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表示揣测的"X必"类语气副词"想必、势必、未必"均由跨层结构演变而来,分别表示必然、未必然的语气,成词时间为战国、东汉和宋代。三个词的词汇化过程均伴随有语法化,但具体过程不同:主观化程度的加强、韵步规律的制约,促成了"想必"的词汇化;第三人称代词"其"语法功能的改变则是"势必"词汇化的决定性条件;"未"特殊的语法意义及与"必"的高频共现促成了"未必"的词汇化。从主观性程度来看,从强到弱依次是:"未必"、"想必"、"势必"。 相似文献
2.
陈全静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07-110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将"于今"界定为兼类词,副词兼名词。从历史层面看,两种词性的"于今"均来源于古代汉语的介词短语,是由介词短语词汇化而成,但其词汇化轨迹不同,存在两条不同的演变路径。因此,有必要详细描述名词和副词"于今"演变的差异性,并对其词汇化的动因进行合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貌似”由古代汉语跨层非结构短语发展而来,其词汇化过程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时期,描写其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貌似”的词汇化产生发展的动因.其词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可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方面来解释.句法位置上处于句首,语义上隐喻中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以及背景图形的凸显作用,语用上的语用推理都是导致其词汇化的动因.完成词汇化的“貌似”继续发展,词义更为虚化,反映了跨层非结构短语词汇化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上古时期,"千"、"万"常作数词用,二者还可并用作位数词,后发生词汇化,成为一个并列复合词,表"众多,许多"义。唐代时,"千万"虚化为程度副词,稍后就产生了语气副词用法。其语气副词用法的产生是"千万"进一步语法化和主观化的结果。其同素逆序词"万千"经历了类似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6.
"回头"从离合词发展到接近于时间副词,是个词汇化的过程。"回头"本身蕴涵了空间方位和时间间隔两个概念。随着口语频繁使用,表时间间隔的范围增大,可笼统表示将来某一时间,多用于非现实句。本文将讨论"回头"的词汇化过程及其在现代口语中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词汇新质中的外来词作为两种语言交流接触的产物,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其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两汉时期,进入共同语的外来词在数量、源词种类、引进方式、引进动因等方面存在差异性是必然的。两汉作为外来词引进的早期,其外部动因有其时代特征,对此的认识考察可为汉语断代外来词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的因果连词“因而”“从而”产生于先秦,不过那时的“因”“从”是动词,“因而”“从而”是跨层非短语结构。随着语言的发展,“因而”“从而”逐渐凝固成词。这一过程包括两方面:“因”“从”的虚化和“因而”“从而”内部结构追渐紧密。“因而”从而“词汇化的主要诱因是语境,时间、事理上的先后蕴涵着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9.
韩启振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5-18,26
"讨厌"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论述了"讨厌"的成词过程、语义演变。明清时期,它由短语融合成复合词,演变途径为:动宾短语/兼语短语〉复合词。"讨厌"最初表达"令人厌恶",清末发展出"厌恶"义、民国时期发展出"嗔怪"义。认知凸显和高频使用是其词汇化和语义演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那忽”是中古汉语新生疑问副词,其来源或形成问题一直无人论及.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较为翔实的引例,探讨“那”、“忽”由线性序列上的邻接成分经重新分析得以词汇化的过程和条件:“出乎意料”的语义基础使表询问和反诘的“那”与表“突然”义的“忽”在线性顺序中得以连用,而分句句首的语法位置则为“那忽”的形成提供了句法条件. 相似文献
11.
是必作为一个语气副词,在近代汉语时期一度比较活跃,但进入现代汉语时期,由于自身的弱势和同类词的竞争等原因,已经消失。在当代汉语时期,又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本文主要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考察、分析是必产生、发展、消亡以及再度出现的过程和原因,并指出是必的退隐和再现是由语言系统的自我调节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句法位置对短语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制约——以“再说”的词汇化和语法化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中作为连词和助词的"再说"是由近代汉语中的状中短语"再说"经由词汇化和语法化演变而来的。在元明清时期,短语"再说"经常分布在句首和句末两个位置,不同位置的"再说"分别发展出连词和助词的用法。这一语法化过程是由认知域投射、语用推理等多种因素导致的。早期的连词"再说"在使用频率上有一定的地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这不"是一个话语标记,它是表现说话人对讲话的对象以及所讲内容的态度与主观倾向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从"这不是"这种反问句逐渐省略而来的,在语用中有衔接篇章、引起注意、加强语气、标记时间等功能。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范畴化和原型范畴理论出发,探究英汉两种语言中新词的词汇化过程和词汇化程度。在新词的词汇化过程中,人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认识阶段、情感旨趣、社会文化等体验对新词的范畴化即词汇化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在新词的语用过程中,使用范围、受众程度、使用频率(在心理词库中的提取度)、是否符合本族语中词汇的语感等,都是影响新词范畴成员等级(词汇化程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论“动词+介词”的词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置介词"到、给、乎、往、向、以、至、自、在"中,只有"乎、以"可以和前面的动词结合成词,原因在于动词可以和"乎、以"后面的成分直接构成动宾关系,从而使介词"乎、以"失去介引功能,变成无意义成分,在汉语双音节化趋势影响下,后附有意义的动词完成词汇化。"动词+介词"的词汇化规律可为解决"V+P+Np"是动宾还是动补结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17.
现代汉语中高频词"容易"古今意义不同,历时层面上看经历了词汇化和后续语法化两个阶段的演变。东汉至魏晋时期,"容易"作为"可以轻视"义助动词短语,固定连用于"谈何容易"为代表的四音节结构中,唐代词汇化为一个形容词,并通过招请推理发展出"不费力"和"轻率"义。成词后的"容易"没有停止虚化,继续语法化为"不费力"义和"可能性大"义情态助动词,由此形成新旧用法长期共存的局面。"容易"的历时演变过程中,一受先秦时期形成的"易"的形容词和助动词用法影响,二受双音节趋势推动;直接诱因是句法环境改变所导致的原有结构的平衡格局被打破;演变机制是类推和重新分析。"容易"的历时考察有助于推进现代汉语高频词汇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8.
"得"的语法化动因和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助词“得”字的历时演变,“得”表义虚化的语法化过程。并且着重讨论了助词“得”生成的语法化诱因和机制:句法位置的变化,组合关系的变化,句法功能的变化,隐喻及词义变化,重新分析,类推,泛化以及语言的外部力量。 相似文献
19.
20.
现代汉语中的动宾复合词源于古汉语动宾词组的词汇化及动宾构词法的直接生成.动宾复合词是单音节复音化的产物,既有心理原因,也有韵律原因,可以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其词汇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