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是介于自由市场和法律之间的特殊的政府监管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综观世界各国,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中,无一不客观地存在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制.政府希望通过实施金融监管,维护金融业的健康运行,规避金融风险,以利于国家政策顺利传导,促使金融服务提高水平.  相似文献   

2.
姜黎 《决策与信息》2011,(6):259-260
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在金融市场中,依靠市场自身的调节能力,崇尚完全的市场自由这一论断的不合理性早已在理论上和历史上得到了证明。凯恩斯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得到不同程度的运用与发挥,在市场失灵时的调节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文试图从金融监管的历史发展以及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等方面对金融监管的正当性加以探讨,论证政府金融监管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我国金融业迅速发展,对银行经营的业务范围的限制放宽和对外资银行准入制度的进一步放松,中国银行业事实上的混业经营的模式已经普遍存在。我国现行的金融业分业监管明显存在监管疏漏,多头监管和监管失控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使分业经营的监管模式不能有效的预防和处理金融风险,导致金融市场的波动和福利损失。本文把欧美国家混业经营的监管体制改革和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提出了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建立中国特色的存款保险制度以及转变金融监管方式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存款人、投资者以及金融市场其他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就必须依法赋予金融监管机构相应的监管权。各国法律规定的金融监管权通常包括:金融规则制定权、金融检查和调查权、金融许可权、金融强制措施、金融危机事件处置权、金融处罚权等。为此,本文首先讨论了关于金融监管体制的选择,接着分析了促进金融创新,提高运行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改革金融监管制度、改革金融监管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机构的结构,最后研究了提高金融监管的透明度。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5.
<正> 伴随着21世纪钟声的敲响,金融全球化发展和金融自由化进程势不可挡,我国也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大潮步伐加快,这无疑对扩大人民银行与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将为我国的金融监督工作创造很好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当前,我们正面临着金融业内外环境的巨大变革及其发展新趋势,如果不学习和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监管经验,就不能适应全球金融发展和经济新增长的环境需求,我们的金融监管将为之而付出代价。一、金融监管面临的机遇  相似文献   

6.
刘昕 《经营管理者》2009,(18):131-131
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对于金融业发展前景的担忧,加快金融创新的同时重构全球金融监管体系,注重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成为了世界各国和人民的共同目标。在追究经济危机爆发原因时,我们也不得不开始仔细审视我国的金融业监管状况。文章立足于经济危机的原因及影响,揭示出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同时立足于本国当前监管漏洞和缺陷的分析,提出加强国内银行业有效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当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加重了由于监管俘获或监管宽容引起的诸多监管失灵的问题,根据我国行政体制的状况和金融业发展的特点,赋予华夏银行金融法律监督权,在此基础上加强对金融监管的再监督,是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一种合理和有效率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随着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整个国际金融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已不可逆转,监管中将遇到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对我国金融行业监管标准、监管水平提出了更多的挑战,迫切要求完善现实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共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进而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壮大,是我们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我国自加入WTO以后,国内的一系列金融机构不可避免地要直接面对国外强势金融集团的竞争、挑战。为了提升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实力,我们必须要大力促进混业经营模式的实现,探求出一个特色的经营发展模式,并积极应对、防范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的风险,建立跟我国国情相适应的金融监管体系以及金融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10.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全球正面临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其波及范围之广、冲击力度之强、连锁效应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次金融风暴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忧虑。探究金融风暴产生的原因,我们不得不对西方发达国家金融衍生产品发展提出质疑,引发我们对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进行深思。一、金融衍生产品在金融风暴中的作用金融风暴产生的原因,涉及美国的消费模式、金融监管政策、金融机构的运作方式,乃至美国和世界的经济结构等各方面因素,其中,金融衍生产品泛滥是被认同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因为金融衍生产品的泛滥,造成了风险的放大和  相似文献   

11.
王静娅 《决策探索》2010,(10):35-36
金融脆弱性的特征使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难逃金融危机的厄运,频频爆发的金融危机让世界各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都受到巨大冲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这场源于次级贷款产品的金融危机,多年积累的破坏性能量很大,世界经济增长格局、政府的公共职能、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监管模式也都发生了适应性变化,但是我们也看到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12.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各国政府开始认识到有效的金融监管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各国也在寻求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途径。文章将从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实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际金融监管的有利经验,取长补短,提出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混业经营成为金融业发展的新趋势,金融结构日趋复杂,对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本文主要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破坏作用,并且金融危机的杀伤力和波及范围非常广,尤其是对欧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伤害,所以各大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后都会受到重创,因此必须要加强金融监管改革,才能有效地降低金融危机的影响。所以,面对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要对自身的金融监管水平进行批评和反思,并加强对金融监管的重视和认识,才能为回复全球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本文主要通过对金融危机后的金融危机监管改革进行简要分析,探讨世界各国金融监管的改革要点和改革趋势。  相似文献   

15.
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起了人们对金融监管的深刻反思和探讨。本文基于对我国金融监管产生、金融监管模式及其发展的分析;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和其他典型国家的金融监管模式的对比;以及新巴塞尔协议下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并通过实证分析,提出如何加强我国金融监管以及金融监管模式的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中的整个经济运行是通过金融资本的运作来完成的,离开了金融,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转。而金融业自身的业务特点决定了它是一个高风险行业。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相继爆发的一系列金融危机足以证明,如果哪个国家在防范金融风险问题上重视不够或处置失当,就会威胁到国家安全,因此加强金融监管已成为各国政府处理经济工作的一个重点。加强银行监管的必要性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使金融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银行业资产仍是全部金融资产的主体。所以,目前我…  相似文献   

17.
当前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各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缺陷是导致这次危机的重要原因。本文在深入分析美国当前金融监管模式缺陷以及其改革措施的基础上,对我国进一步的金融监管模式改革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种金融监管的新模式正在美国形成,即:"基于制度"的金融监管模式.在该模式中,监管者(目前即美国联邦证券交易委员会和金融业监管局)要求公司建立某些制度.该模式通常包括以下内容:首席合规官,合规政策和措施,年度评估,首席合规官会见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力,内部行为守则.建立这些制度是法律规定所要求的,但其内部运作却基本上是由公司自主掌握的,监管者只提供解释和指导以及个人意见.把该新模式在全球范围的金融监管中加以使用,可能会有几个重要的好处,它为我们未来的全球金融监管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世界各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变化趋势和演变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同时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介绍,从而对我国金融监管体系进行改革与完善的必要性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立足于长远发展的角度而言我国必须要将伞型管理、分工协作以及统一监管的金融监管体系建立起来,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应该将这样的一个改革目标确定下来,就是必须要将一个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建立起来,开展综合金融管理。  相似文献   

20.
金融监管结构与金融结构的匹配是保证金融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因为不同的融结构会引致不同的金融风险结构,而风险控制则是金融监管的首要任务。适应金融结构和险控制的需要,金融监管也必须形成相应的分工结构。"直接融资比重上升"和"金融业混业营"是当前我国金融结构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的重要演变趋势,这种变迁有可能会对金体系的稳定性产生冲击,这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