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众多的鲁迅和林语堂两次“相得”和两次“疏离”的文章中,大多对其第一次“疏离”经过作了详尽的阐述,而对其第二次“疏离”,则多从他们对政治和艺术追求的差异进行分析,而绝无涉及“疏离”的具体时间、地点和直接原因。笔者根据陈望道的回忆、鲁迅日记以及他们当时交往的史实进行考证,认为其第二次“疏离”是在1934年9月13日曹聚仁招饮的家宴上。  相似文献   

2.
《四川社科界》2005,(4):43-45
《四川省城镇弱势群体生存现状与社会稳定研究》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本课题通过对弱势群体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四川省城镇弱势群体生存现状分析、四川省各地方政府解决四川省城镇弱势群体问题的态度、政策措施、效果及存在问题的总结研究、四川省城镇弱势群体的社会心理分析、四川省城镇弱势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稳定等五个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如下重要观点和对策建设。  相似文献   

3.
疏离是一种生活态度.霍尔顿的被疏离一方面是社会对人进行群体化的结果,同时也是他对社会和现实的理解从而主动离弃的必然.他对疏离的抗争充满理想主义色彩,金钱及物质并没有使他从疏离的感受中走出,拉开与现实的距离则让他与社会更加的疏离.霍尔顿的抗争充满了悲剧的色彩,他的命运与作者塞林格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4.
姜波 《学术研究》2001,1(5):80-84
鲁迅的人道主义与基督教的博爱救世精神有较多的关联,但就其主要精神而言,鲁迅是疏离基督教的.文章从信奉进化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外国作家的影响、鲜明的个性等方面对此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梁丹丹 《人文杂志》2008,(2):106-112
布莱希特的"疏离"说在美学层面常常被赋予消极的解释,本文旨在将这一术语还原于其正式提出的跨文化语境,从正面探讨"疏离"的艺术诗性内涵.布莱希特对梅兰芳表演艺术的阐释文本表明,在美学层面,这一诗性艺术形式内在地契合了他的人与艺术相和谐的艺术观,成为他认识与肯定自我美学原则的借镜.  相似文献   

6.
论增强干部录用机制兼容性的和谐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了在当今我国社会中增强干部录用机制的兼容性对维护我国政治稳定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经典理论对增强干部录用机制兼容性所发挥的社会稳定功能作了较为深入的剖析.文章认为这种做法通过改变社会内在的激励结构,可以增强社会主流体系的吸纳力,化解或缓和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和社会边缘群体成员与社会主流政治体系的疏离情结,从而达到强化社会稳定性的功能;第三部分就如何在现实中把其落到实处提出了想法.  相似文献   

7.
从杜威的情境探究论出发,实用主义真理论包含三个维度:(1)观念论维度,实用主义提出"观念是工具"的观点,回应了知识论问题以及传统和现代的关系问题。(2)行动论维度,富有实用主义色彩的主要观念如效用观念、命题和判断的区分,知觉是推理的观点等来自这一维度。(3)生长论维度,指向情境的不确定性和探究的连续性,且讨论了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改造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当前影响榜样认同的突出困境是"疏离"困境。从矛盾论的视角出发,其根源在于榜样教育内外因素之间形成的突出矛盾,即榜样类型的单一化与社会环境的多元化之间的矛盾、榜样形象的超现实性与主体精神需求的现实性之间的矛盾、榜样生成的行政化与公众意识的主体化之间的矛盾等。要走出"疏离"困境,提升榜样认同,就要化解上述矛盾,要在坚持核心价值观主导、真善美价值标准和公平公正原则的前提下,逐步实现榜样类型的多样化、榜样形象的人性化以及榜样生成的民主化。  相似文献   

