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民资格定义的解释模式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公民资格 (citizenship)作为政治理论中一个重要概念 ,其历史和人类定居的共同体同样悠久 ,它规定哪些人是或哪些人不是某一政治—社会共同体的成员 ,以及该共同体与其成员之间的关系 ,并进而与民主参与的本质、公共秩序的合法性、人类社会与国家的本质等问题密不可分。因此 ,考察公民资格将成为我们理解和构建国家与公民之间关系的一个新视角。什么是公民资格 ?尽管它是西方政治思想和实践中一项最古老的制度 ,是许多寻求基本权利的社会运动所诉诸的基本概念 ,但用几句话来定义公民资格是非常困难的。博登海默 (E Bodenh…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通过目的论路径和自然主义的演进方式塑造了具有内在紧张关系的政治观,这种紧张关系主要表现为:目的论路径展示了城邦超越、自足、理想的自然,而自然主义方式蕴涵着城邦现实性、多样化和变动性特征。好人和好公民之间的不一致是亚氏政治观紧张关系的深层体现,哲学沉思是好人(哲学家)最优良的生活方式,而城邦政治是好公民获得幸福生活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3.
一、古代自由与城邦至上主义自由作为一个政治话题被人们思考可追溯到古希腊思想家对城邦政治生活的分析。一个城邦类似于一个主权国家,它包括一个城市连同其周围不大的一片乡村区域,城邦具有鲜明的个性,即城邦的公民具有明确的有关城邦(国家)的和宗教的社会一致性意识①,它是“由集宗教、道德和政治于一身的民族精神所统一起来的紧密社会”。②作为公民的个人生活在这种一致性意识之下并通过各种政治参与活动对之加以损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诸多城邦政治实体。由于对城邦及其宗教观念一致性的要求,城邦往往鼓励公民踊跃参与政治生活…  相似文献   

4.
王云 《社会科学论坛》2010,(13):179-182,204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公民的城邦,公民是城邦的公民,城邦整体和谐和公民个人幸福是同一的。而城邦实现和谐与公民获得幸福的关键则是中道原则。保证中产阶层的绝对优势地位和城邦人口的适度增长,是城邦和谐与稳定的前提条件。在财富、权力、名誉等外物的觅取方面适如其量,在品行方面保持中度,做到克己、勇毅、正义和智慧,是公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亚氏这些主张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于我们理顺社会整体和谐和公民个人幸福的关系,以及实现社会整体和谐和公民个人幸福的具体路径,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理论界》2017,(3)
自由主义民主的弊病体现在民众对政治参与缺乏热情与责任感。以雅典城邦为代表的古代民主对自由主义民主改革有着重大的借鉴价值。雅典的民主政治实践孕育了公民政治的制度与精神,即倡导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公民文化,建立人民主权特质的制度体系。古代的公民政治精神被协商民主、参与式民主等当代民主理论吸收,成为现代民主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一、古代自由与城邦至上主义自由作为一个政治话题被人们思考可追溯到古希腊思想家对城邦政治生活的分析。一个城邦类似于一个主权国家,它包括一个城市连同其周围不大的一片乡村区域,城邦具有鲜明的个性,即城邦的公民具有明确的有关城邦(国家)的和宗教的社会一致性意识,①它是“由集宗教、道德和政治于一身的民族精神所统一起来的紧密社会。②由于对城邦及其宗教观念一致性的要求,城邦往往鼓励公民踊跃参与政治生活,如提供公职补贴、对参与政治集会给子金钱支助等等,同时限制、禁止公民中任何个人违害或既将违害城邦公益的行为。这…  相似文献   

7.
税政是与税收、税务各有侧重、不尽相同的概念。税政重在"政"字,国家赋税不仅具有经济性和公共管理性,更具有政治性。税政的政治性表现在互为逻辑的两个方面,即税政民主和税政法治,涉及人民与政府的关系、公民财产权、代议机构税收与预算意义上的财政权、税政领域的公民参与、法律保留原则、税收政策法治化、公民税收程序权利、税政与公民社会以及民生和人性等广泛问题。税政概念成为这些问题的重要分析工具,并由此将这些问题的分析纳入宪政话语。以税政为基础的公共财政因此成为宪政基本制度,人民与政府的政治关系在一个现实层面上"民主化、法治化"为公民财产权与政府财政权的宪政关系。  相似文献   

