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度副词 专有名词”短语结构在句子中处于形容词典型的句法分布位置,是一个典型的形容词性句法框架。“程度副词 专有名词”这一偏离搭配现象存在的修辞语用条件表现为:一是这一句法框架为“程度副词”与“专有名词”的偏离搭配提供了一个句法结构合理化的依据;二是“专有名词”应具有形容词性语义特征。“程度副词”、“专有名词”相互之间具有搭配选择限制条件。“程度副词 专有名词”短语结构的语义内容具有语境依赖性。  相似文献   

2.
“皆”类副词指古汉语中表示总括的范围副词。对于这类副词,一些古汉语语法著作或虚词专著列举的数目多少不一,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列举了十六个,何乐士等《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前言》列举了二十多个,等等,但常见的是十多个,其中“皆”、“俱”、“举”、“悉”、“咸”、“尽”从先秦直到近代的文言作品中出现最频繁,我们对这类副词粗略地进行了一番考察,虽然例证没有尽举,但反映的情况却是整体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程度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程度副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所达到的程度的副词,作为区别于其它副词的同一类副词所具有的共性,它们的基本语义特征差别不大,基本的语法功能也大致一样,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般不将其作为难点对待。但通过教学实践发现,留学生在使用程度副词时常常出错,如:我比他很瘦。我有一个太好的老师。买了一个好极了的钢笔。今天一点儿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程度副词虽然在基本的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上有很多共性,但正如朱德熙先生所指出的:“不同的程度副词除了语义上的程度有差别外,语法功能也不完全一样。”①作为个体的每一个程度副词,…  相似文献   

4.
蒋协众  魏会平 《殷都学刊》2008,29(1):112-117
现代汉语中的副词“可”可以区分为语气副词“可1”和程度副词“可2”。从读音上看,轻读的是“可1”,重读的是“可2”,“可”轻读还是重读有其句法条件和语用背景。将副词“可”区分为语气副词和程度副词并分析其轻重音规律、句法条件以及语用背景,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副词“够”的语法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副词“够”的语法特点分析罗青松在现代汉语中,“够”的副词作用已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一些现代汉语词典,越来越明确地指出了“够”作为副词的用法。《现代汉语八百词》列出“够”的副词词条有二:一是“修饰形容词,表示达到一定标准。形容只能是积极意义的,不能是相...  相似文献   

6.
1、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2、风兮!风兮!何德之衰?(《论语·微子》) 3、子年少,何哭之甚悲也?(《搜神记》) 上述三句话代表了“何a之b”结构式的三种类型,可依次用三个结构式来表述,即“何[宾]之[动]”、“何[主]之[谓]”、“何[谓](宾)之[补]”。都以疑问形式出现,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7.
在考察了现代汉语语气副词“可”的语义来源的基础上,对大量的带有副词“可”的现代汉语语料做了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强调义]是“可”的核心语义,至于“加强肯定、夸大程度、提示、辩驳、如愿、对比(有文章称之为转折)和反诘”等一些语义,皆可以看作“可”的强调义在不同语境中,向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延伸或侧重所衍生出的新的语境语义。  相似文献   

8.
王素改 《兰州学刊》2011,(8):125-129
“可”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副词,一般认为“可”是语气副词,但是按照“可”的语法性质,一部分“可”具有程度副词的特点,应当划归为程度副词。程度副词“可”在语音上重读;在语义上有主观肯定性;在句法功能上与其他程度副词相似并且互补分布  相似文献   

9.
段倩明 《中文信息》2013,(10):206-207
内江方言程度副词“少”表示程度高,相当于普通话的“很”。程度副词“少”主要与性质形容词结合构成“少+A”结构,另外,也与极少数状态形容词以及名词、动词、动补结构以及特殊四字格结合。  相似文献   

10.
“可”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副词,一般认为“可”是语气副词,但是按照“可”的语法性质,一部分“可”具有程度副词的特点,应当划归为程度副词.程度副词“可”在语音上重读;在语义上有主观肯定性;在句法功能上与其他程度副词相似并且互补分布  相似文献   

