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3 毫秒
1.
俞悦 《兰州学刊》2003,(1):53-55
本文简要回顾了新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 ,从研究现行土地制度给农业产业化经营带来的阻碍 ,来分析现行土地制度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适应性 ,围绕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土地制度的要求 ,提出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双层产权的土地制度和反租倒包等三种土地制度模式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相似文献   

2.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农业制度及其变迁与人口效应:1949-1977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农业制度经历了以下三次重大变迁。第一次是1949-1952年的土地改革时期。经过短短三年的土地改革运动,实现了从封建土地所有制到“耕者有其田”的农民土地所有制...  相似文献   

3.
邓大才 《学术界》2001,(2):7-12
在制度变迁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 ,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这在新制度经济学中称之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目前我国的农村地权制度变迁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 :一是对改革前制度的依赖 ,即对土地集体所有性质和土地计划经济的依赖、留念 ,不敢或不想创新 ;一是对初始选择制度的依赖 ,即对改革初期的土地制度安排过分信赖 ,而不进行再创新 ,从而沿着初始选择的制度往下发展。这就导致了农业制度的变迁总是不能到位 :土地依然由村组分割所有 ,不能进行社会化市场配…  相似文献   

4.
农村改革的核心是土地制度,农地制度改革对农村经济社会结构演化有重大影响。纵观1978年以后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历程,清晰呈现了国家对农村土地的放权和农民土地权利扩大同向进行的特征。在“农地改革-农村社会结构”互动分析框架下,将农地制度变革、人口流动、土地流转和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看作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发现农地制度变迁不断强化农民的土地权利,激活土地的财富效应,进而凸显农村的人口推拉效应,推动农村社会结构的重构。存量农民、农民工、农业规模经营者和下乡市民四类人群在农村土地制度产权化改革进程影响下的行为选择及后果,会引发农村社会结构的重构与变迁。  相似文献   

5.
改革30年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产权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农业增长.效率优先是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起点,这也构成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的基准点.1978年以后,中国农地产权结构沿着不断强化农民土地产权的方向演进,农民逐渐被赋予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土地交易权越来越自由、土地收益权越来越充分,这是中国农业持续增长的制度之源.中国农地产权制度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不断强化农民的土地产权.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要素市场化进程中,土地要素比资本与劳动力要素涉及的利益关系更复杂。新古典经济学仅从要素组合效率的层面分析土地制度变迁对经济总量的影响,而忽略了制度变迁中的利益结构变动及与之相伴的三层制度风险:农业内部家庭承包责任制下土地使用权分配与流转中的风险、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征用制度缺乏规范性所导致的利益失衡与资源配置扭曲的风险、农村建设用地入市与工业化进程中城乡土地制度二元化的体制风险。这三层制度风险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转型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瑞兰 《兰州学刊》2009,(10):75-78
农民权益与土地制度密切相关,那么土地制度的变迁如何影响农民的权益?农民权益的内在需求又是如何推动土地制度的创新?文章通过对建国以来三次土制度变迁的考察,认为成功土地制度变迁的根本在于“以民为本”,满足农民的根本权益。  相似文献   

8.
上海公共租界是鸦片战争后英国根据其商业需要胁迫清政府而强占的殖民地,是近代中国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要载体。租界土地管理制度建立、移植与变迁是近代中国外生性制度变迁的典型案例。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如果新制度产生的收益超过制度改变的成本,制度变迁就会发生。从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视角出发,研究近代上海公共租界永租制、道契、土地评估、税收、土地交易等一系列土地管理制度的演变与完善,认为公共租界以永租制为基本制度的一系列土地管理制度的实施,使得公共租界土地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在当代城市化土地管理中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农业制度的再创新□汪雷一、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改革初期我国粮食产量是怎样实现调整增长的。建国以后,我国的农业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组织制度发生过三次重大变革,即完成于1952年的土地改革,自1953年开始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后期的集体化和人民公社化运...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的结构与演进--制度变迁的分析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倩 《社会科学》2002,(7):18-22
本文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剖析了我国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历史 ,指出了前改革时期土地制度变迁的实质和改革时期土地制度变迁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 ,剖析了当前农村土地制度面临的新的变迁趋势 ,并从制度需求、制度供给以及变革动力的角度分析了新的制度变迁所面临的变革环境。本文揭示 ,由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局限性和新的农地制度变革的“非帕累托”性质 ,必须以新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来推动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相似文献   

