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德认识论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就是18世纪的现象学,胡塞尔的现象学是对康德的发展.胡塞尔现象学是严格科学的哲学,现象学的严格科学性建立在对意识的先验还原之上,胡塞尔区分了先验自我和经验自我:经验自我是心理学的主体,先验自我克服了经验自我的心理学元素.先验自我以不朽的肉身为依托,先验自我的意向性是彻底透明的,先验自我与永恒的神性相连.  相似文献   

2.
现象学作为哲学方法论,对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现象学的奠基者胡塞尔的现象学又具有非现象性。现象不是存在者的呈现(表象),而是存在的呈现。现象本质上是主体间性的、超越性的。胡塞尔现象学的先验主体论和还原论,企图揭示存在者的本质,从而违背了现象的本质,没有实现存在显现的任务。因此,应该从本体论的主体间性的角度批判其先验主体论,从存在论的超越性角度批判其本质还原论,而这正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根本问题。现象作为存在的显现,只在审美体验中实现。因此,胡塞尔之后,现象学走向审美主义。我们应该建设审美的现象学,完成存在显现的哲学使命。  相似文献   

3.
颜景虎  陈文殿 《齐鲁学刊》2005,4(5):123-126
休谟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休谟哲学从对经验主义立场的肯定到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对理性认识能力的怀疑,这一哲学思想的变化对自近代以来的认识论哲学的怀疑论思想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它开启了康德哲学对理性的重新考察以至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历程。同时,体谟的怀疑主义思想对胡塞尔开启的现象学运动,对欧美分析哲学、欧洲大陆的存在主义哲学等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米·杜夫海纳(M·dufrenne),其基本的现象学美学思想系统地反映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一书中。杜夫海纳研究“悬搁”、“还原”、“意向性”理论,主要吸收了胡塞尔《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观念》一书的思想,他对胡塞尔后期先验现象学和早期心理描述现象学的不同有细心的把握,他在主客体二元对立之中趋向于“主体与客体一起构成一个完整整体。他同意梅洛·庞蒂的看法,认为感觉引导我们理解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主客体互为存在条件,主体依赖于客体,客体也依赖于主体。他坚持唯实论却又认为审美对象的物的存在依赖…  相似文献   

5.
齐志家 《理论界》2012,(1):84-85
梅洛-庞蒂的哲学生涯开始于对笛卡尔理性主义的反抗。他把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归结为唯心主义,并认为其"先验还原"并没有到达"人与自然"间原初性关系的存在。在胡塞尔现象学的概念系统及其困难的地方,梅洛-庞蒂找到其早期思想的起点:现象学的还原就是回到这种原初性存在的"知觉-现象场"。  相似文献   

6.
单斌 《学术研究》2020,(12):28-33
阿多诺一直将胡塞尔现象学作为其哲学批判对话的对象,其认识论元批评的核心即是从事物的超越性问题出发分析胡塞尔范畴直观、本质直观,试图从胡塞尔思想内部找到Noema与Noesis之间并不是直接性的,而必须是中介性的,先验哲学追求的起源根本无法达到。依此阿多诺以否定辩证法来描述其认识论批判所揭示的同一性哲学的真实困境。然而这种否定辩证法是以忽视和歪曲胡塞尔超越论现象学为代价的,忽视胡塞尔意向性结构及其发生现象学对起源的深入探索是超越主体—客体二元对立框架的。是崩溃、模糊的否定辩证法还是起源探问的先验现象学依然是我们在当下哲学论争中面临的抉择。  相似文献   

