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高等教育发展的适切性--兼论高等教育对农村的适切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适切性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追求。高等教育发展是对社会和个人教育需求的适应、满足以及适切性增强的过程,高等教育发展应更加切合农村社会和农村个人高等教育需求,引入农村“需求导向”,以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多元高等教育结构,通过以高校为主体的“自适应”,增加高等教育在农村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2.
适切性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追求。高等教育发展是对社会和个人教育需求的适应、满足以及适切性增强的过程,高等教育发展应更加切合农村社会和农村个人高等教育需求,引入农村“需求导向”,以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多元高等教育结构,通过以高校为主体的“自适应”,增加高等教育在农村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3.
在日趋显著的城乡人口回流趋势下,探讨回流农村青年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性别权力关系。基于晋北冯村的田野调查,流动造成的“去地域化”有助于回流青年女性摆脱传统习俗的约束;同时,流动促进女性个体化意识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传统家庭的性别分工模式并挑战了父权家长制。然而,诸如从夫居等农村社会既有惯习及传统性别规范使回流青年女性多返回丈夫原籍所在村庄,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虽然外出务工经历大大提升了农村青年女性的能力和信心,但乡村文化中的父权制氛围仍将回流青年女性排斥在乡村治理和公共参与之外。  相似文献   

4.
农村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反映出农村女性解放的程度,也标志着农民整体的发展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农村女性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极大增强了农村女性的主体意识,提升了农村女性的主体地位.分析现阶段农村女性主体意识的主要特征,了解农村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状况,探寻农村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途径,对于更好地促进农村女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资源不足、政治权利不足等原因造成我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本严重贫困,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障碍。所以,加大我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入,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但由于投资主体的成本收益不同,使得投资个人和地方政府投资乏力。所以,在前两种投资主体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提高社会效率,中央政府应成为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的主要投资主体。  相似文献   

6.
乡村治理变迁下的农村社会组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乡村治理结构变化的历史过程,农村社会结构以及不同治理主体间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多中心乡村治理格局正在成为目前中国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方式。农村社会组织作为治理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在协调不同治理主体关系、实现村民利益有效表达、推动农村社区民主意识形成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由于自然嵌入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组织通过组织运作实现了不同治理主体的广泛参与,这与目前乡村多中心治理格局目标相得益彰。乡村治理过程显然需要组织运作机制与传统村民自治机制有机结合。因此,农村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并与农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村民个体等治理主体相互合作协商是解决目前农村社会治理困境的主要出路。  相似文献   

7.
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可以提高体育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使管理者、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管理者、教师参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发挥主人翁作用。  相似文献   

8.
法团主义强调由国家主导下多元利益主体的协商来协调利益冲突,对创新我国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有独特吸引力.在法团主义视域下,首先,农村多元利益主体应能通过各种民间组织来实现表达和整合利益诉求;其次,要凸现农村正式权威组织在利益协调中的主导作用,应合理限制强势利益群体的力量与权威,使其不损害公益并承担公共责任,同时,还应通过发展公民社会、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来增强农村弱势社会组织的力量,以实现利益主体的竞争性均衡;再次,培育多方参与的公共领域,村民通过基层民主选举活动、协商性会议、大众传媒等公共论坛来参与协商,形成公共意见.通过以上措施,来实现多元利益的均衡和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与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转型改变了传统乡村社会管理机制实践的基础,亦促使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处于不断变迁之中。以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实践的社会基础、组织基础来分析农村社会秩序的生成,探讨社会转型在何种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实践的社会基础、组织基础,进而提出在转型进程中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与完善的对策建议:加强农村组织建设,推动农村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法律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准则;更新管理理念,推动以权利保障与民生建设为导向的社会管理机制建设;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体系中的危机应对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0.
基于陕西省的相关调查数据,运用实证分析法研究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状况。分析认为:陕西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存在教育程度低、实用技术欠缺、健康状况不佳以及缺乏正确的精神追求等问题;其成因涉及到思想观念、自我认知、教育条件、医疗体制、自然秉赋等方面;只有通过组织技能培训、普及医药卫生知识、改革医疗体制、提高政治素质、激发精神追求等途径开发农村女性人力资源,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征地与撤村建居在中国农村大范围出现,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本文在这一社会背景下采用个案研究,对一个中国北方村落在征地与撤村建居过程中出现的女性个体化及夫妻权力模式进行了考察。本文认为,在征地与撤村建居过程中,农村女性个体化现象逐渐显现,并随着农村女性个体化的发生,农村家庭中夫妻权力模式也逐渐从男性集权向夫妻平权的方向转变。通过对夫妻权力相关理论的梳理,试图对这种夫妻权力模式的转变进行理解和解释。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农村地区,女性残疾人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她们的社会融合情况将直接关系到她们的生存和发展。目前我国对于农村女性残疾人的研究为空白。基于对北京市延庆县的实地调研,从六个方面对农村女性残疾人的社会融合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从个人、社区及社会三个层面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目前农村女性残疾人社会融合状况较差,生活质量较低。基于此,建议建立以社区为基础、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支持体系,扩大农村女性残疾人的社会保障领域,加强农村女性残疾人自我能力建设,以及加大对农村女性残疾人社会融合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为农村女性残疾人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3.
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西北农村教师的生存境况进行了全面描述,结果表明: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不断提升,但由于工作任务繁重、社会地位不高、自我职业认同度底、职业流动困难及发展空间狭窄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村教师压力巨大、身心疲惫,职业厌倦感明显。因此,要改善西北农村教师的生存境况,需要政府承担主体责任,继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并优化分配机制,优化组合教育资源,优化农村教育环境;需要营造尊重教师自我价值和现实需求的良好社会氛围;需要教师个人树立职业情感以增强职业成就感。   相似文献   

