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旨在为形而上学重新奠基的康德所而临的严峻挑战来自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康德所开辟的先验路径可谓是前无古人从“我思”命题入手,通过区分“未定知觉”与“已定知觉”,先验地消解“自我实体”;并抓住逻辑说明与玄学规定的区别揭示出理性心理学循环论证的背谬,他证明,“我思”绝不包含“我为实体”,“我”仅仅是思维之所以可能的“先验形式”。作为伴随一切概念的原始统觉的“先验自我”第一次被如此确立起来,对象的存在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由此而获得一种新的牢固基础,“哥白尼革命”的支点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2.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呈现了两条批判灵魂实体性的进路:A版关注于灵魂实体性谬误推理的无结果性,B版着重于该推理的无效性。A版对实体的先验规定与灵魂的经验规定,遗留了灵魂实体的理念性,也与理性心理学不符。B版将实体视作先验与经验的融合,将作为灵魂的"先验我思"定为逻辑主词,否认了它在实体名下的实存主体之义。"我思"被阐释为,在不确定的经验性直观中被给予的"我实存"。在无关实体的意义上,"我思"是逻辑主词与实存主体的合一。它作为实存主体,既是区分现象自我与自我自身的基点,也是灵魂不死公设的先导。  相似文献   

3.
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这在学术界是比较一致的看法;但是,关于真理的主观性,则是一个分歧较大的问题.我认为,不仅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而且真理的主观性也是真理的本质属性.一许多同志断然否认真理具有主观性,把主观性直接等同于主观主义,把承认真理的主观性看作就是唯心主义,是所谓“主观真理论”.有些同志虽然并不绝对地否认真理的主观性,却把它局限于真理的形式上,并把这看作一个不可逾越的界限,认为如果越出这个界限再谈真理的主观性,就是唯心主义.我认为,这些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4.
康德哲学中的时间问题,过去一般仅限于其先验感性论的阐述来理解,实际上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分析论中,康德通过图型、“主观演绎”中的直观和想象力等概念深入探索了我思统觉活动中的时间意识问题,并引发了一系列认识论和本体论上的重要观点和矛盾。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本世纪的思想大师都注意到了康德先验自我学中的这一问题,并受其影响而开辟了哲学新境界。本文侧重于康德本人的思想,对自我和时间的关系问题提出初步讨论,并提示对人类环境危机和道德困境的哲学关注。  相似文献   

5.
黄展骥 《人文杂志》2000,(1):134-137
一、二者之分辨在台、港60年代末,文坛中常见到“人身攻击”一词。大家都视它为“禁忌”,这实由于把它混淆作“人身攻击的谬误”所致。“人身攻击”是指以语言指责别人(或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德行;它的“谬误”是指论者a撇开论题P而仅从他人G的为人、处境来立论,甚至据此以推翻他人G原有的论点P;如果止于前者,则犯“离题”。如果加上后者,则为因果上的“不相干”谬误。显然,“人身攻击”与“人身攻击的谬误”,二者分属不同的范畴:前者是道德贬评,后者是逻辑犯规;我们可以只作“人身攻击”而没有犯“人身攻击的谬误”。…  相似文献   

6.
我们周围司空见惯的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无不证明: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因此,远在古希腊人那里“整体大于部分”就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真理.一切较早的科学也都证明了这一点.欧几里德把它作为一条主要公理建立了完全的几何学系统,以至全部常量数学把这个命题作为自己可靠的基础.可以说,没有这条公理连最简单的加法都没有。但是,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整体大于部分”这个命题只适用于有限的,一定尺度的时空范围.当科学深入到物质更深层次和无限的时宝领域中去的时候,这个命题就被无情地宣判为谬误了.在这些领域内,“整体不一定大于部分”。  相似文献   