7.
本文意图从认识论、反科学思潮及与此二者相结合的人道主义思潮上,阐明从胡塞尔(德1859~1988)的现象学的人道主义到海德格尔(德1899—1976)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的演变。后者对前者既有继承也有更新。一从胡塞尔现象学的认识论演变为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认识论,其继承性主要表现在海德格尔把胡塞尔现象学的认识论,彻底反理性主义化,发展成为一种更加彻底的反理性主义的认识论。第一,海德格尔把现象学的本质论的认识论演变为存在主义的存在论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梅洛-庞蒂的身体表达理论,通过阐述肉身化主体及其意义投射,来说明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如何以主客、心物交融的身体表达取代传统的身心二元论。传统西方哲学中身心二元对立使得身体现象被还原为身体表象,把我们对世界的体验简化为空洞的思想。从现象学角度出发,作为知觉主体的身体是一个"能思维的物体",因而是"主体——客体"。身体与世界的接触是一种朦胧的知觉经验,身体这一"委身于世界之中的主体"是意义生成和变化的核心,它是无法还原的,沉默的身体已经先于一切意识的表象而使原初的意义显现在"绝对的明证"之中。以这种方式消除身心之间的鸿沟也就是以彻底经验主义的方式贯彻了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宗旨。  相似文献   

9.
通过胡塞尔的波尔扎诺转向,胡塞尔发现了观念对象的独特存在。与康德对先天的理解不一样,现象学先天首先就是一种作为观念对象的对象性先天,它导源于波尔扎诺的概念先天。同时,这样一种对象性先天还可以进一步被区分为形式先天和质料先天,这同样要归功于波尔扎诺。但胡塞尔对于先天的现象学理解并没有完全跟随波尔扎诺。不同于波尔扎诺,胡塞尔强调了对象性先天与意向行为之间的本质联系。与胡塞尔一样,舍勒也接受了对象性先天,但是他对胡塞尔的先天理解进行了进一步地批判反省。在他看来,尽管胡塞尔正确地摆脱了庸常的柏拉图主义,但还是陷身于新式的、逻辑学意义上的柏拉图主义之中。舍勒对胡塞尔所强调的相关性先天进一步彻底化,进而发展出相关性原理。对在显现和显现者之间的这种相关性或相关性先天的凸显恰恰是现象学超出波尔扎诺而成其为现象学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透过现象看本质”一直被视为认识论的经典思维 ,它预设了一种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等范畴的先验性存在 ,认识直接就是主体对客体绝对本质的认识。但是得益于康德现象学认知的马克思历史认识论则一举粉碎了这种认识的直接性 ,提出了一个意义重大的认识论命题 :认识主体与客体并非是一种先验性的存在 ,而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与此相连 ,认识主体与客体是一同作用于人的认知结果的。这就要求一种革命的批判的实践介入其中 ,摒弃认识理性的原子式的个人直观及其虚假优先性 ,以达到一种社会地完成了的历史性认知结果  相似文献   

11.
<正>现象学还原方法是现象学本体论和认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研究现象学还原方法是研究现象学的一个突破口.笔者曾对现象学还原方法的内容、它在现象学中的地位及其在理论思维方面的得失作过分析.本文试图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对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方法再作深入的分析,以期促进对现象学的研究.一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方法是以意向性结构为基础的对意向活动的分析.其中涉及到“悬置”和“还原”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悬置”一词的英文原文是epoche,意指中止、存疑、审察等活动.也有人将其译为“悬搁”、“搁置”.现象学中的意思是放在一边不予理睬,或悬挂起来,不置可否.“还原”一词的英文原文是Reduction,意指回归,溯源,缩小范围等.在此,有两个首先必须弄清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悬置”和“还原”的关系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先验还原”与“本质还原”孰先孰后的问题.对第一个问题,很多人认为“悬置”与“还原”在胡塞尔那里是同一个意思,它们在现象学中起着相同的作用;也有人认为,“悬置”与“还原”是两种不同的活动,在现象学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笔者认为,“悬置”与“还原”在胡塞尔那里是同一过程的两个阶段.从广义上说,胡塞尔的确是把“悬置”称为“还原”.比如,在《笛卡尔的沉思》中,胡塞尔写道:“先验悬置这?  相似文献   

12.
泛娱乐主义是一种弥散性广、渗透力强的社会思潮,对政治认同有深刻影响。泛娱乐主义流动化逻辑导致政治主体认同离散化,拜物教逻辑导致政治客体认同失衡化,区隔化逻辑导致政治价值认同悬置化。泛娱乐主义潜藏着解构政治认知、拒斥政治情感和隐退政治价值的内在隐忧。解蔽泛娱乐主义以增强政治认同,需要从通过诠释政治框架巩固政治认知、通过培育政治理性夯实政治情感、通过优化网络场域凝聚政治价值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性应对。  相似文献   