9.
对待弱势群体的权利诉求主要呈现出两种态度:积极的态度与消极的态度。积极的态度是指国家重视弱势群体权利保障;消极的态度是指在落实国家弱势群体权利保障的政策与法律,某些部门、行业以及地方政府消极对待弱势群体权利保障的态度。消极的态度是积极的态度的否定,将导致"不道德的个体"产生、精神家园的沦丧,最终导致弱势群体的个体与社会的疏离,即"我"和"我们"的疏离;国家应当使消极的态度转向积极的态度,并始终如一坚持重视弱势群体权利保障的积极的态度,其将有力地促进弱势群体自由的实现、促进经济发展阶段的跨越,最终促进弱势群体与其他群体永远在一起,即"我们永远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沈广斌 《兰州学刊》2008,(4):179-182
从“闲”入手,考察苏轼“性命自得”的运思、创获。认为闲字具有防闲去蔽和闲适闲静两种指向,两者构戍了苏轼作品中多维的“闲”世界。在生存维度上,闲是安身之策,包括对政治的疏离和对生存状态的关照;在价值维度上,闲是立命之本,包括对社会、伦理、历史、文化“习规”的疏离和对斯文、价值的承担与构建,二者统一于审美的“为文”实践。苏轼之“闲”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诺曼·梅勒是现当代美国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第一部小说《裸者与死者》自从发表以来,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在这部小说中,他真实地再现了战争中的环境、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小说中的主人公的生存境遇表现了他们存在的疏离感,他们不仅疏离于自然环境之外,而且疏离于周围的其他人,同时人与自身也处于疏离之中。通过展示人物的疏离感,一方面,梅勒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另一方面,他也表达了对人类生存境况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新青年》文学革命成功之后,逐渐疏离新文学发展的潮流。在新文化运动由文化启蒙向文学启蒙、新文学由启蒙文学向革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新青年》逐渐减退建设新文学的热情,失却影响文学与社会的文化能力。《新青年》开创新文学的功绩不容抹杀,但它推动新文学向前发展的成就却非常有限。《新青年》杂志的文化与同人性质,是其疏离新文学潮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初Beveridge(1909)首次提出了"就业能力"概念之后,相继出现了位置冲突理论、过程模型等理论观点;而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国外就业能力理论的综述,对就业能力结构要素的探索等方面,对就业能力仍然缺乏理论共识。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纵向维度即职业获得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横向维度即角色认知、人际管理、社会适应二维度;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从高等教育和大学生个体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4.
加缪的疏离哲学思想蕴藉着其生命存在体悟的独异性,浸染着一种人生"未曾投入,却已疏离"的本真存在感.加缪在揭示此点的同时,更是向人们指明了面对疏离与荒诞,人要敢于承担无意义的世界.加缪以谨严而洗练的笔调刻描着当下人类存在的真实境遇,从生命本身的存在意义视角,无比有力地彰显了疏离的人生哲学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5.
闽文学史是有着自己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区域文学史。其形成是在静态的福建地域文化和动态的外来文化的双向影响、润渍下完成的。两种文化融汇的契机是闽人外迁和外籍士人内迁入闽的双向人员流动。闽文学史的艺术特质体现在文学创作主体的殊异性、文学创作客体的参差性、文学发展演变轨迹的乖违性、文学思潮与运动的源发性等四个方面。闽文学史的发展是一个在融汇中不断走向疏离的过程。在融汇中,闽文学史走向了成熟;而在不断地疏离中,闽文学史最终获得了新生,从而确立了其作为学科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理解幸福权利有两个维度:一是幸福本身就是一种权利;二是享有幸福和追求幸福是一种权利.幸福权利概念本身应该是两个维度的辩证统一.弱势群体幸福权利具有幸福共性,同时突出自身特殊性.弱势群体在享有幸福权利和追求幸福权利过程中遭遇了众多障碍.为此,使弱势群体享有幸福权利最主要的措施,除了消除经济贫困和权利贫困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消除精神贫困.只有从伦理精神上建构起弱势群体幸福感,享有幸福权利才最为彻底.  相似文献   

17.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普遍服务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了构建中国社会普遍服务体系的两个发展维度:人文普遍服务和产业普遍服务,它们提供了解决中国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的治国良方。社会普遍服务的全面实施,能够避免弱势群体和落后地区边缘化,有助于社会民主的推进以及服务型政府的打造。作为治国方略,社会普遍服务应成为中国政府强国富民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8.
崔璨  陈国恩 《江淮论坛》2014,(6):183-187
在左翼作家中,萧红是个另类的存在.她的创作在现象与成就上均与一般左翼文学呈现出程度上的契合与疏离,她偏向私人化、体验性的笔触与视角展现出迥异于左翼文学的独特风貌,也体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文学品格.本文从萧红的身世经历与文学生涯两条路径出发,提出了萧红创作背后的驱动因素,并分析了她与左翼在价值观与方法论上产生根本分歧的原因与表现.萧红对于左翼的疏离,是一个独立作家对于话语程式的突破,更是一种人生向度上的突围;她的创作,由于怀着绝望处的悲悯,由于突破了单一话语的束缚,达到了对于人生世界进行无差别审美与同情的“飞升”境界.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社会排斥的维度打量了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种社会排斥,说明残疾人群体被边缘化、弱势化的现实,审视了目前残疾人群体保护政策存在的缺陷,进而提出保护残疾人弱势群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政治疏离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但以往国内学界关注较少。定量分析发现,总体上我国公众对政治事务的态度是健康的、稳定的。列联表分析显示,政治疏离主要存在于女性、农业户口等人口特征群体;拥有较高教育水平、较高收入、属于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的中产阶层对政治事务更积极;远离政治领域和国家权力的非政治精英、无单位人员、个体工商户和私营单位人员更多地表现出政治疏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