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学界早有读书治学三境界之说,其说盖起自清末大学问家王国维。王氏云: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用三首名词的三种意境来描述治学的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指治学者在智慧的汪洋中寻觅和确立自己的追求方向;第二境界指治学者在确立方向后的苦苦追逐和煎熬;第三境界指治学者经过  相似文献   

2.
利用语文工具书读书治学例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讨论如何利用语文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如何利用语文工具书提供的多种信息资料研究有关问题。强调熟练掌握语文工具书以及由工具书提供的基础资料对研究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徐奉先 《云梦学刊》2012,33(6):16-22
顾炎武作为明清之际的重要学者,受到时代风气与晚明出版业繁荣的影响,治学范围相当广泛。而其晚年的北游经历,则对其学术研究产生了促进和限制的双重作用,与同时代的著名学者黄宗羲相比,呈现出独有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的大学生,赶上了改革和开放的年代,被称为“天之骄子”,也可谓时代的“幸运儿”。十年动乱,耽误了一代人,学业上留下了空白,那时,偌大个中国,容不下一张课桌,白卷先生被奉为“英雄”,而有知识的人却被踩在脚下,这种愚昧的不幸,曾在当代大学生的心灵上投下了阴影。经过蹉跎岁月之后,有幸步入大学之门的青年正沐浴着“早春二月”的阳光,搏击着第二次历史飞跃的浪潮奋进,真是“自古雄才  相似文献   

5.
苏轼"和陶诗"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熙珍 《学术研究》2004,(7):133-135
苏轼“和陶诗”在意象展开的方式上与陶诗有所不同 ,但在精神境界和意境层次上与陶诗是相通的 ;苏轼和陶不是“敛才就陶” ,他所追求的不止是诗歌艺术的完满 ,更重要的是精神境界的完成。  相似文献   

6.
一概念、判断、推理是有不同层次的我国过去的一些哲学著作和论文中,有这样一种观点: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是不使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一使用概念、判断和推理,那就进入了理性认识阶段,以是否使用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区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标志。这种看法值得商榷。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从来都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人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内容也是不断深化的。有不同深度的认识就有不同深度、不同层次的概念、判断和推  相似文献   

7.
治学诗是理论的诗,作者实际上是带着意象去构思的,是对治学中深刻关系的把握。诗人以冷静的态度来体察客观事物,善于把带哲理性的认识写入诗中,显得精深,富有理趣,把各种治学之道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治学诗是诗人为自身对治学的反省、体验、品味和感悟寻找到的最为合适的文学载体。  相似文献   

8.
黄山二题     
题目中“莲花”指的是黄山风景区最高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因环绕四周的玉屏、莲蕊、鳌鱼诸峰海拔均在1700米以上,所以峰高不显。而在其东面的天都峰,虽然海拔只有1810米,但四面临空,挺拔巍然,“健骨竦桀,卓立天表”,容易造成视觉差。因而,游人往往以为天都最高。  相似文献   

9.
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最大热点问题,各方面的研究和理论探索十分丰富。素质教育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素质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的两个方面,本文着重从这两方面的对素质教育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玄言诗二题     
本文认为不应把一般地表现清雅隐逸情思的诗都看作玄言诗,只有谈玄畅理成为诗的主题,才称得上玄言诗、玄言诗阶段的起点既不在永嘉年间,也不在郭璞,而是庾阐。玄言诗的形成,与尚玄之风自身的发展、文学自身的发展、士人心态的变化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杂感二题     
一、论文命题秘诀——兼论怎样提高投稿的命中率 (一) 人看衣冠.物看包装。先看题目,后读文章。故投稿之要,首在命题。内容不论新旧,所论不管高低,一概名之“新探”、“新证”、“新论”“新析”、“新考”……,以期在稿子成堆的编辑案头,盎然“新”意夺目。此类命题,命中率一般大大高于命题不“新”者。此谓“新”声夺人法。  相似文献   

