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地方神灵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联系紧密,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课题.地方神灵民间信仰所奉祀的地方神,几乎都是由当地的历史人物神化而成.他们生前都有某一方面的好名声,神化后,成为具有某种功能的神主.本文以浙江温州市永嘉县蓬溪村石压娘娘、上海鸟泥泾黄道婆和浙江鄞州区鄞江镇王元(日韦)等民间地方神灵信仰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分析了中国民间地方神灵信仰与西方宗教的差异,论述了民间地方神灵信仰作为民众生活需求的产物所具有的独特时代性,强调了地方神灵民间信仰中的道德观念所具有的社会伦理价值,对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凝聚民族性具有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俄境黑龙江下游通古斯满语民族原始信仰中的凶神瑶一琳俄境黑龙江下游通古斯满语民族,我们在这里主要指那乃人(即俄境的赫哲人)和乌耳奇人。在这些民族看来,整个宇宙无时无论不为神灵所主宰。这些神灵的外表、作用、特点以及与人的关系亦不尽相同。其中,一些神灵主要...  相似文献   

3.
民间信仰是指存在于非官方社会层面里的、有一定历史传承的、具有地方特征的崇拜各种神灵的信仰体系,主要表现为以主题而非偶像神为由的祭祀仪式.原始社会没有民间信仰,民间信仰晚于原始宗教的形成.民间信仰不是宗教,也不是民闻宗教,它属于宗教之外的信仰体系.民间信仰人群是信教者与不信教者之间的第三类人群,即信神不信教人群,并且是现代社会里不断增长的人群.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阿拉善地区的社会文化脉络中探析阿拉善信仰的根源。阿拉善蒙古人是卫拉特蒙古诸部离开故土迁徙到阿拉善地区后逐渐融合形成的,阿拉善信仰是他们的精神世界。本文通过追溯阿拉善信仰的形成以及分析阿拉善祭祀表现形式中的特点,呈现了阿拉善蒙古人精神世界的根底。阿拉善信仰中融入了两种信仰文化,即萨满教和藏传佛教。换言之,阿拉善信仰传承了先祖的知性,保留着萨满教崇拜的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等信仰的中心思想,同时结合了藏传佛教的表现形式。阿拉善信仰继承了蒙古乃至阿尔泰诸族信仰的内涵;佛教在阿拉善信仰中作为中介联系了信仰对象和民众,接茬发挥了原有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特色,进而在祭祀中起到沟通神界与凡界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试论早期鲜卑族的原始萨满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早期鲜卑族的原始萨满崇拜韩香萨满教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曾普遍信仰过的一种宗教。它以万物有灵观念为基础,宣扬灵魂主宰世界。万物有灵的信仰和对自然、图腾、祖先的崇拜,都囊括在它的宗教活动之中;所信奉的神灵也极为广泛,有人类、动植物及无生命的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6.
神灵信仰和仪式构成了文化的基本特质,也构成了社会形貌的象征展示方式。精神世界的神灵存在是现实世界中仪式举行的观念依据,祈求护佑的功利性意愿使得作为村落守护神的外来神并没有受到客观上的排斥,即便是既有的历史文化的冲突也被主观上包容或消解。本文通过对年都乎村村落山神信仰与村落民俗的民族志分析,探讨村落信仰与仪式、民俗空间与村落社会建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民间信仰从神灵体系、社会组织、节庆庙会等几个层面来展开综合考量,努力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认识它的传承性、地方性和类型化特点,试图更加全面地分析作为文化现象的民间信仰在特定社会内部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立足于甘肃天水地区与伏羲女娲信仰相关的神话和灵验传说,力图对口头艺术文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深入探讨。文章认为:口头艺术作为表达、维系和强化民间信仰的重要手段,其诸种文体之间在功能和具体语境应用方面存在着协作与互动的关系。就其功能而言,神话是证实和确立相关信仰最初合法性的基础,而此后,灵验传说则在信仰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继续强化着神灵信仰的合法性,而且将遥远的人类始祖或英雄转化为人们身边灵验的地方神灵,从而使之能够更好地佑护现实生活。从应用来看,不同文体的应用往往对应着不同的具体语境,在某个特定场合必然会出现某一特定的文体,其间有着相对稳定的规律。总之,神话和灵验传说之间存在着彼此互动的关系之网,这种关系,既具有维护民间信仰系统的完整的作用,又能够发挥促使信仰传承和延续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呈现的"民间信仰热",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目前对于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的定义和理论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拟就"民间信仰"的概念、定义、特质及功能等问题进行探讨和阐释.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寺庙宫观的香火背后,在聚礼共拜的清真寺和敲响祈祷钟声的教堂之外,还有一个分布在全国各地数以亿计的民间信仰群体。