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天生活在媒介现实中的普罗大众虽然对于八卦趣闻逸事很感兴趣,但对记者们是如何“制造”出这些新闻的生产流程则不甚关心。  相似文献   

2.
江维君 《社区》2013,(5):26
2010年9月,我有幸成为坝头社区的一名社区工作者,负责社区的宣传、教育、信息工作。坦白地说,刚来社区的时候,当我知道自己的工作职责时,我是很害怕的,由于自己在学校里念的并不是新闻专业,对于各种新闻种类也是一知半解,摸不着头脑,什么是消息,  相似文献   

3.
我的暑假     
万好 《阅读与作文》2013,(Z2):76-77
转眼间,两个月的暑假生活过去了,这两个月的暑假生活我过得很充实,很快乐,在这个暑假中我看了许多本书,和爸爸一起去钓鱼,和叔叔、婶婶一起去游泳,去看电影……但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和叔叔去黄山旅游的情景,脑海里还记忆犹新:清晨,微风习习,我  相似文献   

4.
陆晴 《成才与就业》2012,(Z1):96-97
工作最多只有半辈子的时间,求知却是一辈子的事情。转眼间毕业已经两年了,每当回想起在学校的生活,我的心情总是很激动。还记得刚进学校的时候,我的心中很难过,经常会为没有考进高中而自卑。在后来的学习生活中,我渐渐地融入了2006报关(2)班这个大集体。  相似文献   

5.
刀郎  小西 《可乐》2011,(7):19-19
有人说找我挺难的,因为我很少用手机,喜欢安静地写东西,跟外界联系得少。这几年我就是在写歌,几乎不演出,也没做宣传。靠什么生活?吃老本吧。我有一种演出恐惧症。如果说下个月有演出,从这个月开始,我就很担心,很紧张。在《2002年的第一场雪》之后,我很能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喜欢我的歌。  相似文献   

6.
韩寒  林夏生 《可乐》2011,(8):33-33
我没有信仰,我也不信仰自己。很多人对我的私生活很好奇。我每天的生活挺有规律的,凌晨睡觉,中午起床。我是个很怕冷的人,要是室外温度在10℃以下,我走进办公室,却发现没有开暖气,我想我会马上抓狂的。  相似文献   

7.
《人生与伴侣》2007,(6):63-63
在婚姻的十字路口,我该何去何从 我是2003年认识现在的老公的,那年我22岁,他32岁。我在一家影楼上班,而他自己经营了一个服装店在外上班的生活让我很疲惫,为了逃避我去了他的城市帮助他一起经营,并开始同居生活。2005年我们结婚了,老公的长相、身材都很平平,而我毫不夸张地说,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班里的班花。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经济新闻写作形成了一个固定模式:措施(方法)一、二、三,效果十、千……枯燥无味,老百姓不爱看。如何提高经济新闻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几年来的经济新闻采编工作,我觉得,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背景中考察经济活动,使经济新闻能够更贴近生活,贴近观众,增加可视性,我们的经济节目才会拥有越来越多的观见总结一下在这方面的工作实践,我认为搞好经济新闻的首要问题是记者不仅要有政策观念,更要有强烈的新闻价值观念。要使社会、经济和人三者在报道中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需要记者更新观念。过去我们采用的经济新闻,大多…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有很多以热情、友好而著称的国家,中国就是其中之一。来中国之前,我便听说中国人很热情、很善良,相处起来十分容易。当我真的有机会来中国学习和生活后,我更是亲身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热心与真诚。无论  相似文献   

10.
突然发现,母亲的生活理念和习惯转变了,变得让我很吃惊,也很欣慰。自打母亲舍得投入,买了手机后,电话便如乡村喇叭一般,实时给我播报村里的杂七杂八,通报二老的饮食起居。  相似文献   

11.
我爱我家     
我生活在一个四口之家,虽然家境贫寒了点儿,但没有丝毫减少温暖与快乐,我生活在这个家里感觉无比幸福。过去,我的家在农村。父母靠着一些田地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很美满,但是在那样一个小山村内,有谁会重视我们的学习呢?父母为  相似文献   

12.
从外表上看,你也许会认为我是一个绝对健康的19岁女孩。但你绝对想不到,就在一年前,我却因为节食而面临死亡。很幸运,我及时得到了治疗。但我的好朋友Nikole却没能摆脱死亡。我在新泽西的郊区长大,生活一直很愉快。在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孩,但有许多朋友,与同学相处融洽。我的朋友来自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的背景和性格,是他们让我更多地了解了社会,了解了生活,朋友是我生活中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从小就很独立,经常帮父母干家务活,  相似文献   

14.
耄耋之爱     
正我已习惯了朝七晚八的住院医师生活,每天下班,在车站等着回家的末班车时,都有着很厚重的疲惫感和遁逃感。可是,一个平静的午后,我却看到了一段不平静的故事,让我打起力气,来对抗平淡的生活带给我的麻木不仁。  相似文献   

15.
我来自安徽,由于父母在上海打工,所以我从小学起就来到了上海生活。中考那一年,我想继续留在父母身边,但由于户籍的限制,只能报考中职校。父母建议我学习一门手艺,可是我比较喜欢读书,对于技术含量高的手工操作没有太大兴趣。那时的我,年纪小,很乖,很听话,为了父母我还是妥协了。  相似文献   

16.
柴野 《社区》2003,(18):31-31
在德国,询问家庭收支情况是个很忌讳的话题,好友之间也不便多问。但德国外交部官员贝伦斯先生却爽快地答应了记者的采访要求。他直言:“我在中国工作多年,很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我愿意回答有关我家庭生活的一切问题。”  相似文献   

17.
渝文  江雪  姚远 《华人时刊》2009,(1):83-83
美国德州奥斯汀年年都被评选为全美十大最适合居住的城市,很幸运地,我就在这座城市留学。这里有山有水,留学生很多,基本上是个大学城,外来的人很容易适应,一点也不会有受排挤的感觉。只是,当时我是个坐吃山空的留学生,生活质量自然和在国内不能相较。那么,我这个在国内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大懒生"在德州是怎么生活的呢?  相似文献   

18.
婆婆如母     
李德荣 《社区》2002,(20):29-30
如果我说我和婆婆情同母女,也许有人不以为然;如果我说婆婆去世后我真的很悲痛,也许有人以为很做作。但我与婆婆之间感情的交融与心灵的默契,是外人无法理解和体会的。我的母亲去世多年,没有母亲,我就感觉生活缺少了很多内容:慈母的体贴与关爱;出远门时的叮咛与牵挂;旅途归来见  相似文献   

19.
新闻采编与写作理论与一股理论课相比较,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如何采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新闻采编与写作课的教学改革途径,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新闻采写能力,这是一个很有探讨价值的课题。有句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试从激发学生学习新闻采写课的兴趣入手,探讨提高学生新闻采写能力的方法。一、在传授理论知识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要我讲”为“我要讲”传授理论是新闻采编与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理论知识是采写实践的源头,如果学生不掌握采写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近年来,由于受狭隘的功利主义影响,轻视理论,注  相似文献   

20.
正读者的来信杨老师:您好!我的大学生活很愉快,学习、运动、社团,各种活动都少不了我。在大三的秋天,我恋爱了。开始的那一段时光,真的很美好。我们一起自习,一起打球,一起吃饭。我以为幸福的时光会一直延续,没想到,我的悲剧,才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