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轻松一刻     
《社区》2009,(3):59-59
理发一男子到理发店理发,他对理发师说:"请你把我左边的头发剪得短点,右边的头发让它垂到耳朵不要剪,然后在脑门上给我剪秃像五元硬币大的一块,还要留下一缕长发,使我能把它一直拉到下巴那里。""对不起,先生。"理发师说,"这个我可能办不到。""办不到?"顾客怒喝":上次就是你把我的头发剪成那个样子的。"  相似文献   

2.
《华人时刊》2007,(3):83-83
南京市私营个体经济协会青年文明号美发服务队走进社区,免费为社区居民服务,所到之处,受到居民的热烈欢迎,被社区居民称为“和谐使者”。服务队是第一次走进止马营社区,拉起了醒目的免费服务的横幅,来自恒友、阿玲、天韵发型店的年青小伙子们走到居民面前主动邀请。他们的热情服务让居民们赞叹不已。天韵发型的小腾在给一位张老太太理发时,怕老年人着急,边剪边劝,慢慢剪才能剪得好。恒友发型的小彭主动请缨要给84岁的教育工作者杨慧君老人理发,小  相似文献   

3.
在瑞士找房     
获得瑞士政府联邦奖学金后,我将要到瑞士德语区有“欧洲企业家和政治家摇篮”之称的圣加伦大学学习。启程的前一周,我给圣加伦大学外事办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要他们帮我找住房。很快学校住房办公室回复我说,已经安排好了房子,每月480瑞朗。我向一位从瑞士回来的同事打听,他告诉我,这个价位的房子条件肯定非常好,我心想这下我该奢侈一回了。  相似文献   

4.
儿子越来越蛮横了。邻居家的女儿到家里玩,我拿了同事送的南方水果给孩子们吃,可是他非要我先递到他的手里。吃完水果后,给他们两个洗手,也非要先帮他洗,他做第一个。  相似文献   

5.
开心一笑     
《华人时刊》2011,(6):80
戴墨镜的乞丐电影院边站着一戴着墨镜的乞丐。"老太太,行行好,我眼睛什么也看不见。""你眼睛看不见,又怎么会知道我是老太太?""噢,对不起,我只是替我瞎子的朋友顶个班而已。""你朋友呢?"老太太好奇地问。"他在里面看电影。"等耳朵掉下来乡下,一理发师在路边的小棚子里给人理发。来理发的男士注意到有一条狗总是喜欢坐在客人的坐椅旁边,于是他问师傅:"那是你的狗吗?"  相似文献   

6.
何辉 《国际公关》2015,(3):86-88
中国人喜欢收礼和送礼利玛窦和他的同事们很快发现,给中国人送礼可以得到对方的好感,给官员送礼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回报,这些回报包括默许在当地居住、以朋友方式交谈,甚至接受天主教的信仰。在1595年8月29日自南昌寄给澳门的耶稣会士孟三德(edward de sante)的信中,利玛窦写道:我让他们看了我要送给官员的一份礼物。第二天,那位官员就派人来找我,并对我送给他礼品感到非常高兴。他还特别仔细端详了我送给他的小沙漏钟表,他从未见过这种东西。那天,这位大人整天都陪着我,让我留在他那里。他向我提了许多关于我们欧洲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7.
父母总爱在亲朋好友,甚至是陌生人面前提起我,在他们心里,上了名牌大学,有一份稳定工作的我是他们一生最大的骄傲。与此相反的是,我却很少在同事们面前说到他们。在这个流行"拼爹"的时代,他们那么平凡,甚至只是这个繁华都市里最卑微的底层劳动者,当我遇到挫折的时候,甚至免不了会在心底暗暗埋怨他们。直到有一天,办公室来了一位新同事。他频频说起自己的母亲,言语之间充满了骄傲。他说母亲很漂亮,母亲很能干。我们都知道他来自农村,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对老太太的印象渐渐变了,幻化着老太太成为李双双似的美丽妇女。有一天,同事请我们去他家吃饭,因为他的母亲来了。等见到他母亲,我不禁在心里笑骂,这小子,真会吹牛。他的母亲,是一个又黑又瘦的老太太,像一粒风干了的枣子。见我们去了,老太太讷讷地连招呼也不打就往厨房里躲。同事把母亲拉出来,挨个儿给她介绍,这是小李,这是王姐。他的母亲很局促地笑着,同事却一直亲热地搂着她,亲切地叫着妈,并且问我们:“我妈是不是很漂亮?”“我妈炒的菜是不是很好吃?”我们味同嚼蜡,嗯嗯地应着。同事看出了我们的不以为然,在母亲洗碗的时候,他告诉我们,他母亲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农村的日子对一个单身女人来说有多苦呀,可她不靠别人施舍,硬是凭着自己的一双手供他念完了大学。  相似文献   

