理论的要义,旨在依凭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阶级斗争形式上出现的新变化,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理论开辟非阶级、非革命的理论空间;其政治图谋在于强调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的基本原理已然失效,唯有用后政治理论予以强力补充才能实现某种层次上的跃迁。然而,由于它给马克思主义注入了太多的异质元素、置换了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核心内容与基本特征,因而其非但不能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增值,反而对之进行了各种巧妙的消解,在实质上构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严重疏离与叛逆。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民族与阶级概念的界定,指出了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别阐述了资本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