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诸子论孔子与孔子的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武独尊儒求,在于儒术已通百家.儒术通百家,虽由儒家兼收并蓄,融合诸子,亦由诸子对孔子的认同.以往学者,于儒家兼收诸子,言之凿凿,而于诸子之认同孔子,则视而不见.诸子之认同,为孔子圣化之关键,非由此,不能构见独尊儒术之全貌;非由此,不能得孔子圣化之根柢.  相似文献   

2.
张循 《兰州学刊》2007,(4):185-187
从春秋末期开始,孔子的弟子们便展开了一场"造圣运动",他们希望通过努力,将孔子从一个平民宣传成为一个"圣人".这个运动持续了很长的时间,直到战国中期,在孟子的手里基本上取得了成功.此后的战国后半期,孔子作为"圣人"乃至"圣人"之首的形象就再没有动摇过.  相似文献   

3.
<春秋>经本来非常简单,<公羊传>和公羊学通过"以义解经"生成许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春秋纬>进而通过孔子神化与经典臆说成为经典过度诠释的范例.尽管过度诠释可能会实现意义再生,但离开事实根据和经典本义的诠释毕竟让人觉得远离真正的学术探讨,不可避免沦为随意想象发挥和主观任性臆断.  相似文献   

4.
宗庙祭祀与孔庙祭祀,是封建王朝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汉帝王的宗庙祭祀与孔庙祭祀,更多从极端意义上凸显了封建王统使祭祀直接为其功利性政治目的服务,并高度满足帝王个人私欲,唯我独尊,凌驾、卑视儒家教统的历史真实;谶纬中的神化孔子与孔子崇拜,也从极端意义上更多体现了在封建王朝政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儒家以教统本位视野看待教统与王统关系,要求制衡专制王权、依托孔子以自高的政治意欲情结与谋略手段.从"圣"、"儒"起源的同一性及封建王统与儒家教统的分合演化契入,对比研究两汉时代的宗庙祭祀与孔庙祭祀、孔子崇拜,将有助于更为全面、客观、准确、深入地认知封建王统与儒家教统既相互依存又矛盾斗争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5.
人们把孔子尊称为圣人,可见孔子的地位与形象之高大。然而根据先秦典籍记载,孔子最初并不是一位圣人,而是一位君子。君子与圣人有何区别,孔子怎样由君子到圣人,孔子为什么会成为圣人,这很值得我们去研究。  相似文献   

6.
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语由于过于简约,致使历代注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者认为此句体现了一种愚民思想。结合古人释义中的"由之为德政,知之为刑政"说和"圣人化治天下,不落形迹"说,应将此句放在孔子治国为政的整体思想脉络和义理旨归的意义架构中来理解,而理解孔子所言之义的关键在于,究竟什么才是可使民由之而不可使民知之的。圣人之治明并日月,化行若神,如天德之流行化育,故百姓在其治化之下生生不息(由之)而不知其善、不识其德(不知之),在此意义上,圣人之治实则蕴涵着一种不必甚或不可使民知其善、识其德的高远境界,正如古人所谓"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正唯不使民知之,故圣人之治才真正成其为美政善治。  相似文献   

