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回族古籍工作者在搜集、整理和出版回族古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推动了回族历史文化诸方面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遗憾的是,对珍贵的回族文献《回族馆译语》却长期以来未给予注意。值得高兴的是,不久前在《中国回族研究》第二辑中发表了刘迎胜同志对此有关的论文,邱树森教授主编的《中国回族词典》也有“回回馆译语”、“回回馆杂字”两词条的注释。 早在“文革”期间,我在“五七”农场时,便经常利用返京休息的时间去北京图书馆善本部查阅和抄录《华夷译语》方面的一些材料。  相似文献   

2.
马依泽家族对中国古代天文学作出了突出贡献,《应天历》为主要成果,马依泽家族来华后名流辈出;《马氏宗谱》历史悠久,记载完整,版本稀有珍贵,具有弥补正史之作用,并富含多重历史文献与学术价值,是研究回族、伊斯兰民族人口形成、迁徙、繁衍发展以及与中华汉文化融合交汇不可或缺的珍贵古籍谱牒文献。《回族典藏全书》收录了12部10个回回大家族谱系书目,其中《赛典赤家谱》《马氏宗谱》等更是家谱奇葩。  相似文献   

3.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或民族经济学从一开始便提出从经济方面来研究民族问题和从民族方面来研究经济问题,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也给出了许多描述,本文就是在民族基础上来研究经济现象和结构,包括回族经济的概述、吉林省回族经济沿革、吉林省回族经济结构、吉林省回族经济特点等展示了吉林回族在文化影响下与经济的交融。  相似文献   

4.
作为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回族,伊斯兰教对其影响深刻而久远,尤其对服饰的影响更为鲜明.作为回族文化的载体和象征,回族服饰是本民族内涵与表象的综合反映,体现了风貌特征.同时回族服饰中沉积了丰富的历史、宗教以及社会习俗的内涵,蕴含着回族人对美的创造和对美的追求,投射出富有回族传统特色的视觉特征.以下主要通过对回族服饰男、女装的材质与形质、图案、色彩等的研究,进一步分析伊斯兰教对回族服饰的影响.旨在传承和保护回族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时期回族家庭文化变迁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社会转型时期回族家庭文化变迁为研究视角,探析了回族家庭文化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演变过程,以及家庭文化变迁对回族妇女地位的影响。认为回族家庭文化变迁是回族传统社会中家、族、国同构格局下的延伸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回族学学科建设的历史追溯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回族学会的成立 ,回族学学科建设与完善成了回族学界关心的焦点问题。本文着力于回顾既往研究中所涉及的诸多问题展开历史追溯与反思 ,就什么是回族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研究的意义与作用、研究的方法、理论构建、学术素养等学术界较为关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具体考察 ,在追溯中反思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力求为未来回族学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2006-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民族研究立项材料为样本,利用SPSS15.0和ROST NAT软件,对立项数目、机构、学科、议题、成果形式、研究群体等进行频数和社会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国家近年更加重视民族问题研究;民族类高校和民族地区高校属于民族研究中坚力量;学者多从社会学、文学、哲学等角度对民族人口迁徙与流动、民族史料与古籍、民族语言与文学、民族伦理与道德等热点问题展开研究;藏族、回族、苗族等属于重点研究民族;少数民族、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谐、和谐社会、民族传统等属于民族研究关键节点。  相似文献   

8.
回族历史文物是回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回族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遗产 ,它以实物方式 ,给我们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回族物质、精神生活的真实片段。而长期以来 ,中国回族和伊斯兰教研究 ,对这一十分重要的实物考证环节在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 ,对回族历史文物今天的存世现状缺乏必要的了解。如何抢救保护散存民间的回族历史文物 ,建立回族文博机制 ,全面构筑我国回族文化的完整形象 ,这是一项前无古人、造福后人的事业。本文根据中国回族、伊斯兰教研究现状和对回族历史文物的社会调查 ,就回族历史文物的存世现状、抢救保护对策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回族妇女与回族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族妇女与回族文化丁宏在回族学研究中,对女性问题鲜有触及。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中国大文化背景中社会科学研究的“男性化”倾向;另一方面,也与回族研究中缺乏对女性的应有重视及女性研究力量比较薄弱的实际密切相关。如若只从“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角度谈回...  相似文献   