8.
编读往来     
《社区》2006,(11)
期待更多老人享受免费理发日前,北京市和平街樱花园社区的100余位老年人收到了一份礼物——一张专业发廊的免费理发卡。这些老年人每周二、四下午2时以前,只要持卡到小区内的美发中心,就可享受免费理发服务。理发对一般人而言,不过是平常的生活琐事;但对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却并非轻轻松松就能解决的事。不少老人总觉得理发太贵,舍不得花那份钱。有的老人甚至一年才理一次发,平时就算儿女主动出钱为他们去理发,有的老人也因路途远或出行困难而放弃。那些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生活贫困的老人理发就更不要说了。因此,像樱花园社区的小区理发店…  相似文献   

9.
《社区》2009,(36):60-60
我认识一位普通的老工人,一直在北京的粮农口工作。一天,他无意间跟我谈起,他在上世纪60年代曾经“出国”。原来,作为新中国的援非人员,他与他的同事们远赴赞比亚,帮助非洲兄弟修建粮食加工厂。回想当年,完全不是像现在出国那么舒服,当时没有条件坐飞机,他们一行是乘大货轮出行的。他们回忆那次旅程是一次“战斗”——与恶劣环境的战斗,他们有的战友就牺牲在那次旅途上……  相似文献   

10.
昱琨 《社区》2009,(18):4-4
有一类孩子,他们的家长即使动用了自己毕生的社会关系也很难让孩子入托——只因为孩子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我的一位同事孩子在3岁时他就为孩子入托的事四处“奔走找关系”,如今孩子6岁了,还是没有一个幼儿园愿意收他人园。6岁的孩子已经知道了自己和别的小朋友是“不一样的人”。有一次,单位组织春游,这位同事带来自己的小孩,这个小孩听到别的孩子在讲幼儿园里事情时,眼里有泪光,我当场看了,也禁不住想哭。  相似文献   

11.
老伴给我理发,已近30年了。那时家里孩子多,生活拮据,我成天穷忙,不加修饰,头发总是长得很长。有一次,她看我的头发实在太长了,便毛遂自荐要给我理发,谁知这一“理”,竟成了我的专职理发员。直到现在,我再也没有进过理发店的门。当年老伴第一次给我理发时,我一头浓浓的黑发,又粗又硬。30年过去了,如今我的头发变得稀疏、松软。老伴的手和眼,也不再像先前那样灵便。理发时她需要戴上老花镜,时间长了双手还会发抖。尽管老伴用的理发工具不上档次,其手艺也不是高水平的,但每次给我理发时,总是很用心,并来回揣摩,左右端…  相似文献   

12.
黄河 《社区》2014,(18):32-32
“二月二”那天,我照例开车去姨妈家,准备给姨父理发。姨妈家住在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北京街道黄河社区华府二期小区,虽然我们两家距离比较远,但是,由于姨父不愿意去发廊,所以,他的“头顶大事”就由我全权负责。可是,当我忙乎完手头的事情急匆匆赶到姨妈家,姨父却不在家。姨妈说:“你看我这记性,你姨父出门的时候明明嘱咐我给你打个电话,我把这茬给忘了!你姨父叫我告诉你,他有地方理发i这工夫,他正在老姜家理发呢!”  相似文献   