8.
神话与宗教:希腊城邦公民文化的深层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瑞英 《学术界》2004,(3):227-236
神话与宗教作为民族精神文化的发祥地 ,对希腊城邦公民社会与政治文化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一方面从神话与城邦的同一性阐明城邦公民文化的法律意识、价值认同以及自由、平等、正义理念渊源于神话 ,并使公民文化中的神话思维具有拟人化、形象化和叙事性的特征 ;另一方面不仅从宗教生活在城邦公民文化中所占有的崇高地位来论述宗教祭祀活动是公民文化的特有内涵 ,而且戏剧、体育、美术与艺术作为公民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也与宗教仪式紧密联系的。而宗教生活社会化使公民在拥有共同的神话心理与宗教思维的同时 ,一种政治秩序、社会价值取向被认同 ,一种思想观念体系逐渐形成。这使城邦公民文化表现出独特的思想与精神品性 ,即对自由、平等、正义、法治的崇尚与追求。  相似文献   

9.
常晶  常士訚 《江淮论坛》2012,(6):97-102
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中关于共和政体的构想试图为实现政治稳定提供一种可行的制度设计方案。其核心要义是通过对不同因素、不同利益团体的承认和合理安排,形成“容蓄多元、和谐统一”的政治秩序,从而实现政治稳定。其中,“至高广涵”的善是本质属性和价值追求,“多元有机”的城邦公民共同体是政治稳定的实践载体,由划清财产界线、中产阶级主导、轮番而治、分权与法治所构成的“多元统一”的共和政体是能够实现政治稳定的合理制度。  相似文献   

10.
公民(Citizen)概念在西方政治哲学语境中是个重要的问题,它体现为权利义务观的政治学概念,也体现为与公民德性及社会生活目的论相关联的哲学概念,它的发展,与西方社会历史进程中公民权利思想的不断普及紧密相关。时至今日,公民不是宗法社会和等级社会中的臣民,也不是近代商业社会或西方早期市民社会意义上的纯粹经济人,而是经济人、政治人和道德人的统一。所谓公民,就是凡得参加政治事务、司法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统治机构的人们,即在政治层面上有着自主权利并平等参政的社会共同体成员。  相似文献   

11.
追溯西方政治合法性理论的源头要从其理论基点——"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入手,而对此关系的探究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经发端。当时的思想家尤其强调"正义"和"善"在统治合法性中的基础意义,这主要体现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的思想中。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追求的理想治国模式是哲学王成为统治者,在《政治家》中认为具有统治艺术的统治者优于法律之治,在《法律篇》中则提出法治优于人治。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所应追求的是"最高且最广善业",统治者"是否照顾公共利益"是评判政体的根本标准,"法治优于一人之治"。西塞罗认为"公民权利"并不是公民能从国家索取什么,而是公民对于国家的义务和奉献,国家是基于公民同意而形成的集合体,自然法是政治合法性的源泉,也是一切权利和义务的源泉。  相似文献   

12.
宋建丽 《学术论坛》2005,3(10):48-51
公民资格的当代论辩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论述主题虽有差异,但都是围绕自我和共同体之间的关系而展开.当代的公民资格理论各以不同的政治价值作为政治的首要价值,他们对政治价值的论证方式或者偏重于自我,或者偏重于共同体,或者摇摆于二者之间,因而都很难完全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其抽象人性论所致.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的个人"的理解,使得个人和共同体的关系得以在实践的框架中展开.  相似文献   

