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念之、董立坤二同志发表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5年第4期上的“阶级性始终是法律最重要的特征”一文中关于法律“始终是有阶级性的,没有阶级性的法律是没有的”,法律是“和它的阶级性一起消亡”的观点,值得商榷,因为这种提法太绝对了。法律是如何产生的?潘、董二同志说:“法律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即到阶级社会才有的”。这种说法,粗略地看,未尝不可,但仔细推敲,却缺乏科学性、准确性。这里,潘、董二同志把法律的产生与阶级相联系。我认为,准确地说法,法律的产生应与国家相联系。阶级和国家是相联系的。一般来说,两者是同时共生,无甚区别的,在论述不少社会历史现象时,两者可作同等概念使用。但在这里,即确定是否存在没有阶级性的法律时,却不能  相似文献   

2.
读毕毛星同志的《关于文学的阶级性》(《文学评论》七九年二期)一文,知道他意在告诉我们,对待文学作品的阶级性问题不可持机械论的观点,不但在分析文学作品的阶级性时“必须从大处着眼,看根本的、总的倾向”、“必须抓住真正阶级观点所在的地方”,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到“不同时代,不同阶级间根本区别中的某些共通,对立矛盾中的某些统一的情况,它的思想感情的部分,就成为文学上共鸣的基础和根据”。作者还进一步指出,这些共通、统一的东西是“爱国主义思想”、“革命斗争精神”、“一些社会公认的品德”、“人人都有或可能有的某种个人情感”。这些观点在六十年代,是注定会被指为“人性论”的,然而,这确是一些很好的观点,好就好在它是从人的存在这个客观现实出发,对文  相似文献   

3.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初期,林彪、“四人帮”利用文件和报刊,抛出了一个反马克 思主义的“阶级真理论”,并以此为“理论”根据,对“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马克思主 义口号大张挞伐、他们说:“在有阶级的社会里,只有阶级的真理,绝没有抽象的超阶 级的真理”,攻击“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就是“要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讲平等”, 是“掩护修正主义思潮泛滥”的“资产阶级口号”,是“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反对毛 泽东思想的极其反动的口号”。此后关于真理有没有阶级性和在真理面前是否平等的问 题,就成为一个禁区,对此,人…  相似文献   

4.
宋翎 《探求》2002,(Z1):31-32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性党性 ,是阶级性的最高而集中的表现 ,不同阶级的政党 ,存在不同的党性。共产党的党性 ,是工人阶级的阶级性的集中表现 ,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的高度统一 ,它反映了在社会实践中 ,共产党人立身行事、待人处世、对待工作、组织、群众的态度 ,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的 ,经过80年的发展 ,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发生了两个重大转变 :“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 ,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  相似文献   

5.
一、党性的含义:党性和客观性“党性”一词,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没有出现过。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到的只是对党性的某些重要推断——即关于哲学、道德、宗教、艺术及一切人文科学的阶级性的学说。“党性”一词第一次出现于列宁的早期著作《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评》中。列宁在那里说:唯物主义者“不仅指出过程的必然性,并且阐明是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形态提供这一过程的内容,是什么样的阶级决定这种必然性。例如现在,唯物主义者不会满足于肯定‘不可克服的历史趋势’,而会指出存在着一定的阶级,这些阶级决定着当前制度的内容,使得生产者不自己起来斗争就不可能有出路。另一方面,唯物主义本身包含着所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看来,超人类社会的道德是没有的”①。“义”作为一种“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②。在封建社会里,农民和地主是两个彼此对立的阶级。因此,就“义”来说,当然也有两种彼此对立的“义”。 农民阶级的“义”,在历史上是进步的。它既是奴隶阶级之“义”的发展,又是本阶级实现革命目标的重要保证。柳下跖说:“出后,义也”③,把在阶级搏斗过程中,不怕牺牲,为掩护同志而自己撤退在后,叫做“义”。《水浒》里的晁盖,提出“竭力同心,共聚大义”,依靠革命农民的“同心”、“共聚”,来实现“大义”。这里的 “大义”,就是造地主阶级的反,革地主…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结合国际国内立法、司法的实际,对法律的特征作了探讨,比较详细地论证了以下三个观点:一、法律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特殊的行为规则;二、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超阶级的人类共通的法律是没有的;三、社会主义法律仍有鲜明的阶级性。文章认为原始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有法律的观点是错误的,有些法律有阶级性、有些法律没有阶级性的观点是错误的,社会主义法律的阶级性已经削弱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里,处处闪耀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芒,极富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在当前,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爱国主义思想,对于我们团结一致、振兴中华,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石 爱国主义作为千百年来凝结起来的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既包含民族性,又内蕴政治性、阶级性。爱祖国是每个民族和人民共同的“恋母情结”,但在阶级社会里,由于阶级利益的差别和对立,爱祖国与爱国家常有分离与对立的现象。而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由于对立阶级的消灭和阶级利益  相似文献   

9.
此文先从区分与法有联系的几个概念入手,把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社会与国家、法的阶级性与人的社会性划分开来,然后对法具有社会性的四个论据作了评论。作者认为:阶级性是法的本质属性,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所在,二者不能混为一谈。社会主义法只是实现人类本质属性——社会性的手段,其本身并不具有社会性。作为人类本质属性的社会性,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充分实现;而那时以阶级性为本质属性的法也就不存在了。法有无阶级性,是法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报刊上已发表了不少文章。此文的论述与已有文章不同。  相似文献   