13.
现象学还原之后,现象学家如何言说现象学的经验?胡塞尔对语言的看法导致他并未真正将现象学的语言作为重要论题,而这个问题对芬克来说则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着力分析胡塞尔著述中的相关段落和芬克的三篇重要文章,以展示现象学的语言问题给现象学家提出的挑战以及现象学家如何回应这一挑战的.  相似文献   

14.
针对笛卡尔式的基础主义,皮尔士在认识论上提出了反基础主义和可误论的思想,认为并不存在享有认知特权的基础信念,所有信念都是可错的.尽管皮尔士在认识论上是一个反基础主义者,但他仍然持有温和基础主义的观点,并对基础信念(关于外部世界的经验信念)与经验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实用主义的说明.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认识论总是从人与自然的双重角度去考察人类发展历程中的自然环境,并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基点解决生态问题.它指出自然史与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以及自然、人和社会实现解放的一致性实现了对科学主义认识论和整体主义认识论的有机统一,是科学的整体主义的认识论.全球性问题的日益凸显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改变工业文明的发展理念,以新的哲学树立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基于科学的整体主义认识论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对整体主义“无文明的生态”和科学主义“无生态的文明”的超越.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正是践行了科学的整体主义认识论范式且树立了全新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人学现象学思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站在现象学方法的高度,对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进行现代解析,可以发现马克思人学的崭新实质。马克思通过对自然主义人学的批判,对人的本质的现象学还原,对人的本质的意向性结构和主体间性的分析,以及对人-自然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实现了哲学史上对人的本质探讨的一次革命。马克思在本体论上第一次把对人的存在的研究提升到了现象学的层次,而在方法论上又暗含着后来由胡塞尔等人阐发出来的一系列现象学思想。我们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社会性与“先验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三个方面,可以看出马克思的人学现象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西方传统实体主义哲学的特点是"主客二分",古典哲学中康德的"物自体"理论和现代哲学中拉康的"他者"理论堪称其典型形式.如果说康德是从客体上提出并论证了存在着我们不可认识的物自体,那么拉康则第一次从主体上彻底提出并论证了我们自身的不可能的存在之真.实体主义哲学的"主客二分"的思维定势,与西方独特的宗教情结脱不开干系.拉康的他者理论实质上是一种隐性实体主义.  相似文献   

18.
观念、对象与方法——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观念、对象与方法三个方面来概括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胡塞尔的现象学在观念上是一种先验的唯心主义 ,他通过对心理主义的批判达到了本质现象学的立场 ,又通过先验还原获得了先验自我 ,从而走向了先验现象学。不过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 ,胡塞尔现象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种本质直观或本质还原的方法 ,即通过直观而不是抽象与推理把握到观念性的本质存在。最后 ,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及其意向性结构。本文的结论是 ,胡塞尔在先验自我与交互主体的关系问题上陷入了困境 ,因此未能超越唯我论的立场  相似文献   

19.
胡塞尔提出的“现象学还原”的思想,首先要求把一切现成者的“存在”都“悬置”起来。这样,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似乎与胡塞尔的现象学原则就是冲突的。但胡塞尔在悬置自然主义所设定的一切实在时,把那原本并非现成的实在事实、而被自然主义歪曲为现成实在的境域存在也一并悬置了,从而漏过了“存在”问题。本文试图回答这一问题:为什么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存在”问题是现象学本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贾向桐  胡杨 《社会科学》2020,(6):138-146
在人工智能学科的兴起之初,符号主义作为其中的一个主流流派,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框架问题的出现阻碍了它的发展势头,致使符号主义逐渐走向没落。为解决框架问题,符号主义曾提出过两条主要解决路线,然而均未能成功。人们逐渐意识到,框架问题并非仅仅是一个普通技术问题,其背后牵涉到复杂的深层认识论问题(丹尼特)。为此,德雷福斯等主张从现象学角度对符号主义人工智能进行反思,揭示框架问题技术之外的多重内涵,只有对人类智能有了更深入的全方位理解,塞尔理想中的人工智能才有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