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0年春夏间,中国的电视荧屏上最火爆的电视节目就是电视相亲。这股风气从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开始,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的卫视台,几乎国内各主要卫视都推出了类似的电视相亲节目。  相似文献   

2.
<正>进入2010年,各个电视台的相亲节目换了一件马甲轰轰烈烈地卷土重来,遍地开花,在一片质疑声中赚足了收视率。2010年最红的电视节目是什么?"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恋爱向前冲"没错,这些都是电视相亲节目,  相似文献   

3.
随着电视相亲节目的热播,大学生群体在观看的同时,他们的恋爱观也被节目中的某些思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正确看待这一现象,正面引导,以减少相应节目对大学生的不利影响,对构建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电视真人秀节目作为近几年电视节目中异军突起的节目形态,深受广大电视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和追捧。真人秀节目形态多样,贴近现实生活,承载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榜样暗示、情境感染、情感感化、艺术陶冶、自我教育等隐性教育方法,具有积极的育人作用和社会价值意蕴,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促进传统文化教育力量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从电视娱乐节目开始出现至今,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最先是从综艺节目开始的,如《综艺大观》等,后来出现《开心辞典》等一类益智节目,是顺应时代需求产生的节目。现在发展成"平民造星运动",这类节目是无门槛的,通过才艺展示,观众的支持进行淘汰,具有平民性和互动性。观众主要是青少年,由于青少年的自身的发展特点,对于新鲜的娱乐节目充满了好奇感和求知欲,电视媒体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电视娱乐节目对青少年主体性的影响,并引导他们理性地面对电视节目。  相似文献   

6.
李敖 《现代交际》2014,(1):93-94
近来以电视相亲为噱头的相亲交友类节目日益火爆,其中尤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为甚。伴随着此类节目收视率的节节提升,其所产生的社会反响也越来越大。而其通过节目所体现出的一系列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与主流社会伦理观念相悖的价值观也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与质疑。本文就将从伦理学的视角出发,以《非诚勿扰》为例,深入分析其内隐藏的众多伦理问题。并希望通过相对仔细的分析寻求出能够有效促进当前电视相亲节目价值回归的相关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周斌 《职业》2015,(4):15-17
电视相亲节目嘉宾离职的是是非非【案例】一名叫卢和平的网友,在微博上称“本人因参加《非诚勿扰》节目(2014年6月1日5号嘉宾),被所在的华为海洋网络有限公司认为是不安定因素,被单方面解除了劳动合同。”卢和平还在微博上说:“参加电视节目纯属个人私事,对华为这种无视《劳动法》的行为表示抗议。”  相似文献   

8.
电视选秀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转型时期,电视正成为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要来源。电视选秀节目作为一种节目形态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也要警惕其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中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笔者试图通过分析这类节目潜在的负面影响,藉此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电视节目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主观决策和单纯依靠收视率指导节目制作和编排已经不能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收视需求。兵家言:知彼知已,方能百战不殆。一个新产品的生产,一个新节目的策划播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研究彼此的过程。市场经济的浪潮席卷全国,使作为宣传战线上排头兵的中国电视,也受到市场经济的洗礼。电视是面向观众的,观众是节目的消费者,怎样才能满足,怎样才能适应观众的需求,是摆在每个电视节目制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将电视节目与受众心理的关联理论应用于媒体产品研究,引入收视层次需求理论,详细分解了观众对于电视节目由外而内的需求阶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刻画出二维心理原型从观众情感和价值观出发对受众进行细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精确探讨观众基于情感意识的收视需求。  相似文献   

10.
十年前,如果问最火的电视节目是什么?大家都会答出《玫瑰之约》《非常男女》《相约星期六》。十年后的今天,再问这样一个问题,《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便会脱口而出。婚恋节目在十年前掀起了一阵阵电视高潮,然而随着收视率降低,各类婚恋节目相继阵亡。然而,十年后的今天各类相亲节目又大规模地卷土重来。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有高人指点,还是服用了什么灵丹妙药,竟让婚恋节目起死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