14.
将贵州省安顺市九溪村置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考察,运用系统科学的自组织理论并借鉴社会学、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就村落内部如何利用自组织去型塑乡村精英以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发动力问题进行研究。在保持国家对农村提供宽松体制环境的同时,在国家、社会继续保持对农村的政策、智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信息、能量供给的同时,要使新农村建设形成高效的局面,必须重视对村落自组织的培育和乡村精英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性质、构建原则、服务内容进行分析,认为农村体育具有公益性,服务对象是9亿农民,提供服务主体是以县、乡为主政府机构;服务的内容具有动态性特征,具体包括:组织管理系统、物质保障系统、活动竞赛系统、政策法规系统、科学指导系统、信息服务系统、体质评价系统、健身产业系统、评估表彰系统等;并提出要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加大政府投入和资金整合力度,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农村基层体育管理服务体系,并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鼓励社会共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6.
马媛媛 《国际公关》2023,(15):94-97
随着社会经济和性别平等思想的发展,女性和男性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女性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数量也在增加。不同教育水平的农村女性在婚姻上存在差异。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与配偶收入、户籍性质、家庭地位密切相关。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农村女性的婚姻情感、家庭暴力的应对、处理婚姻危机的能力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因此,提高农村女性的受教育水平,有利于改善农村女性的婚姻状况和质量,实现社会流动和生活幸福。  相似文献   

17.
文献梳理发现,尚未有学者将分工原理与演化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探讨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表明,农村经济主体对适应的追求是农村城镇化的原生动力,改善其适应能力的技术进步是农村城镇化的次生动力,持续不断的制度创新是农村城镇化的辅助动力,基于市场需求的农村经济结构变迁是农村城镇化的自组织动力,政府以不可或缺的他组织动力而出现。据此提出了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在市场经济不断渗入和农村土地制度调整的背景下,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多中心的乡村治理格局正在成为中国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方式。农村社会组织作为治理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在推动农民集体行动和孕育基层民主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在简要回顾乡村治理变迁历史过程的基础上,结合西北地区一个典型的乡村组织个案,具体阐释农村社会组织在当代乡村治理过程中的社会功能。各类农村社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村民个体等治理主体间合作协商是解决目前乡村社会治理困境的主要出路。  相似文献   

19.
多元主体参与的各种要素间的有效协同是专业化推进的关键.以个体化利益追求为核心的利益博弈、自我价值追求的最大化与“各自为政”的实践模式制约着以主体为关键要素的有效协同,应强化协同创新顶层设计和多元主体协同,构建有效的利益协调与资源整合机制以解专业化之滞.  相似文献   

20.
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高度重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基于独特的历史文化与农村社会生态,互助养老成为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有效补充。作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农村养老问题,尤为注重发挥互帮互助传统文化在农村养老中的重要作用,不断进行政策设计与完善,以推进我国农村互助养老发展。农村互助养老发展大致经历了宗亲互助养老、生产合作社互助养老、集体互助养老、社会互助养老和互助养老制度化规范化共5个阶段,并呈现出以下显著特征:互助主体以伦理文化资本为核心,家庭始终发挥核心功能;互助内容以社会组织资本为指引,由单纯经济救济到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互助方式以正式制度资本为保障,从代际互助向代际互助与老老互助相结合转变。发展农村互助养老需秉持社会资本视角,聚焦互助养老之主体、内容、方式,完善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资本,提升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水平。同时,亦要发挥农村社会组织资本力量,彰显互助养老共同体之优势;弘扬农村伦理文化资本,营造敬老孝老的社会氛围,促进农村老人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助力共同富裕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