7.
“我思故我在”是西方哲学中争论最多的命题之一。这一命题蕴含着近代哲学的开端,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现象学运动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命题的详尽分析,揭示“我思故我在”的基本内涵,阐明它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近代哲学开创者之一笛卡尔的思想体系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复杂的是“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毋庸置疑,笛卡尔是把它作为一个理性主义的命题提出来的,并且后人大多也公认它高扬了理性的精神。我认为:在这个命题中,已经潜在地为后世非理性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可能,这体现于该命题所蕴含的几条较具一般性、普遍性的原则之中。  相似文献   

9.
论相对谬误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认识论命题:“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6页)如何理解恩格斯这一命题?有必要对相对谬误这一范畴进行探索和研究。 相对谬误是人类认识过程的 必然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们的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从而日趋一致的过程。人们的认识成果表现为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理论、思想、观点等等。我们把这些成果叫做真理性的认识或真理。但是,人类无限的认识过程是由各个不同时代、不同环境的个人的有限的认识过程组成。这种个人的、有限的认识,由于受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双重限制,认识的结果既有可能达到主观和客观的一致,表现  相似文献   

10.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对知识活动中的先验想象力的生产性原理作了详细阐释.先验想象力是从杂多到先验统觉范围之间的所有先验的综合活动的生产性机能.一方面,无论是外直观还是内直观,二者只提供杂多;另一方面,知性范畴是一切联结的逻辑机能.知性范畴既要面对直观杂多表象,同时又要服从先验统觉.先验统觉是使一切经验知识可能的最高的统一性原理.但上述两个方面各自都不能形成知识,只有直观和知性范畴在先验想象力这一生产性机能下进行综合,知识才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先验想象力、先验统觉、先验范畴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康德有关先验想象力的思想。笔者指出:将康德意义上的先验强加于想象力一方面造成想象力的先验合法性与经验性现实运用的两分,从而使想象力无法成为形成认识的最终原理和根据。另一方面使作为纯粹主体的先验自我实现了在分裂中的统一。先验想象力之所以无法突破先验统觉、先验范畴的“规则框架”,在于康德哲学未经反思的前提:其对实体化的纯粹主体之现实性———形式逻辑的“一”及由之确立的纯粹先验性不可置疑的信念。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指出:辩证法这门科学是“最遭误解者之一”,“人们常常把辩证法看作一种技艺,好像它是基于某种主观的才能,而不是属于概念的客观性。”这里所讲的“基于某种主观的才能”或“技艺”,指的是诡辩论对辩证法的主观运用,  相似文献   

13.
陈胜云 《兰州学刊》2011,(3):28-31,36
胡塞尔坚守了笛卡尔提出的明证性原则,并在此前提下展开了自我我思与他我领域之间的意义建构,强调了共同体、统觉在交互主体性意识构造中的作用。基于先验自我我思的明证性、远离现实交往的先验交互主体性以及基于先验论证的客观世界,构成了胡塞尔超越传统哲学唯我论的基本障碍。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思想在否定的意义上为批判笛卡尔哲学以来的思辨哲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契机,并向着现实交互主体性理论维度敞开。  相似文献   

14.
金观涛在他一系列反对唯物论的理论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观点:即客观实在是本征态。这是他通过对科学一连串分析后“发现”的。他写道:不同学科“得到的结果居然殊途同归,不同性质和方向的探讨竟然奇妙地汇合在同一集点之上;客观实在是本征态!”(金观涛:《我的哲学探索》108页,下引该书者,只注页数)他认为这是一个可以“普遍成立”(112页)的命题。他又解释说:“……有关本征态等价于客观实在准确的含义是:有确定性质或规定性的事物是本征态!或者说,如果把客观实在的本体看作所有确定规定性的总和,那么每一确定的质的规定性都是本征态。”(96页注)这就是说:事物质的规定性是本征态。(下面以命题1、命题2代表它们)。  相似文献   