13.
公民资格发展是民主发展的重要前提,公民政治参与权是公民资格的核心要素,当代西方参与式民主理论立基于对"政治"概念本身的重新反思,将公民政治参与作为新"政治条件"的一种回应,主张在范围和深度上拓展公民的政治参与权,以推进民主的发展,这和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基层民主发展具有较强的契合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反思中国未来民主发展的重心和重点。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指出:"公民的通常含义是参与政治和被统治的人。不同的政体有不同的公民,但在最优良的政体中,公民指的是为了依照德性的生活,有能力并愿意进行统治和被人统治的人。"[1]这其实表明了公民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公民的德性与政治国家相关。公民应该是政治国家的参与者与拥护者,公民的责任就是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所以"超越个人利益、抛开家务事、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殖民地时期,政治参与是占社会少数的富裕的成年白人男性基督徒的特权。公民的选举权受到了种种限制,主要包括财产资格限制、宗教资格限制、种族限制、性别限制、年龄限制、居住地和居住时间限制、甚至品行限制等。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战争以及社会运动的冲击下,对选举权的不合理限制被逐渐废除,使选举权由少数人享有的特权转变为所有成年美国人普遍享有的一项权利。美国在废除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限制、确立成年男性选举权方面走在世界各国的前面,然而它却是最后一个实现真正普选权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然而,在当代美国,在选举权扩大的同时,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与程度却持续降低。这是美国公民选举权扩大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发人深思的悖论。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视阈中的公民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媛 《学术论坛》2006,1(12):38-42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需要从制度安排与民主政治主体的生成这两个方面进行考量,二者缺一不可。起源于古希腊的古代公民教育和发端于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的现代公民教育差异甚大,但二者基本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满足社会民主政治生活的需要。公民教育是当今世界各个民主国家培育其政治主体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民主价值观的形成、塑造民主政治活动主体资格、培育公民的民主政治参与能力、提升国家民主政治文明的境界等四个方面。构建我国公民教育的体系与模式,一要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实际来确立公民教育的具体目标,二要吸取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资源以丰富公民教育的内容,三要处理好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当代西方激进左翼的代表人物朗西埃、哈特和奈格里的理论虽然有诸多差异,但是当他们批判资本统治以及资本主义的等级和权力结构时,他们的理论最终都指向了对政治共同体的建构。哈特和奈格里将共同体理解为批判财产共和国而形成的大同世界,朗西埃将共同体理解为基于平等而展开争议的共同体。虽然他们对共同体的理解在侧重点和角度上有所不同,但都是从一般智能和智力平等的角度出发理解共同性,认为共同体是对共在结构的重新安排;必须打破资本和权力的统治,破除等级制和各种区隔,实现共同体的不断生产和创造,从而形成更好地彰显人的自我本性和生命特质的共在和共享的真正共同体。他们的共同体思想体现了当代西方激进左翼思想家批判虚幻共同体和追求真实共同体的两种不同路径,突出强调了共同体与主体、共同体与身体之间的关联。但他们对虚幻共同体的批判仅停留于对共同性的份额的争夺和平等的感性分配,无法为真实的共同体的建构提供现实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政治家》是柏拉图后期的代表作品,主要探讨政治家的技艺问题。文中指出政治家拥有知识和权力,所以他统治下的城邦不需要法律,理想的城邦政体是政治家统治的君主政体。而由于现实中的政治家只是对真正的政治家的模仿,所以现实城邦的治理也就自然地需要法律的配合。政治家行使其技艺的最终目的是要寻求公民的最大幸福和社会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9.
欲追问中西政治思想的异同,必须回溯中西政治思想的源头,源头创造出的政治思想基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异同的存在。孔子与柏拉图则是中西政治思想史的源头大师,而"圣人"与"哲学王"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但是何为"圣人"与"哲学王"?"圣人"与"哲学王"何以能进行统治,即通过他们的统治,为什么能实现一个理想的社会或者城邦?他们的凭借或者正当性何在?"圣人"与"哲学王"又是如何进行统治的?二者政治思想有其可比性,从源头上造成了中西政治思想的差异。本论文旨在对"圣人之治"与"哲学王统治"思想进行比较,以便在学术全球化的背景下更易理解西方的政治思想,以求对中西方政治思想的差异做出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刘晶辉 《北方论丛》2003,3(2):41-44
古代希腊吕库古改革的主要内容,反映了古斯巴达城邦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主要特征。古斯巴达的统治,出于维护城邦强大与秩序稳定的目的,在立法和改革中制定了一些平等民主的措施。但在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制约下,是不可能实现城邦公民各阶层之间真正的平等与民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