13.
尊重好意     
一位同事跟随教育考察团到瑞典访问,在这个美丽的国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天,他们找不到要去的地方,正在着急的时候,一个瑞典男孩主动上前询问他们是否需要帮助。得到许可后,男孩非常耐心地为他们指路。这条路线果然不好走,  相似文献   

14.
我们刚结婚不久,丈夫就买回一把理发剪,提议在家自己理发,既省时间又省钱。他的想法与我一拍即合,我也讨厌任由理发师摆布的窘境。打那时起,我们就在家自学理发技能,互相理发,共同商讨。三十多年过去了,满头的乌发被我们梳理得一点点变灰,一点点变白,修修剪剪中,我们梳通了困惑,剪去了烦恼。记得我第一次理发,是将丈夫的学生头剪成短发平头。他一再叮咛,梳子怎么搁,剪刀怎么摆。我不  相似文献   

15.
现在常常会听到、看到一些优秀人才频频辞职、跳糟,当然这在现在看来也不是什么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但确实也存在一些人才是被迫辞职,有的甚至被迫改行。有一位在某大公司谋职的A先生,由于一个小小的误会,他与他的上司有隔阂了。A先生也意识到了,时时找机会婉转解释,想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但这个上司就是爱理不理。有些好心的同事想从中帮助A先生,结果也未能如愿。A先生好伤心:“我好不容易干到今天的局面,没想到这种事情会折磨我,我也不是为了要提升、加薪,  相似文献   

16.
那时候,他并不曾为她动过任何心思。他们只是同事.她新来不久,坐在他对面.每天有几个小时要两两相对.偶尔也说些什么,因为工作中的事情。照顾也是有的.多是她照顾他。她早上来了,收拾一下他的桌子,顺便给他接杯水,中午她会稍带给他带份午餐,他也会帮她修理一下电脑,处理一下单据.其他.就再无来往了。更多的时候.他沉默.她也沉默。  相似文献   

17.
被生活套牢     
张帮俊 《社区》2012,(17):58-58
休息的时候,我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七八位同事都在低头按手机,有的在上网炒股,有的上QQ聊天,还有的在上面看书。我掏出手机笑着说:“你们看手机,咱也不能落后,我也看看体育新闻。”同事们抬起头,环顾四周.看到这奇特的场景都笑了,有人说:“咱都被手机给套牢了!”  相似文献   

18.
胡野秋 《社区》2011,(2):7-7
曾经有个朋友的孩子找我推荐书,我遵命开了一列书目。也不知他看不看,反正后来不再来找。有一次我去他们家,看见孩子的床头放了一大摞书,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我同事刘某急用找我借了2万元,约定1年后偿还,当时没有立字据,也没有其他人在场,只有一位同事李某听我说过这事。事隔2年多,刘某拒不还钱,称2万元早已偿还,我打算起诉他,他却说到了法院他还是这话,李某表示愿意出庭说明他确实听到我说过刘某借我2万没还的事,但又告诉我,起诉要在2年内进行,还要有借据才行。请问我这官司能打赢吗?  相似文献   

20.
杨茜  章易 《老友》2006,(12)
周福明,江苏人,1935年生,1953年到1959年在杭州时美理发室工作。1959年12月,毛主席在杭州过生日,他被派给主席理发,随后调到主席身边工作。一直到主席逝世,周福明在毛泽东身边整整工作了17年。他说一生最难忘的两件事,一次是给主席第一次理发,另一次是给主席最后一次理发。毛泽东逝世后,周福明一直精心看护着毛泽东的故居。他说,只要身体还行,就会一直看护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