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0 毫秒
1.
庄璐 《学术探索》2012,(7):114-116
文化景观是当前国际风景园林界和遗产界的热点。作为世界遗产的新类别,文化景观更是一种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新方法论,对我国古城的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梳理文化景观方法论要点,分析我国古城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文化景观视野下古城旅游开发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与保护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继承和拥有的宝贵财富 ,它因其具有“突出的、普遍的价值”而成为当今旅游开发的热点之一。然而 ,对遗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掠夺性索取 ,使我国的自然文化遗产正处在有史以来的高压力和高损耗时期。因此 ,切实加强遗产资源的保护 ,对我国世界遗产地良好旅游形象的树立和旅游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节日遗产在当代中国越来越被视为一种旅游资源,不仅其本身承载的传统文化元素多样,极具旅游价值,而且作为节庆或节事旅游形式,也是旅游开发最常用的框架和名头。本论文围绕作为旅游开发对象的节日遗产是否能得到合理的保护、"政府办节"语境下如何进行节日的旅游开发、展演作为文化旅游开发的主要方式在节日遗产旅游中的实际运用等问题,在参照国内外相关节日遗产的旅游利用案例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和评析。  相似文献   

4.
世界遗产旅游与社区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景区旅游,社区休闲”的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是一条保护世界遗产资源的新途径。这一模式实现的基础是遗产地社区旅游,关键是世界遗产旅游要与社区协调发展。协调机制有世界遗产资源开发规划与社区发展规划协调;遗产景区参与社区建设;社区居民旅游意识和遗产保护意识的培养;提高遗产旅游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5.
中国世界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简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继承和拥有的财富 ,从 1 987年至 2 0 0 3年 7月 ,中国已有 3 1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世界遗产已强势登场旅游业。如何正确认识世界遗产 ,如何消除中国世界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的巨大隐患 ,已成为政府和学界极为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和深远历史问题。一、“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国内关注的焦点   2 0世纪 90年代 ,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1 995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召开“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 ,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  相似文献   

6.
旅游开发能为桂平西山佛教文化遗产保护提供资金支持,激发文化遗产拥有者的自豪感,增强其保护意识,从而壮大保护力量,同时对佛教文化遗产的传承、交流和研究起到促进作用。然而,旅游开发也会导致佛教文化遗产原真性的丧失,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佛教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7.
世界遗产是旅游的重要资源,如何看待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怎样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是旅游业发展的命题之一.本文主要从合理营利与有损公益、大包大揽与保护利用、违法利用与过度开发、遗产产业化与不利于保护、合理营利与有损公益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澄清认识,推进遗产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昆仑关战役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第一次攻坚战。它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减轻了东南亚各国的政治和军事压力。就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而言,应将昆仑关遗址看作是一项重要遗产,在政府的引导下培育起初级的旅游市场,再发展为以认识二战历史为主题的旅游。为加快开发和利用的步伐,必须建立开放的旅游工作机制,鼓励境外的旅游组织或企业与国内的旅游组织或企业联合开发昆仑关战役遗址,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由阳石雕技艺为例,在对曲阳石雕技艺的实地调查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对曲阳石雕工艺特色和曲阳石雕技艺保护与开发成就及其成为旅游资源的可能性进行了论述.认为曲阳石雕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推动非物质丈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好互动与结合.  相似文献   

10.
张家界旅游开发带动区域发展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家界是世界自然遗产和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被称为“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在广泛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16年来张家界旅游开发带动区域发展进行了动态分析,探讨了这一“新世外桃源”的形成,即如何通过旅游开发将穷乡僻壤落后山区建设成繁荣昌盛的现代旅游城市过程,进而实现区域经济成长和居民生活富裕,并随着产业结构的服务化和环境建设的优美化,建成人居和谐、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百业兴旺的新型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11.
当前,旅游产业的迅速扩张,不仅整合了人文旅游,而且对自然旅游进行产业化殖民.在旅游产业的殖民运动下,自然景观被无限人文化一甚至被"妖魔化",自然旅游被置换为人文旅游的虚拟延伸一虚拟妖魔景观的游览.因此,自然旅游的"自然"意义已经丧失,必须批判这种将自然妖魔化的旅游导向,并重新揭示和归还自然旅游的"自然"之意,以"人向自然回归"为核心重构自然旅游的审美哲学.  相似文献   