10.
美国社会有没有阶级?美国人是否具有阶级意识?这是近年来许多西方学者感兴趣的一个课题。不少人认为,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日渐缩小,农业人口大幅度减少,白领知识分子人数大量增加,因此,马克思关于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分析理论已经不适用于美国当代社会了。有些人进一步引伸出“美国不存在不同的阶级,只存在不同的阶层”的论调,将美国描绘为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他们认为,在美国这样的社会里,阶  相似文献   

11.
人性初探     
什么是人性?马克思主义怎样看待人性?这是哲学上一个复杂的争论问题。在我国,由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把人性简单地等同阶级性,因此,成为理论的一大禁区。粉碎“四人帮”以后,人性研究有所进展,提出了阶级社会中有无共同人性的问题。但是,无论问题提出的深度和论证的方式都还没有完全摆脱某些陈旧观念的束缚。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究竟怎样看待人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问题在我国是被弄得最为混乱、最为难解的问题之一。“文革”前,对人性所下的权威性定义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中,具体的人性就是人的阶级性;除此以外,人们之间的共性只剩下自然属性(或曰动物性。)这个定义,一直沿用,凡与这种说法不符的,一律被判为“资产阶级、修正主义人性论”。近来,有不少文章试图突破这一框框,探讨那些“既不属于动物性”,“又不带阶级性”的人类共性。讨论是热烈的,值得赞许的。但从目前讨论的情况来看,许多文章或是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七一”讲话提出,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在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同时,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新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工人阶级的科学内涵和工人阶级队伍的新变化,明确判断党的先进性和阶级性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西方学者莱斯利·斯克莱尔和威廉·鲁宾逊提出的“跨国资本家阶级”理论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在此基础上 ,文章对“跨国资本家阶级”理论作出评析 ,认为西方学者所说的超越民族国家利益的“跨国资本家阶级”和“跨国国家”并没有形成 ,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导致超帝国主义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贫困?在现今的西方国家里还有没有贫困?如何认识这些国家的工人阶级状况?这是为人们关心并引起争论的大问题。美国总统卡特在电视演说中宣布“向贫穷宣战”,发誓要在他的任期里消灭贫穷。美国的一些宣传家们唱的则是另一个调,说他们已经进入“群众高额消费时代”的“富裕社会”,成了“全民福利国家”,就是说已经消灭了贫困。有的还进一步得出政治结论,认为在他们那个所谓富裕的全民福利的国家中,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界限和阶级对抗已经消失,成为一个“幸福美满和谐一致的天国”。对于这种神话,我们也有一些人颇为相信而且心响往…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特征可以从四个方面,即从对旧法的坚决废除与对旧法的批判继承相统一、法的阶级性与法的人民性相融合、保护公共财产与保护个人合法财产相一致、法律规范与精神文明相渗透四个方面来理解。作者不同意报刊上某些文章把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平等性、科学性、自觉性之类,指出平等性是非等级的阶级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法的共同征象,不是社会主义法独有的征象;就总体而言,任何历史类型的法都有科学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任何历史类型的法都没有自觉性;把它们视为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特征,不能借以区别社会主义法与其他历史类型的法。  相似文献   

17.
五、大多数日本人具有“中流意识”就等于阶级“正在消灭”吗? 我们认为,在人类社会,阶级并非自占就有,也不可能永世长存。阶级起源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改变。在人类的童年——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一个人的生产所得只能维持他自己的生存,没有剩余产品,所以,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生产劳动,产品也平均分配。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有了剩余产品,生产资料私有制也随着社会大分工的实行而来临时,才产生了阶级,使得一部分人能够无偿占有另一部人的劳动,甚至劳动者本身。因此,出现阶级是历史的必然或进步,消灭阶  相似文献   

18.
反动通俗读物《女儿经》以唯心主义“天命论”为思想基础,拼命鼓吹“三从四德”,宣扬“烈女节妇”。在这些反动思想的压抑、欺骗和毒害下,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出现了“令女断鼻”“奉姑尽孝”这些骇人听闻的悲剧。今天,我们要彻底批判《女儿经》,彻底砸碎几千年来孔孟之道束缚妇女的精神枷锁,就必须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剖析妇女受压迫的历史根源,认清《女儿经》的思想渊源和阶级实质。 (一) 《女儿经》大约出笼于我国明代,它所反映的思想却不是明代统治阶级的独创。在原始社会中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原始社会的最初阶段是母…  相似文献   

19.
这项研究开始时相当艰难。正如作者在该书第一页上告诉我们的:“日本社会主义思想史的基本论题是:社会主义无论作为一个思想实体还是作为一个积极的政治运动,在这个国家的任何时期都几乎没有存在过。这一点似非而实是。”这表明本书对于假定的日本未能理解西方文明,未能达到现代的理性主义的标准这一点作出了不同的论述。幸亏这种最初的印象是靠不住的。克伦普给社会主义下了一个定义:“这是这样一个社会,在那里,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人类的需要,而不存在买卖交换的中间过程,在那里,生产资料是共同占有、民主使用的,既不存在社会阶级、国家,也没有货币。”这个定义是非常狭隘的,因为就是在西方,也很少有个人或团  相似文献   

20.
政党社会属性变移的一个典型表现是政党由阶级性政治组织向阶级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社会政治组织的转变,以及由此所决定的政党组织和政党观念的日益开放.在此背景下,党社关系已经或即将出现如下重要转变:政党由以阶级为基础向以社会为基础转变;政党由强调阶级利益向注重社会整体利益转变;政党由社会控制向社会协调转变.当前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民主为主轴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呼之欲出.面对这样的社会新局面,中国共产党宜在社会性向度上积极探索,适时进行执政方式的变革,形成以交互性为互信原点的新型党社关系.这对于执政党拓展执政合法性,提升自身权威,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