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界在研究《新青年》杂志时,屡屡涉及《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的原因问题。然而近30年来,关于写信给群益书社者、写信者所办刊物、《上海青年》与《青年杂志》之名是否雷同等问题,已出现了各种说法。厘清基督教青年会与上海青年会之别,分清它们各自所办刊物的名称、性质及特点,可以辨析这些言说在何种意义上属实,又存在何种偏差。基督教青年协会所办的《青年》杂志,是促成陈子寿、陈独秀下定决心将《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第2卷起更名为《新青年》),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通过《新青年》,陈独秀宣传“科学”与“民主”,发起“文学革命”,并进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组建中国共产党和推动中国革命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3.
<正> 中国共产党是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第三国际)帮助下创立的,最早的发起(?)在上海。本文根据史料,对党在上海的发起组织创立经过记述如下: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谈党在上海的发起组织,不能不从李大钊和陈独秀的交往谈起。先是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杂志(初名《青年》),提倡科学、民主和新文化运动。这份杂志在当时中国的知识界特别是知识青年中影响极大,享有很高的声誊。1917年初,陈独秀被  相似文献   

4.
《新青年》发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影响.为《新青年》作出贡献的有一大批杰出的先进知识分子.就反封建思想深度而论,陈独秀比不上鲁迅,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水平,陈独秀更远落在李大钊之后.但纵观全局,陈独秀对《新青年》的影响是全面的,又是其他任何人不可比拟的.陈独秀是《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的创办人.从创刊到终刊的七年间,除了一九二○年十一月到次年九月这段时间外,他一直主持编辑部工作.作为刊物的主持者,陈独秀的作用主要是:  相似文献   

5.
《新青年》于1915年9月创刊。陈独秀主编,上海群益书社发行。第一卷名《青年杂志》,其“社告”宣布了办刊宗旨:“国势陵夷,道哀学弊。后来责任,端在青年。本志之作,盖欲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自第二卷(1916年9月出刊)起,改名《新青年》,遂成了五四时期反封建和鼓吹民主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刊物。《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始。创刊号首篇是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对青年提出六条要求:(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  相似文献   

6.
略论陈独秀早期思想的两个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是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风云人物。他从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开始,就以急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姿态,崛起于思想界,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革命活动的开展,他做过不少有益的工作,但后来又堕落成为投降主义者和托洛斯基派。对于他在现代史上的功过,人们已多所评述,但是对于他的早期思想却研究得较少。从陈独秀出生  相似文献   

7.
新文化运动是现代中国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由于在新文化运动中,《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的影响最大,它的创始人、编辑、主要撰稿人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吴虞,以及胡适等,又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因此,一般均以1915年9月《青年杂志》的创刊,为新文化运动的开端。许多研究或回忆新文化运动的著作,也就往往围绕着《新青年》杂志和这些主将们而展开。这是符台当时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唐启悟 《老友》2014,(7):13-13
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响,给黑暗中的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中国最早接受马列主义的学者是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图书馆主任李大钊。1918年11月,他在同为北大教授的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两篇著名的文章:《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热情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介绍布尔什维主义的观点.标志着马列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他曾满腔热情、卓有成效地宣传过科学和民主的口号,但后来却变成了在共产党内实行独裁的家长.这个问题是发人深思的.陈独秀提倡民主是真诚的吗?回答是肯定的.陈独秀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担任安徽都督柏文蔚的主任秘书,在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咀嚼着辛亥革命失败的苦果.他认识到辛亥革命只不过赶跑了满清皇帝,实质上仍然是封建军阀的独裁统治;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制度,没有认真地"宣传民治主义".正在这个时候,陈独秀于一九一五年九月创办了《青年杂志》(次年九月改名《新青  相似文献   

10.
在《新青年》上,陈独秀与康有为就孔教问题展开思想论争,是20世纪重要的思想史事件。陈独秀与康有为共同享有"国民"的思想平台,两人都是就对方省略搁置的论域大加发挥,表面上看两相对峙,究其实质竟似两相补充。陈独秀及《青年杂志》并未从一开始就把康有为和孔教作为论辩对手,至袁世凯这一头号敌人逝去、康有为派又强势推动孔教第二次国教化运动之际,《新青年》第二卷才将矛头对准康氏,并咬定孔教与帝制有因缘这一政治语言展开了攻伐。对照康有为的文章言论,可知陈独秀实际上大体接受了康氏救国基础在国民个体道德修养的观点,并有所补充。康、陈冲突,理论之本底端在个人独立主义与儒教"亲亲"伦理的摩擦。随着宪法会议"孔教定国教案"失败,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到第三卷第三号上,对孔教的讨论朝多元化方向敞开。然而康有为参与张勋复辟后,陈独秀排击孔教再趋严厉,并终其一生将康有为及"孔教"之名定在"复辟"的耻辱柱上。  相似文献   

