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毛主席的光辉词篇《蝶恋花·答李淑一》,注释者不少,各有好的体会。但多注意词篇本文,对词题《答李淑一》的“答”字则多轻易忽略。在细研毛主席词篇本文的同时,倘能参读毛主席对李淑一同志的有关介绍,仔细领会这个“答”字的深意,就可能对《蝶恋花·答李叔一》的崇高思想感情,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些。 一九五七年春节,李淑一同志给毛主席写信问候,并附寄她于一九三三年写的《菩萨蛮·惊梦》。毛主席于同年五月十一日给李回信,并寄词《蝶恋花·游仙——赠李淑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举世传诵的词写于1957年5月,距今已经50年。这首词公开发表后,当时湖南省嘉禾县青年农民雷克昌从与李淑一的书信往来中,发现词的注释中有一处错误,于是他提笔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写信建议予以修正……  相似文献   

3.
一九五七年春节,李淑一给毛泽东写了封贺年信去,说算是向毛泽东请安的,还寄去自己于一九三三年夏写的一首词向他求教。因为那时道路传闻,说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已在革命斗争中牺牲。有天晚上,李淑一做了一个梦,梦见丈夫回来,样子非常狼狈。她哭着醒来,和泪填了一首词《菩萨蛮》:  相似文献   

4.
晚唐李可及尝于安国寺作菩萨蛮队舞,两《唐书》对此事记载并不统一。《碧鸡漫志》关于菩萨蛮、《菩萨蛮》曲、菩萨蛮队三者的概念较为模糊。菩萨蛮队舞是晚唐李可及在骠国乐的基础上创制的具有鲜明佛教特色的舞蹈。宋代教坊将这一类舞蹈合称为女弟子队舞。  相似文献   

5.
精心构筑意象,是毛泽东诗词的一大特色.本文运用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理论和意义不确定性理论,研究不同译者翻译毛泽东诗词中意象所采用的不同策略.由于诗词作品中的诸多未定性的点和意义空白召唤读者展开联想,而读者期待视野的差异性又使这些联想各不相同,译者首先作为读者,亦不例外.本文以《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意象的处理为例,说明同一意象可能唤起不同译者的不同联想,因而不同译者采用不同的策略去传译相同的意象.  相似文献   

6.
《老友》2003,(10)
20世纪30年代,毛主席五进广昌,在转战江西下吉安途中,触景生情,在马背上一气呵成了《菩萨蛮·广昌路上》: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几十年来,伟大领袖的革命豪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的诗词中化用了不少古人的成句,或者原句引进,或者稍加变化。在各种毛泽东诗词的注释中有的已经注出,却还有不少未注出处。这里聊为补充,供注家、读者参考。 一、《萨菩蛮·大柏地》“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系化用温庭筠《菩萨蛮》词“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温原词为:“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聊独倚门。”(见《花间集》)  相似文献   

8.
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二词,其真伪和作意问题多年悬而未决,颇有争议.安旗教授在《李白词二首之我见》一文中,联系李白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以及创作规律,对二词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认为这两首词是李白在安史之乱时期长安陷落以后所作.《菩萨蛮》是登高望远,怀念长安;《忆秦娥》是闻萧起兴,心悲故国,都抒发着伟大诗人的忧国情怀,反映着唐王朝的悲局,包含着巨大的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9.
《菩萨蛮》是唐宋时期较为流行的词调之一。它具有令人注目的流行元素:曲调可歌可舞,音乐有个性特色,有与诗歌相同的歌词句法,并有诸多名家名作的引领。这些元素使《菩萨蛮》在流行中充满了活力,经久不衰。《菩萨蛮》在流行中其题材表现的生活面日益丰富,表现的词境也日益开阔,其流行状况体现了词体的逐步演进。  相似文献   