12.
构建遗产旅游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实生活中,各种遗产旅游资源千差万别,所处的环境又各不相同。建立遗产旅游理论的基础理论就是要统一遗产旅游的研究视角和规范遗产旅游的研究模式,使遗产旅游研究归属于旅游理论的范畴。遗产旅游研究的综合性也只有在遗产旅游基础理论的框架下达到归一化,才能避免属性归属的争议。  相似文献   

13.
世界遗产是旅游的重要资源,如何看待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怎样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是旅游业发展的命题之一。本文主要从合理营利与有损公益、大包大揽与保护利用、违法利用与过度开发、遗产产业化与不利于保护、合理营利与有损公益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澄清认识,推进遗产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理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但随着启蒙理性走向工具理性,理性不可避免地走向自己的反面,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导致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离,并引发价值观上的冲突.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新高扬人的理性,有效解决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矛盾,减少工具理性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关于保护和开发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调查资料和有关文献资料,作者就我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意义、存在问题等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作者认为,要做好遗产的保护工作,应采取以下措施: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大投入,抢救重要遗产;完善法制、加强管理;保护与开发并举,有形与无形并举;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黄山市有着新安江、练江、横江、率水、丰乐河、闾汪……。孕育了古微州文明,古微商大都从水路走出,因为古时水路便捷,才造就了沿岸灿烂的微州文化。我爷爷和世世辈辈祖辈们都是从万安古镇坐船到杭州、苏州、扬州的!解放后以陆路交通为主。才使得沿江两岸众多古村没有被破坏,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些遗产。当前微商在全球非常有知名度,我们可以重点开发水上“微商”路线旅游。桂林漓江世界著名是因为两岸有着各型各状的山,而古微州沿江两岸那一幢幢微派建筑加上两岸的自然美景,这是一条世界独一无二、非常亮丽的风景线,绝对不比桂林差!微派建筑全球再也找不出第二个有我们这么集中的,在当前国家保护文化遗产、湿地保护、江河航道开发的种种政策支持下,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积极立项,获得国债等专项资金支持,发挥我们的自然、文化遗产优势,把微州水上旅游推向世界。现在我们经济上是穷,其实没有谁比徽州人更富有。因为老天爷、老祖宗给徽州人留下了众多自然、文化、非物质遗产。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徽派建筑继续发扬光大,把古徽州打造成世界最适合人居的著名旅游城!  相似文献   

17.
审美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旅游资源是旅游审美的主要对象,研究旅游资源模糊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根据模糊美学和旅游学基本理论,从形态模糊、界限模糊、内涵模糊三个方面对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模糊美进行成因与特征分析,进而对旅游审美、导游讲解、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宣传广告、旅游研究与旅游教育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生存与发展:民俗村的二难选择——云南民俗村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旅游开发的推进和外出务工的增加,梯田景区村民的经济收入逐渐提高.他们作为一种理性人,会推翻破旧潮湿阴暗的土坯蘑菇房,改建高大宽敞明亮舒适安全耐用的红砖钢筋混凝土房.但是,作为旅游开发的核心区域之一,菁口村的蘑菇房是梯田文化的重要构成因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品牌.于是,当前村民的建房行为恰恰正在摧毁给他们发展带来机遇的旅游资源--蘑菇房.这种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与对立成为当前各地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19.
旧方志是我国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间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旅游学价值,明代滁州方志就是其中的代表.但这些旧方志中旅游资源的价值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此,本文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对明代滁州方志中的旅游资源进行了阐述,同时就如何开发这些旅游资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朱力  张又方 《学术界》2008,(3):143-147
人类的生存观念及生活方式是导致当前环境危机的主要原因.明代文人在包括居住环境理想图式、日常生活情趣、休闲娱乐、社会交往、消费观念等生活方式上注重对自然的审美与环境的尊重,展现在山水野趣、香茗好古等方面,这种自然审美意识对于当代社会构建生态环境伦理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能够帮助我们超越仅从工具理性的视角思考自然价值的思维定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