11.
周秦间的土地制度变迁研究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采用制度经济学方法分析此间的土地制度变迁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周秦间土地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是不同利益集团的相互博弈,主要过程表现为不同利益集团的地位升降与土地产权的不断变化,变革结果是土地国有的建立与土地私有的兴起,尤其是大土地私有制的蓬勃发展,为秦汉间的土地制度变革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2.
促进农地流转必须提高农业比较收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基本制度下的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出现和发展并没有产生预期的诱致性的制度变迁结果.农业比较收益低下是农地流转的根本性制约因素,只有提高农业比较收益,才能带来农地流转状况质的改观.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以为,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变迁根据的分析,不仅要探寻其内在的经济根据,更要探寻隐藏在这种经济关系背后的深层次的伦理动因。本文拟从制度伦理的分析角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四次重大变革(土地革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土地承包制)进行制度伦理分析,找寻其内在变革的伦理动因,并在此基础上探求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变迁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4.
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传统农业社会在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了基于土地的养老制约和规范,它规定了个体要遵循社会所规范的生命历程.然而,土地制度变迁使业已形成的土地养老规范受到冲击.与此同时,作为新制度化手段的社会养老尚不足以确保生命历程中角色的相互转换,致使土地养老与社会养老制度衔接出现裂隙.农村老年人在土地制度变迁的过程中,主动采取"以地自我养老"+"代际关系维护"的养老策略.从生命历程理论的视角来看,旧的制度是为了满足特定时期社会生产的需要,当社会经济条件变化导致土地养老不能满足需要时,生命历程制度也需要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因而运用退休制度来衔接土地养老与社会养老显得必不可少.这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及其所带来的社会结构转变的要求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5.
西部区域特色农业现代化与农地制度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是西部农业现代化基本取向的认识,分析甘肃省区域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农地问题,以区域特色农业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为取向,可以看出完善西部农地制度需要将农地资源市场化;确权赋能;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进行制度创新;认识到农地制度的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制度变迁;同时政府也要发挥政策引导及开拓市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由封建土地所有制到农民土地所有制,再到集体所有制,最后到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变迁.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主体选择是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直接原因,"历史合力"是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符合农民需要则是农村土地制度变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带来大规模农地转用。在现行的制度下,土地的城市化与耕地保护显然存在冲突。严峻的用地实践催生了土地制度变迁,进而开启了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之路。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平衡的思路下,各地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农村土地制度形成了一条从宅基地换房、挂钩项目到地票交易所的演进路径。以中国的实践为基础,本文对这样一条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脉络做了简单勾勒,分析了变迁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未来土地制度演进方向做了尝试性探索。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进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林 《兰州学刊》2008,(9):33-37
土地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主要突破口。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关注着农民利益,文章通过对1921年至今近八十多年的党关于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进的回顾认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经历两大阶段:1921年-1978年,具体分为建国前和建国后两个时期;1978年—至今,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种新的农地制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经历了两大历史时期:即第一轮土地承包时期(1978--1993年),第二轮土地承包时期(1993年一至今)。得出的重要启示是土地制度至关重要:土地制度的一波三折,其核心在于界定土地的产权,而关键是公有还是私有的矛盾;土地制度的变迁,必须要使制度内的农民受益。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政府在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中,担负重要的角色;应当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制度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相似文献   

19.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制度创新的路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制度的创新,以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为核心,走过了一条具有鲜明特点的制度变迁路径:土地所有权、经营权都归农民———土地所有权归农民、经营权归集体———土地所有权、经营权都归集体———所有权归集体、经营权归农民。我们可以看到,历次土地制度的变迁既是对前一次土地制度的继承,又是对它的否定。5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制度发展所形成的某些特质,提供了强化现存农村制度的惯性,决定了我国当前农村制度改革具有“双轨制特点”,不可能一步到位。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之初,尽管我国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农村改革方案,但却不自觉的选择了市场化的改革道路,这就为今后农村制度的变迁规定了方向,即今后中国农村制度只能朝着越来越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梳理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历程,探究其变迁机理。研究发现,由于制度的供求失衡而导致制度非均衡状态进而发生制度变迁;政府作为制度的供给者存在成本与收益考虑,只有当制度变迁的收益大于或等于成本时才会推动变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演进逻辑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即制度内容设计上依赖土地保障、家庭养老模式,推动制度变迁的方式上依赖渐进式强制性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