10.
词调源于唐宋乐曲.很多词调原是当时的流行歌曲.温庭筠词多用《菩萨蛮》调,即因唐宣宗爱唱《菩萨蛮》曲,令狐楚命之撰词以进.唐五代一些词集,象《云谣集杂曲子》、《尊前集》、《家宴集》、《遏云集》,实为坊间唱本,编选目的在于应歌.就是《花间集》,据欧阳炯序,其用意亦在选词以备唱,即以应歌为主,存词还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同志《蝶恋花·答李淑一》中“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的“且”字,不应理解为“姑且”而应作“皆”讲。万里长空之众仙子皆为忠魂而舞,句通意顺,无丝毫牵强之意。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八云:“且”犹“并”也。“且”训“并”,“并”亦训“且”。《论衡·非韩》篇:“此所谓文武张设,德力且足者也。”又,同书卷十云:“并”,“皆”也。这是非常明白的。“且”和“并”既可互训,而“并”可训为“皆”则“且”当然亦可训为“皆”了。上面裴书举引的王充《论衡》“此所谓文武张设,德力且足者也”句中的“且”,就可以当“并”或“皆”讲.  相似文献   

12.
以英语语言学家利奇对意义的分类为指导,评析毛泽东词《答李淑一》三种译文,说明诗词译者应着重理解与表达原诗语言的理性意义,因为对联想意义理解与表达的正确是否,直接影响诗词译文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原词] 蝶恋花答李淑一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一日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注释] ①失——丧失,失去。②骄——矫健,坚强,并有引为自豪的意思。③君——您,这里是对李淑一同志的尊称。④轻飏——轻盈地飞升。飏,同“扬”,飘飞。⑤重霄九——即九重霄,因词律平仄和押韵要求而倒装。霄,xiāo,天。古代传说中天有九重,九重霄指天的最高处。⑥问讯——这里是请问或借问的意思。⑦吴刚——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相传他学仙有过,被罚到月宫里去砍桂树。树高五  相似文献   

14.
九嶷山诗情     
最早得知九嶷山的名字,是早年读毛泽东的诗《七律·答友人》。毛泽东采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把神话传说、人文典故、现实美景,通过超越时空  相似文献   

15.
唐昭宗登齐云楼,令乐工歌御制《菩萨蛮》。诸王及臣工皆有和作。通过对《菩萨蛮》(登楼遥望秦宫殿)的作品考辨,发现其中隐含着重要政治信息。这首以"思归"为主题的《菩萨蛮》歌曲,实质上是李晔借助《菩萨蛮》音乐传播方式,召集各路兵马勤王的号令。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七六年来到了。今天发表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一九六五年写的词二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这两篇光辉的作品,以高度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形象,描绘了国内外“天地翻覆”,“旧貌变新颜”的大好形势,歌颂了革命人民“可上九天揽  相似文献   

17.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历来为文学史家所重视,但又大都认为除技巧较高之外,在内容上实无积极意义。这是没有认清词中女主人公特殊身份的缘故。温庭筠经常出入歌楼妓馆,对歌妓舞女的不幸深有了解,自然也深表同情,《菩萨蛮》的女主人公当是一名歌妓,词中所写情景正在于表现这歌妓的疲惫、痛苦和她对爱情与家庭的希冀。  相似文献   

18.
意象是诗歌的诗眼和灵魂。以帕尔默的文化语言学中“文化心象理论”来诠释《蝶恋花.答李淑一》的意象,并以该词三个英译本为例来讨论意象能否被完整对译的问题,认为汉语文化中的各种丰富意象还有待在进一步的文化交流中得到更完整的诠释。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七六年来到了。今天发表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一九六五年写的词二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这两篇光辉的作品,以高度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形象,描绘了国内外“天地翻覆”,“旧貌变新颜”的大好形势,歌颂了革命人民“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英勇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对《清平乐.会昌》中批注中所说的"前面那首《菩萨蛮》",是指《菩萨蛮.黄鹤楼》。"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是作者的慨叹:慨叹从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起,他跋涉了湘、赣、闽无数的青山碧水,而赢得的只是南线会昌一带的军事形势独好。"东方欲晓",借喻"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即将过去。"莫道君行早",不要说我主张突破"围剿","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过早。《清平乐.会昌》的主题思想是,"在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里",作者于"苍凉"、"郁闷"之中,通过写景抒情,含蓄地预示中央红军主力必须及早作战略大转移———长征,到新的有利于红军发展壮大的地区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思想和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