这个庞大的多民族群体中的普通民众,分别以家族、宗亲、村寨乡里为根基,世代传承着他们的信仰观念、信仰习俗,度过他们异常纷繁复杂的信仰生活。复杂多样的民间信仰的存在和发展,是明代特别是明中叶以来民间文化空前繁荣的组成部分,它们实际上是宋代以来民间文化高潮的延续。这里所谓的民间信仰,指的是普通老百姓所具有的神灵信仰,包括围绕这些信仰而建立的各种各样的仪式活动,它往往没有组织系统、教义、教规,既是一种集体的心理活动和外在的行为表现,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西藏关羽传说如何演化成关羽信仰,西藏被纳入民间信仰和宗教信仰神灵后的祭祀状况,当代西藏关羽信仰的表现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改土归流对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民间信仰上主要体现为信仰神团系统、祭祀仪式、祭祀用品的变化,并导致传统神职人员的社会功能弱化和社会地位的下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洪洞地区的通天二郎神及其与其他二郎、少数将军、娥皇女英玉皇王母之间的关系为例说明一位地方神灵可能复合有多项职能,人们根据需求,有时强调其中的某项,有时又淡化这一项。这种含混、矛盾的信仰心理不仅为神灵的组合、扩张提供了条件,而且可能培植新的信仰生长点。  相似文献   

14.
北朝是中国古代社会和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走向一体化 ,与此同时 ,佛教也在北方社会广泛传播。我们认为 ,作为该时期各族人民共同信仰的佛教 ,对这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族一体化进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白虎信仰作为四灵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远古时期,最初是作为一种图腾被人民崇信。由图腾崇拜逐渐发展演变为神灵信仰,其中必定经历了一个由兽化神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白虎信仰作为四灵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远古时期,最初是作为一种图腾被人民崇信.由图腾崇拜逐渐发展演变为神灵信仰,其中必定经历了一个由兽化神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明清伏波神信仰地理新探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伏波信仰是国家祭祀与地方秩序构建互动中的代表.一方面,两伏波将军通过国家册封、地方官员倡建庙宇、士人歌颂其建功立业的英雄主题等形式,形成了神灵在中央的正统性和弘扬的主题;另一方面,原来建功于地方的伏波神灵不断显灵异,屡屡有为于地方,被地方官民所接受,国家神灵在地方上真正落地,形成了明清以北部湾乃至琼州海峡为中心的祭祀带,伏波神职多为庇佑江海航海安全职能;五岭山地、粤西一带的祭祀带,神职也多为水上交通与地方安定;湘沅流域祀伏波神,也多彰昭其有功于地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三大伏波信仰的中心和主题存在着一定的空间规律.伏波信仰的变化,渗透着国家祭祀的逐渐地方化,渗透着国家在地方秩序构建中,利用英雄等神灵信仰在地方的空间逐步展开和深化.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新疆医科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发放问卷、抽样调查、比较分析等手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需求现状、政治信仰状况、宗教信仰状况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加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中国有"衣冠之国"的美称。头部被人们称为通往上天与神灵最近之处,是人体最神圣的部位。在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头部装饰更加重要,具有多维属性与社会功能,其贯穿于少数民族人民各阶段的人生仪礼。因此,本文以蒙古族女性头饰为案例,采用文献分析法探析我国蒙古族女性从少女到妇女角色转变中更换头饰的社会文化现象,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生命礼俗、民俗制度等相关内容归纳其内在涵义,以期为少数民族妇女头饰的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各个少数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并且宗教信仰的形态复杂多样,从原始宗教到我国本土的道教直至体系完备的世界性宗教,都有相当数量的信仰者。长期以来,各种形态的宗教同时并存于不同民族之中,与各民族社会思想文化、风俗习惯、道德伦理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这些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影响面广,情况复杂, 因此,妥善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领域的问题,关系到众多信仰者的精神生活,关系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到广大民族地区的安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