7.
魏仕庆 《船山学刊》2004,(1):100-102
孔子认为 ,虽然圣人是至高至大的 ,但他是人 ,而不是神。孔子心目中的圣人形象是他政治理想的体现者 ;同时孔子心目中的圣人形象也是他对春秋社会“礼崩乐坏”的社会作出的反思和回应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经历了三期演变,在此过程中,儒家通过分化而发展,孔子在分化中被圣化,分化的儒家各派殊途同归而回到孔子,走孔子路线,兴起儒门造圣运动,推动儒学意识形态化。与此相应的《论语》结集过程,也反映了儒家从分化到合流的某些特征,《论语》与秦汉时代精神的内在统一性,昭示着孔子圣化的历程;《论语》中的“霸王道杂之”的孔子形象,是其圣化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即儒家兼刑名、合黄老实现儒学意识形态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张载认为圣人的主要特征是:在主观修养方面,圣人能够知礼成性;在认识能力方面,圣人能够超越“闻见之知”而达到“德性所知”的境界;在与道、万物的关系方面,圣人能够体悟天道,应对万物时兼体而不累.张载所认定的模范圣人是孔子,同时认为他自己的心性修养水平也已接近圣人.张载的圣人观维护了传统儒家积极入世、注重道德修养的立场,但同时有重内圣而轻外王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春秋>为孔子晚年依据鲁史所选择、整理的教科书,左丘明以"鲁太史"和"鲁君子"的身份为<春秋>补充了大量史料,编成<左传>,<左传>因此而与<公羊>、<谷梁>二传明显不同.后世儒家学者以经学今古文标准匡范<春秋>及<左传>,其实孔子在<春秋>中寄寓的"微言大义"渊源有自,承袭着古代"记事"、"实录"以外的另一史学传统,同时古代"记言"、"微言"的史学传统也因孔子整理<春秋>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内圣外王"的流行提法并不符合《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孔子在《论语》中的君子是内外合一、知行合一、有智仁勇三达德的;仁人则是要有巨大社会造福与利民的功利的成就;圣人则要博施济众、安天下的普世的功利成就的。新儒家"内圣外王"中的"圣"与功利剥离开来,和孔子在《论语》中的"圣"是很不相同的。孔子从功利到实践到言语的评价人的价值标准的顺序,和新儒家"内圣外王"的从德行到实践到功利的价值标准的顺序是完全相反的。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是历代文人尊崇的圣人,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2 500多年。然而大家都认为孔子学说中的“樊迟请学稼”、“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等,是孔子轻视体力劳动者、轻视农业生产劳动的体现。其实不然,相反,孔子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农业教育思想。他的农业教育思想以管仲的“仓癝实而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思想为基础,进而提出足食富民、使民以时、厚施薄敛、开禁利民、天人合一的农业教育思想。这些农业教育思想虽然亘古久远,但仍给我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13.
孔子“出妻”说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历代学者多认为孔子"出妻",儒家不重视婚姻家庭,这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孔子生活实际的认识,甚至导致人们对孔子的学说产生怀疑。实际上,《礼记》、《仪礼》、《孔子家语》等典籍的相关记载,并没有所谓孔子"出妻"之事说,所谓"孔氏三世出妻说"、"四世出妻说"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儒家十分重视婚姻家庭的和睦对治理社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自身思想内容的神化是儒学从百家学说之一上升为独领群首的国家意识形态的根本途径。汉武帝前期,公羊派大师董仲舒杂取道、法、阴阳五行各家,在儒学的框架中揉入了神学的概念。西汉后期形成的谶纬之学,则把儒家经典看作天言圣意,把孔子视为圣人素王,进一步推动了汉代儒学的神化。东汉时,官方经学文献《白虎通义》以儒家政治神学一线贯穿,对儒学的神化达到顶点,儒家学说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合理性的建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5.
张瀚墨 《中州学刊》2022,(9):145-154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孔子诗论”一篇是大家认识这批竹书的开始,也是这批竹书中学者讨论最多的一篇,为研究先秦解诗传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但这篇文献并不完整,也不像之前大家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篇结构和逻辑都很严密的论文,而是论诗材料的汇编。这批材料不同于《毛诗》序,缺失类似于《毛诗》序中关于诗歌分类以及解诗历史框架之类的信息,反映的是一种不见于传世文献的“今文”解诗模式:“孔子诗论”之于《毛诗故训传》和《毛诗》序,类似于《春秋公羊传》或《春秋穀梁传》与《春秋左氏传》的关系,是通过单个字词构成的语义链条,来探求诗背后所隐藏的圣人思想和微言大义。  相似文献   

16.
论儒家道德在当代的现实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儒家道德在当代的现实价值黄钊儒家道德是我国传统道德的主干,它由春秋末期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首创,后经历代儒家学者相继整理加工、丰富发展,早已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比较严密、完整的道德体系,对我国古代各民族的道德生活实践,产生过无比深远...  相似文献   

17.
陆建华 《中州学刊》2015,(3):101-104
《论语·季氏》载孔子语:"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联系《论语》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孔子的思想,借鉴历代儒者的解读,可知"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困而不学"者分别指圣人、君子、小人和民;"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中的"之"之所指,也即认知的对象、内容是"仁"。至于"生而知之者,上也"等等,所涉及的决定人在认知上的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孔子未曾言及。  相似文献   

18.
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是对宗法制的继承和发展.建立"大同"社会是孔子的理想,他的言行目的只指向这一目标,加上春秋时家庭关系的演变,儒家对个体家庭并不看重.孔子的幸福观可以分为纯粹德幸福、抽象德性幸福和现实德性幸福三种.但这种德性幸福感是针对理想而言的,它连最起码的亲情都不看重,不足以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史记>有孔子"序"<易传>五篇的记载,但是太史公所谓的"序"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对这一关键问题,传统易学家和现代学者的解说都不能够令人完全满意.如果以原始材料为基础,从澄清孔子的易学思想本真和梳理<易传>各篇内容入手,可以另辟蹊径说明孔子"序"<传>的准确含义.因为今本<易传>的内容在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在孔子之前已经广泛流传的<周易>解说、孔子的思想、战国时期儒家学者的思想,所以就历史事实而言,所谓"序"字含有三重含义:整理;讲述;肇绪.只有在"序"字的这三重含义上,孔子"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才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可信记载.  相似文献   

20.
在祖父"宽严相济"的教育之下,我感到了一种沉重,使我知道孔家子孙要不辱门风,担负做孔家孝子贤孙、传承圣人门第的重任.素王是指先祖孔子有王者之德,无王者之位,但他永远是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无冕之王.从当今民众对先祖孔子的认可程度来看,我感觉他依然是中华民族心中的一位"素王",仍然活在民众心里.如果让我来作评价的话,我会说先祖孔子是一位诲人不倦的教育家和终生探索人类社会应走向何方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