10.
回族学:一门走向国际的学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呈“丁”字形分布在中国 96 %以上的县 (市 )的回族共同体之客观存在 ,及其形成、发展的典型性与特殊性 ,是回族学产生的社会前提。中国汉文史籍对回族的历史记载 ,以及近代以来前辈学者、特别是 80年代以来回族研究的繁荣发展 ,为回族学学科的建立奠定了相应的基础。回族学应当成为一门走向国际的学科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已完成的百万言的《徽州典籍文献综录》的基础上 ,对徽州典籍文献在徽学的学科建构中的价值和地位进行了纲要性的理论阐发 ,认为徽州典籍文献是与徽州文书及地面文化遗存并列的徽学研究三大基础支柱之一。徽学研究的纵深发展 ,必有待徽州典籍文献的进一步系统发掘整理和价值重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有各种忌讳,避讳是其中最普遍和最重的一种.避讳起源于西周,但当时的规定还比较宽松,如不避偏名和嫌名,在诗文中不必避讳,特别是只对死者加以避讳等.从秦汉以后,避讳逐渐严格化,不仅生者也须讳名,二名要偏讳,要避嫌名,无论说话或写字都要避讳,盛行私讳,甚至为避讳而改姓等等.避讳的方法很多,至少有改字、空字、缺笔等七种.避讳虽然使史籍的记载造成了混乱,给史料的运用增加了困难,但是如果人们掌握了它的规律,却可以利用避讳来鉴别史书和史料的真伪.因此,研究避讳学对史学研究和古籍整理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海南省三亚市和陵水县境内分布着6处古代穆斯林墓葬,当中大量墓葬的头尾两端各竖一块墓碑,呈现奇特的“双墓碑”现象。这种奇特的葬俗在当地的现代回族墓葬以及中国各地其他穆斯林的葬俗中都未曾发现过,学界亦缺乏相关的研究,论题首次就海南回族古墓群独特双墓碑现象的来源和含义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4.
从回族语言看其民族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中,只有回族没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语。但经语言学协会的实际调查发现,其实回族使用的汉语很有特色,其间夹杂着很多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1]回族语言的这种独特性与回族的历史是有很大关系的。虽然伊斯兰教是回族民族认同的最重要因素,但是回族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作为表征民族性的符号,在其日常生活中运用的更加广泛。因此,以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为特色的回族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回族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5.
加强对少数民族古籍的挖掘保护,不仅有利于构建多元文化异彩纷呈的和谐局面,而且有利于弘扬和创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16.
近二十年来,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得到了很大发展。西部各地区的出版社、古籍办、大专院校及相关科研机构,在抢救、搜集、整理民族古籍的同时,特别注重民族古籍及其有关研究资料的编辑出版。现代信息技术在西部地区民族古籍的搜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中得到广泛应用,伴随着西部地区的不断振兴与发展,民族古籍的整理和开发工作必将得到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导夫新著《丁鹤年诗歌研究》立足历史语境和现实视野,对元末明初著名的回族诗人丁鹤年进行了多层面的研究,从而在历史阐释、文献考索和艺术批评之中揭示了丁鹤年其人其诗的文学史意义。该著堪称是回族文学研究的一项新收获,颇有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黎族文身源远流长,从远古一直延续到当代,对黎族文身的记载亦不绝于史。论题梳理了从先秦到清代各个重要时期的汉文古籍中记载黎族文身的相关史料,并加以分析探讨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9.
回族话形成的民族语言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回族在使用汉语时,总是打上了鲜明的民族语言烙印。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回族内部的口语交际中,所以称之为“回族话”。回族话的形成和民族母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了和汉语的区别,有着丰厚的民族语言基础。  相似文献   

20.
回回在明代发展壮大,原因很多,如开国回臣之客观影响、自身繁衍之推动等。在诸多因素中,自身繁衍对明代回回的发展最为重要,也最为直接。因为明代回回已丧失了元代回回所享有的特殊待遇,并受到歧视与压迫,是自身顽强的繁衍才使回回在明代有了较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