11.
由温庭筠的创作可引发两个问题:其一,同样作为诗词兼善的作家,与欧阳修、苏轼等不同的是,为何其在诗史上多受讥诮,而在词史上却被尊为“温韦宗风”①、以花间鼻祖视之呢?其二,其诗与其词非常相似,亦多具绮艳风格,为何相似的题材、意象乃至相似的表现手法,创作出之诗与词在艺术成就上却相差如此悬殊呢?而由此还可引发一个更为本质性的问题:诗词美学特质究竟有何不同?本文将结合温庭筠的具体创作对此加以讨论。温庭筠诗不仅仅是描写情爱题材的作品才具有绮艳风格,而是在许多其他题材如咏史、怀古等作品中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在《全宋词》中“直”字作副词的用法可细分为作情态副词、限定副词、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 ,笔者对《全宋词》中的“直”进行穷尽性的统计分析后将语气副词的“直”的语法意义概括为两种 ,分别为表示表示强调语气和意外的语气。同时 ,结合语义对语气副词“直”的语法功能进行了分析 ,力求揭示出“直”用作语气副词的全貌。  相似文献   

13.
《儿女英雄传》是《红楼梦》通向现代北京话的中途站,通过它可以了解汉语在19世纪中期的基本面貌。当时,副词“都”已具备表示范围和表示语气等用法,其语气副词用法中有一类兼表已然义。根据《儿女英雄传》中反映的语言事实和语法化的一般规律,副词“都”的语法化路径应该为“范围副词→语气副词→兼表已然义的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14.
“全”字句歧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副词“全”根据变换的不同以及在句中出现的不同条件,将传统意义上的范围副词“全”分为范围副词、程度副词以及语气副词三类。据此,我们对“全”字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全”字句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我们发现“,全”字句之所以会产生歧义是因为副词“全”内部的几种用法在语义和句法功能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杨淑敏 《东岳论丛》2000,21(2):138-140
新兴副词丰富是元明白话的特点之一 ,文中对一些值得注意的副词进行分析。 ( 1 )“急切”和“等闲”原本属于意义相反的实词 ,却发展为有相同语法意义的副词 ;( 2 )副词“颠倒”产生于元明 ,多表示“与事实或常理不合” ,与“反而”相近而不相同 ;( 3 )副词性短语“行动”始于明代 ,此后又有“动起”、“行不动 (儿 )” ,但副词“行动”与副词“动不起”在语法意义上也是类似而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拙文《关于名词前的副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分类列举了5类语言实践中副词处于名词之前的副名组合的实例,通过对形式的整理和对结构的分析,辨明副词在各类副名组合形式中都没有修饰名词的功能,从而进一步肯定副词不能修饰名词的语法特性。文章将其中D类例句界定为名词活用作谓语动词,用例有“那个人比主任还主任”,[1]是“S比N还N”格式(这是格式的完全形式,也常典型化成“比N还N”),但只是匆匆带过。格式中“还”后的名词固然不应再视为名词,但拙文仅以副词偶然的“活用”作结论,分析却失之粗糙,故以此文对“S比N还N”…  相似文献   

17.
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语法的核心问题是句法问题.因此,副词的界定问题既是词类问题,又是句法问题.就目前国内外的副词研究状况来看,副词还是一个没有严格界定的词类范畴.意义的界定标准没有达到“共性”的要求,功能标准的术语界定又不清,这使得划分出的副词总是“有理无据”.副词界定的关键在于厘清副词和句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所谓凝固结构,就是古代汉语中某些词语结合在一起,已经形成了固定形式,因此也叫做固定结构或固定词组。这种凝固结构是现代汉语中所没有或少有的,它们的意义和作用,必须引起我们注意。我们只有正确理解这种凝固结构,才能深刻领会文章句子的具体内容。例如“奈何”、“如何”、“若何”等就是动词的凝固结构。动词“奈”、“如”、“若”常常跟疑问代词“何”在一起使用。这里的“奈”、“如”、“若”在古代是一声之转,是一个词的不同写法,含有“办”、“处置”、“对付”、“安顿”一类的意思。这里作疑问代词用的“何”,当作“怎么”、“怎样”讲,在这种结构中作状语用,放在动词的后面。为了说明具体用法和意义,现将这种凝固结构举例分述如下:A、一般询问办法的凝固结构,常作全句的谓语。“奈何”、“如何”“若何”的基  相似文献   

19.
“连续”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将其词性标注为动词。通过对“连续”一词出现的句法环境进行考察,发现“连续”经常做状语,已丧失了动词典型的语法功能——在句中单独作谓语,却保留了动词可以作定语、受“不”修饰的非典型语法功能。经过分析,认为它是语法化的一个中间体,其词性应该为副词兼区别词。  相似文献   

20.
多指副词在语义和句法上都有其特点,但至今没有人对此做过详尽系统的研究。有人曾提出过“相互副词”和“共同副词”的名称,但未做深入分析,其范围也与多指副词不同。这里仅对多指副词的语义做一番探讨。 在语义上,多指副词与复数实体可形成三种语义关系。 1.交互关系。 例如:①一家人要是疑神疑鬼,互相猜忌,早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