11.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最大发现,是“人”的发现。从陈独秀在《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创刊号上介绍“人权说”.倡导“人格独立”起,到鲁迅借狂人之口反对吃人的礼教.展望“真的人”出现,周作人提倡“人的文学”,无一不是以人的尊严、人的生存自由作为最高价值来进行思想启蒙。其后,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艺术,可以看作是“人的文学”的观念的发展,从提倡个性解放进而关注社会人生.从知识分子转向平民。创造社倡导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世博梦     
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向国人提出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1910年,晚清小说家陆士谔在《新中国》杂志预言万国博览会将在上海浦东开幕。由此,奥运和世博两颗梦想的种子深深植于中华民族和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相似文献   

13.
正1920年1月,陈独秀乔装成一个商人,悄悄离开北京,前往上海。在陈独秀的行李中,有一本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他准备将此书带到上海,并物色一个合适的人,将其翻译成中文。非他莫属不久,陈独秀密友、孙中山秘书戴季陶担任上海《星期评论》的主编,也希望找人翻译  相似文献   

14.
卡尔·扬(karl Jahn)先生是奥地利杰出的东方学家。他长期从事中亚学、蒙古学、突厥学研究,主持《中亚杂志》编辑工作达30年之久。在阿尔泰学研究领域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06年3月26日,卡尔·扬出生在奥地利的布林。青年时期在布拉格大学学习,开  相似文献   

15.
刘日新 《中华魂》2008,(10):29-29
青年毛泽东在1917年署名"二十八画生",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体育之研究》。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第十八集中,对这篇文章的发表和当时毛泽东同窗们的高兴,有记载的镜头。大家知道,《新青年》是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等创办的传播革命思想的进步刊物。当年正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青年毛泽东,忧国忧民,在文章中指出"国力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  相似文献   

16.
<正>弹指一挥间,已去三十载。30年前,我还在古凉州的一个小县城读书。温习功课之余,最大的爱好是去校外的邮政报刊亭。上世纪90年代初的《辽宁青年》《涉世之初》《新一代》等青年杂志,不时刊出乔叶的青春美文,共青团吉林省委主办的《青年月刊》杂志,更是为其开设了两年的专栏“乔叶绿荫下”。乔叶早期的散文清新隽永,富含人生哲理和生活智慧,对生命和人生的意义有着深沉的思辨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友情提示     
《可乐》2009,(3)
亲爱的读者朋友:特别关注杂志社所辖《特别关注》、《可乐》、《爱你》三本杂志,2009年维持原价五元/册不变。《可乐》作为杂志社面向青年读者的一本新刊,在新的一年里,将在维持原价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增加版面,进一步丰富杂志内容;提高装  相似文献   

18.
李方祥 《中华魂》2008,(6):38-43
《炎黄春秋》杂志2008年第1期发表了《胡适与陈独秀关于帝国主义的争论》(以下简称《争论》)一文,该文美化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丑化社会主义的苏联,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光辉历史。特别是在何为帝国主义的问题上,该文颠倒黑白,令人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与托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陈独秀被开除党籍后是否堕落成托派?这个问题在过去的有关文献和文章中,都有肯定的回答。但是,最近一个时期,有人对陈独秀曾是托派,提出了疑义。怎么会提出这个疑异呢? 因为近年来,有的回忆材科说:“一九三七年陈独秀出狱后,曾向当时的《中央日报》主编程沧波申明:‘中国有没有托派,我不知道,但我不是托派。’”还有的同志提到:陈独秀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给陈其昌等人的信中说:“我已不隶属任何党派,不受任何人的命令指使,自作主张,自负责任。”陈独秀一九三八年三月,还在致《新华日报》的信中说:“我经过长期入狱和战争中的交通梗塞,中国是否还有托派组织在在,我不甚知道。”对于陈独秀的这些说法,应当怎样理解?  相似文献   

20.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作为中国现代汉语诗学的元典性文章,人们普遍认为二者是顺向的承续性关系。从胡适和陈独秀追求新文化革命的目的来看,他们是在政治和文艺的层面上运用两套完全不同的话语系统在谈论文学革命;从《改良》和《革命》的文本内部来看,二人对文学形式和内容的偏重决定了《革命》和《改良》的对立而非承传。从陈独秀对社会革命活动的热情以及胡适对自由知识分子学术立场的坚守来看,这是他们当年文学革命观念的现实延伸,也再次证明了《革命》是对《改良》的断裂性转向而非承续性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