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死火》不是从单一的"生命"的视角,而是从"生命"与"死亡"的双向视角去想象火。这几乎是独一无二的。鲁迅对生命存在本质的独特发现,明显地注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可以说,这是一种"个性化"的想象与发现。《雪》确实是一个仅属于鲁迅的"新颖的形象",而且包含着他对宇宙基本元素的独特把握与想象。《腊叶》是最具鲁迅个人性的一个文本,他所感到的,是自我的生命与自然生命("木叶")的同构与融合。因死亡而证实了生命的意义;反过来死之绚斓正是出于生命的爱与美。———这同样属于鲁迅对生命本质的一个独特的发现。  相似文献   

2.
刘勇 《南都学坛》2014,34(6):42-47
巴金的小说创作与他的自我矛盾密切相关,这种矛盾包括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极性"特征与现实的矛盾,以及巴金的生命体验与无政府主义信仰本身的矛盾。以某种形式解决这些矛盾,不仅是巴金接受世界、认同自我的前提,也是贯穿他创作过程的一个最核心的个人化课题。巴金通过小说艺术处理其自我矛盾的方式变化,对他小说的创作类型及风格变迁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生活世界成为个体生命存在的真实根基。生命教育作为个体生命存在的肯定和生命价值追寻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生活世界并通过生活世界呈现出来。因此,生命教育应该立足于生活、回归生活,在感性的生活中感悟生命、体验生命、敬畏生命。这样,生命教育就不再是一种说教,而是心灵之间的交流,生命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4.
巴金是一个典型的本色作家,其创作呈现了本色特质:一是作品表现了与生命发展同步的阶段性;二是运用"天然去雕饰"的本色化叙述语言;三是作家的"高峰体验"促成其本色的创作生态。巴金的每一次成功的创作都是一次自我实现的历程。  相似文献   

5.
红柯是一位迷恋大自然的作家。在他的小说中,自然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需要人们去改造的物质背景,而是可以给人以理性启悟,以生存的力量的精神实体。从西北独特的地理风貌、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生活等方面出发,分析它们对红柯创作所带来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的对自然和生命的独特感受,从而走进红柯的精神世界,阐述他小说中的人与自然。  相似文献   

6.
卡夫卡在其短篇<寻常的困惑>中,把自己的创作视为"我梦幻般的内在生活的表现",他的每部作品都是对他内心生活的形象写照与诠释,是他自己的"象形文字".卡夫卡的作品带有明显的自传性,它是卡夫卡作品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现代派作家的重要标志.卡夫卡这些装载在文本中的个人生命体验又成功地与无数个人的不同认知发生碰撞与共鸣,这也正是天才的卡夫卡自传性创作能流芳百世的缘由.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作者的书稿《文学创作心理探珠》的一章,探讨的是作家创作的心理体验问题。文章通过创作现象透析心理体验的实质。本文选取了三个普遍关注的问题逐层深入地子以心理阐释:创作有捷径吗?关键在于独特的心理体验;佳作是怎样产生的?它是生命体验的绝唱;作家为何自杀者多?乃是生命体验未能“分隔”为审美体验的缘故。  相似文献   

8.
体验是人的一种情感,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心理活动。它以经验内容为对象,是对经验的理性反思和人生价值的领悟与评判。人生有困厄,随之而有精神的或物质的缺失,进而产生对缺失的体验。作家巴尔扎克有两大缺失贯穿一生,首先是缺母爱,其次是缺金钱。这对他的创作发生了深远影响。巴尔扎克的缺失与普通人的缺失没有什么不同,难能可贵处在于,他超越了自身具体的缺失,感悟到普遍的社会的缺失。因此,进入作品的个人缺失性体验注入了社会的、时代的内容,作品中所表现的就不再是一己私情,而是具有了普遍意义的社会体验。   相似文献   

9.
长篇小说<狼图腾>引起轰动,是当下特有的文化背景及其创作的个性特征所决定的.姜戎独特的生命体验使他的文学理想未能汇入20世纪80年代的时代洪流,而90年代以来文学的逐步多元化和文学激情的缺失为他的小说创作及其轰动创造了条件;作者从新时期前夕直到浮华年代用半生的心血去写狼,并且赋予作品"小说"与"立说"的双重品格,这种"别一种另类"的创作既是<狼图腾>成为优秀小说的重要条件,又是它难免欠缺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在中国现代自我的建构过程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他突破了传统在自我关注上加诸的道德禁忌,将文学作为镜子,用来观察自己、打量自己、想象自己、改造自己.他的创作突破了前现代"仁者无忧,勇者无惧"的圣贤文化模式,表现的都是平凡个体的"忧"与"惧"的生存体验;他以"我感故我在"的姿态展示了现代自我的感性生命体验,并致力于探索一种灵肉协调的人性化伦理,对这种肯定人的感官快乐的个人伦理的探索,是郁达夫对于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也是他区别于张资平式的情色小说的严肃性所在.  相似文献   