15.
若干新的谬误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里士多德的《辩谬篇》和《修辞学》描述和分析了 2 1个谬误模式。中世纪哲学家发现了命题推理的谬误以及涉及“指代关系”的一些谬误模式。近代谬误模式揭露与研究的重点是所谓的“关联谬误”。现代学者揭示和分析的谬误模式已达百余种。然而 ,通过对谬误的细致分析 ,黄展骥发现并描述了一些新的谬误模式。对这些新的谬误模式的分析会进一步使得具体谬误模式的刻划精确化 ,使得谬误论逐渐成为一种严格的逻辑理论  相似文献   

16.
一、从一个命题的两种理解谈起在以往关于马克思主义出发点的讨论中,我国理论界存在着若干不同见解.而在各种不同的见解中,大都涉及到同一个命题.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持不同见解的论者,都试图从这个命题中得到为之立论的根据.突出的见解有两种.一种见解认为,马克思在这里清楚地表明,他是把“人”作为自己历史观的出发点.另一种见解则认为,这个命题旨在表明,马克思把人看作是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实践的承担者,而不是以之作为科学历史观的出发点;唯物史观的真正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7.
(一) 社会主义社会究竟有没有一个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经济规律?近年来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志说:“有计划”,顾名思义,是主观的东西,把它说成是客观经济规律,不合事实;另一些同志则认为,“有计划”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其中不应该包含“按比例”;“按比例”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共有的规律。总之,不少同志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置疑。我认为如果从实质而不是从字面理解问题,是不会把有计划说成是主观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地发展的观点,是已被社会主  相似文献   

18.
李泽厚提出了三个著名的命题,在理论上对相关思想作了重要的推进。第一个命题是:“经验变先验”,其意义在于从类的层面,解决先天(先验)形式的来源问题。但这一命题还要继之以“先验返经验”,即普遍的形式需要返归于个体之中才可能影响个体的具体行为。第二个命题是“历史建理性”,它指出了合理性的形成与历史过程的联系,但这一命题还需要以“理性渗历史”加以补充,后者肯定了理性本身的开放性。第三个命题是“心理成本体”,它肯定了意识和精神可以沉淀下来,成为个体的内在本体,但这一命题还需越出个体之情并以“本体存心理”作补充,后者所肯定的是普遍本体需要进一步融合到个体的心理形式之中,由此为道德行为提供内在的机制。就权利与善的关系而言,权利应包含善的内容,“善”则不仅包括形式层面的价值原则,而且意味着在实质层面使人的存在方式更人性化。在伦理学领域,同时需要区分人生取向与行为的道德意义,并关注法理意识与良知意识的统一。以人的文化精神生活为指向,李泽厚的“情本体”论包含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切,而在性情之辩上,则需要重新关注“心统性情”说。  相似文献   

19.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理论、思想就具有真理性。真理是客观的,它“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113页)。因此,检验真理的标准也只能是客观的,这就是社会实践。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以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尺度,使马克思主义真理论与一切旧哲学的真理观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了。唯心主义把客观物质世界看作精神的产物,必然否认真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标准。客观唯心主义把“万能”的上帝、“绝对观念”视为真理与谬误的最高审判者;主观唯心主义则  相似文献   

20.
一何怀宏博士有一个发问 :如果没有上帝 ,道德何以可能 ?① 虽然是借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某主人公之口提出的 ②,但通过把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概括为一个相反的命题“如果没有道德 ,上帝何以可能 ?”以及对这一命题隐晦的怀疑 ③,我们似乎有理由相信 ,那发问也是何怀宏自己的道德思考。在另一部小说中 ,陀思妥耶夫斯基把这个发问进一步演绎成 :假如没有上帝 ,是否一切事情都可以做 ,一切行为都可以允许 ?并回答说 ,“既然没有灵魂不死 ,就没有道德 ,一切都可以做”④ ,以此对 19世纪中叶俄国社会黑暗堕落的现实进行了理性的鞭挞。于是 ,这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