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垣 《山西老年》2008,(4):31-31
票证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50年代粮票开始发行,到上世纪90年代退出流通领域的40多年时间里,我国共发行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等各类粮票约2000多种  相似文献   

2.
城南旧事     
陈春喜 《北京纪事》2017,(10):102-104
这几件事都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那时我家住在宣武区牛街.我上小学四年级.在北京所属四九城中,宣武区属于南城,那我这几件事也算是“城南旧事”了. 我先说第一件事:换粮票. 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年.粮食按人定量,每月成人和儿童定量不等,加上副食不充足,常常全家的粮食吃不到月底就没有了,怎么办?于是就有了换粮票之说.  相似文献   

3.
李付春 《社区》2010,(36):62-62
在我的集邮册里,不仅仅有邮票,另外还珍藏着为数不多的几张粮票、布票、油票、肉票以及读高中时的馒头票,这都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历史见证。那个时候,我们国家还处于计划经济年代,生活物品相对匮乏,全国上下都在实行配给制。因此,无论买什么东西,除了需要付钱以外,还需要那些票据作为购买凭证,钱和票放在一起使用,才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币,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4.
粮店旧忆     
提起粮店,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那是干什么的地方。在20世纪90年代初,粮票作废之前,粮店可是与百货店、副食店、菜市场一样,是人们去得最  相似文献   

5.
粮店旧忆     
吟秋 《社区》2009,(6):62-62
提起粮店,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那是干什么的地方。在20世纪90年代初,粮票作废之前,粮店可是与百货店、副食店、菜市场一样,是人们去得最多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周小平 《北京纪事》2011,(3):102-104
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不年不节,老百姓没有下饭馆的。一是贵,二是要粮票,谈恋爱的小伙子偶尔请女朋友去吃碗面,也得扒拉一下小算盘,“粮票定量,如果坚持不到月底就得喝西北风,谁也帮不了。”女单身通常弄个煤球炉做饭,“下饭馆,哪儿能干这么败家的事?”  相似文献   

7.
粮票的故事     
在外婆家的一个旧匣子,保存着好多以前的旧物,有用过的发卡,有古代的钱币,但令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几张泛黄的小票子。外婆说,那是粮票,过去买大米、买面粉,都要粮票。  相似文献   

8.
何西亚的《我国之旧影戏》和陈志进的《甘肃之灯影戏》是两篇早期的影戏论文,一直以来被人们所忽略。它们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自有其价值和意义。影戏概念经历了传统影戏、走马灯、幻灯和电影的演变,因此在使用材料时应避免出现失误。  相似文献   

9.
《新天地》2007,(8)
上世纪60年代初,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市场上所有食品及日用品全面紧张。那年月,粮票是城市百姓的命根子,填饱肚子是每天的头等大事。我当时还是单身汉,住在北京的中关村。海淀镇只有寥寥几家餐馆,如果偶尔卖点鱼肉荤腥食物就会拥挤不堪。一个休息日,  相似文献   

10.
军装和粮票,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在我的人生记忆中,这两者牢牢地连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胡世厚 《百姓生活》2012,(10):51-52
近日,我在整理图书图书资料的时候,在一个笔记本里发现一张携带粮票的通行证复印件。这张通行证是1963年1月由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开出的,上书“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我国新闻学界对于"新闻价值"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认识,王中先生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笔者将其概括为四方面的认识,以期对于我国著名的新闻学家王中先生新闻价值观获得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3.
林晓琪 《社区》2009,(35):53-53
世界之大,无“集”不有。古今收藏爱好者有集邮票、火花、古玩、字画、烟标、报纸、钱币等。而漳州市云霄县一位六旬老人却爱好收集粮票,并用52年时间收集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1万多张粮票。  相似文献   

14.
童秀萍 《社区》2012,(18):52
"这是1955年的粮票,离现在都半个多世纪了,看看,这儿还有板凳票、番薯票,这些全是头一回看到。"桌上一本本厚厚的收藏册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大伙迫不及待翻开一探究竟。粮票、油票、饲料票、彩票、火花、香烟商标……各式各样的收藏小物品让人眼花缭乱。而拥有这些"草根收藏"物品的主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自我价值感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期心理学家詹姆斯·库利·米德等对自我价值感作了一些探讨 ,提出了对自我价值感总的不同看法。BillMelean&Coopersmith在 2 0世纪六七十年代对自我价值感的研究赋予了新的内容。 80年代中期至 90年代初 ,哈特等人对自我价值感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 ,揭示了青少年对自己在五个具体领域中的能力的知觉和社会支持等因素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九十年代末 ,黄希庭等人对自我价值感进行了建构 ,较全面地界定了我国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张洁 《国际公关》2014,(5):50-51
正所有企业都在讲故事我们早已过了那个凭粮票换取商品的时代,也过了那个疯狂追逐名牌效应的时代,在自主选择产品的年代,人们更倾心于聆听品牌背后的企业文化,她内在蕴含着怎样一段故事。正如CCTV《品牌故事》所述:一个品牌记录着一段历史,展现一个企业的核心实力;一个品牌承载着文化价值,展现一个国家的发展魅力;一个品牌代表着强大实力,展现一个民族的竞争能力。传统国内品牌,故事具有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7.
“法的价值”与“法的价值取向”概念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征 《东方论坛》2009,(6):92-99,105
价值哲学在国外发展有100多年的历史,上一世纪80年代起我国哲学界开始对价值哲学进行广泛研究。中外学者对价值和价值取向概念的理解,没有统一的看法。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取向是一定主体基于价值观念面对价值冲突进行价值选择时所采取的行动方向。我国法学界对法的价值的理解,并没有超出哲学上对价值的理解。在法的价值取向中,比较有意义的是立法价值取向和司法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正前几天的一个中午,我下班路过小区门口,看见一位约莫70多岁的农村老太太正在卖自产的新鲜苹果,我立即买了五斤,可掏钱包时愣了,原来早上换衣服时忘拿钱包了,正摇头遗憾时,老太太从筐边上拿出两个小纸牌:"这位师傅,钱包忘了不要紧,可以扫码支付,这用微信,这用支付宝。"我在感叹之余,回忆起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支付变迁……我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农家娃,那个年代经济落后,商品稀缺,买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供应,粮票、布票、肉票、油票等等,就连买电视机、自行  相似文献   

19.
异地居住 老人医保怎么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2007,(15)
医保不该是"地方粮票"。医保的地方属性,已让其成为继户籍制度后,另一个束缚人口流动的制度。  相似文献   

20.
刘向阳 《中华魂》2020,(2):19-20
粮票、布票、洋油票、自行车票,这些陈旧的老名词,你是否还有记忆?是否感觉像那首歌里唱到的:"想起来是那样遥远,仿佛都已是从前……"的确,新中国成立国70年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那些陈旧落后的消费模式已被远远地抛在了身后,如今就连早市上卖菜的七八十岁的农村老大娘,也已熟练地用起了微信、支付宝。那个"谁拿头发换针来"的声音,那只能去供销社买东西的年代,已经成为遥远的回忆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