11.
富于哲思的大诗人的作品往往有一个显明的精神形态。陶渊明的诗歌所体现的主导思想既不是佛家的,也不是道家的,当然更不是儒家反映民生现实的诗篇。他的诗歌的精神形态似乎是散漫的;然而,正是他的诗歌在表达对生命的感激、对生命体验的真诚、对生命表达的纯粹上,在中国古代鲜有匹敌,以至于逼近现代生命哲学。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称陶渊明诗歌的精神形态是一种"无明确形态的纯正生命意识"。他似一个无名的神。陶渊明诗歌没有一个明确的精神形态与他独立的人格和精神品格、唯性为适的性情有关,也与中国缺少宗教哲学传统有关。  相似文献   

12.
李贺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特殊的诗人,特殊的人生际遇使其死亡意识迥别于其他诗人。他对生命的认识既格外强烈,又有着一种超越他人的敏感和自觉。文章通过剖析李贺死亡意识中酒神精神的内涵,展示其“两次颠覆”和“两个悖论”的矛盾运动史,揭示李贺死亡意识的深刻根源和复杂形态。  相似文献   

13.
吴伟业诗学主张推尊唐诗,不废宋诗.其诗歌创作主要取法唐诗,但艺术上又与宋诗有相似处.清初在吴伟业的直接影响下出现太仓十子,形成娄东诗派.其叙事诗的成就,影响了有清一代的诗歌创作.吴伟业不仅以其诗论,而且以其诗歌创作的广泛影响力参与到清初唐宋诗之争中.  相似文献   

14.
况周颐晚年将毕生所刻词集删定为《蕙风词》两卷,去取精审,仅存词123首。此举不单是选萃旧作之菁华,还包括对部分词作的删改修订,蕴含了一定的改词方法。其中况周颐词学思想的深化是促使其编选词集的内因,而与王鹏运、朱祖谋的词学交游,则是影响其作词、刻词、改词和选词的外因。在时间节点上,况周颐删编《蕙风词》与其构撰《蕙风词话》大致同步,反映了创作实践和词学理论的共生互融。  相似文献   

15.
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徐志摩接近了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基督教文化的博爱思想对徐氏产生巨大的精神启迪.徐志摩一生热切地追求人道之爱,但在现实生活中屡屡碰壁,爱的理想难以实现,对爱的追求也给他带来无尽苦恼,这使他常常求助于上帝,以上帝之言来附会自己的人生体验.其诗文呈现出明显的基督教文化色彩.徐志摩用基督教文化价值观来建构其社会理想,显示了一个现代文人在生命追问历程中的重新认识与思索.  相似文献   

16.
韩愈诗文将"衡湘"合称,"衡"多指衡山,"湘"指湘水。韩愈途经衡湘一共四次。他的作品涉及到了其中第二次和第三次的经历,尤其是第二次与衡湘文化密切相关,写下了著名的散文《送廖道士序》和诗歌《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南岳衡山是道教的圣地,而韩愈信仰道教。他的散文创作先于诗歌创作成熟并且影响了诗歌创作,最突出的是体现了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7.
杜甫诗歌对遗山词风的影响是全面的。遗山的那些描写登山临水、表现隐逸之趣的词作,疏快超旷,清丽淡雅,颇得杜诗高旷清婉之致;遗山词还有缠绵悱恻、婉曲深挚的一面,既体现了他重言外意、倡韵外致的词学观念,又可与杜诗婉厚深远之神韵相颉颃。遗山词之学杜,可谓渊源有自,堪称“词中老杜”。其词之学杜,与宋代周邦彦词的学杜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近代著名画家陈师曾,又是同光体江西派著名诗人。其父陈三立是近代同光体大诗人,而师曾诗风逸于其父的西江家法之外。这是师曾在艺术家才情的激发下,自然而然地同讲求学问,视艺术为余事,重视"学人之诗"的同光体有所背离,形成陶写性灵、疏朗清新的"画人之诗"。其诗歌以赤诚淳厚的悼亡诗和讲意境、性灵的题画诗为主。其诗歌融汇众流,力求打通魏晋六朝、唐宋并驰之轨,是对近代学江西派的末流作诗晦涩喑哑如土羹尘饭的反戈一击。  相似文献   

19.
朱熹崇正、重统、尚雅、尊古的文化心态代表了近古时代正统文人的文化心理.朱熹把理一分殊的思想贯穿到文学的领域中,引申出文道一本论.同时,又将传道之文和抒情之诗加以区别,肯定诗歌的价值多重性,提倡一种将直觉和理性相结合的体验诗学.而心性义理不同程度的渗透,则形成了朱熹诗歌的丰富层次和各类文本的独特性.文从道出的观念,又使朱熹的文风趋向平易自然,使其文章呈现出以立意为本而不尚词采的风貌.  相似文献   

20.
蒲风是中国诗歌会的骨干人物。他不仅撰写了大量的白话新诗,还积极探讨诗歌理论。蒲风诗论在其诗歌创作中有着完美的演绎,既贯穿着"捉住现实"的精神,也不断地创造着诗歌的新形式。他以自己丰厚的诗歌创作实绩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坛增添了光彩,也为新诗走向大众化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