12.
韩愈论二题     
韩愈是八九世纪之交中州的一位大散文家、大诗人、思想家和教育家(今河南孟县人)。由于他身上存在着政治和学术的两重性,以致千余年来,对其评价就成为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里只就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议论。 一、关于求仕为官问题 对于韩愈的汲汲求仕盻贵一事,自他以后,不断有着责备。最具有代表性者,较早有清初大思想家大史学家王夫之。他对韩愈的名利思想一再讥评,他说:“韩愈以送穷为悲叹,小人喻利之心,不足以喻义,而恶能立义?”(《读通鉴论》卷16)又说:“韩愈氏自诩以知尧、舜、孔、孟之传者,而戚戚送穷,淫词不忌,则人心士气概可知矣。”(同上卷26)。较近者有生芸生,他有一篇《韩愈和柳宗元》(见1963年2月号《新建设》)其中有一个标题为《韩愈的品德》,在这下面,他罗列了有关韩愈品德作风的十二点,如“厚颜乞怜不择言”、“趋炎附势捧太监”、“身在道外,意在禄中”、“三贬三变,继续上爬”等,集中对韩愈的求仕为官作了不遗余力的抨击。那末,对于韩愈的求仕为官究应如何看呢? 我们也认为,韩确是一个具有浓厚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13.
乐府诗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府诗二题曹道衡(一)试论《长歌行》古辞"仙人骑白鹿"的下半首和建安曹氏父子的《诗经》学说《乐府诗集》卷三十载有《长歌行》二首,其二"仙人骑白鹿"一首,凡二十二句,其中第一至十句写的是游仙,而第十一句"山上亭"至末句共十二句写的却是游子思乡的内容。从...  相似文献   

14.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意识的张扬和升华,一经和读者的情感、心灵交流、碰撞,就会产生巨大的生命能量。艺术欣赏既是作品描绘的艺术世界在读者心灵中的展现,作品的思想情感在读者灵魂中的灌注,又是读者的生命情结、审美经验对艺术生命的体认、升华。要之,艺术欣赏是艺术生命的展开。 一、艺术欣赏是读者审美经验的激活与系统化 艺术欣赏是读者心灵与艺术生命回流与呼应的双向运动。欣赏的发生就是读者的审美情感被作品对象所触发、激活,而引发出一系列奇妙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的过程。艺术欣赏不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感受,要真正达到对美的领悟,都必须首先依赖艺术作品激活欣  相似文献   

15.
选题二题     
汉语小论文写作的选题教学中,同学们提出了"怎样形成课题串?""怎样组构论文组?""已做过的课题还能不能再选做?"对这些有代表性的问题,本文结合本科生汉语论文写作的实例予以简要解答。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先生曾借用宋词名句比喻治学的三种境界,由于他的不同寻常的学术地位及其比喻的原创性,很自然地成为学界美谈。本人从东施效颦得到启发,以为东施虽并不因此变得漂亮,却因此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仍可视为一种成功的尝试。于是就有了这篇仿王国维谈治学的短文。被我用来借题发挥的警句不出自宋词,也不出自唐诗,而出自儒家经典《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尊德性而道问学”本是两种修养身心的方法,比附到知识论领域,不妨视为两种不同的学术路数。“尊德性”偏于领悟,重视直觉的…  相似文献   

17.
<正> 一、满族的夜婚制度 满族曾实行夜婚制。男方欲求娶女方,需得男方父辈与媒妁相随,于黄昏后提灯共 赴女家扣门,求曰:“亲家奶奶开门来,亲家奶奶开门来”,如此三日三次,必得十分 耐心。直至女方家人开门,方可入室,商定娶亲之日。其迎娶之时,一律都在夜间进 行。 这个情况是否真实?典籍中很少有明确而又详尽的记载。《归绥县志·礼俗》云: “满俗下茶谓之过礼,多于娶期前二日行之。是日婿家备衣数袭,耳环一双,猪羊鸡鸭  相似文献   

18.
宋以后的诗歌写作受哲理思想的影响和特定历史文化氛围的制约,在宋诗话中一些形式主义理论的作用下,不可避免地走向重事理逻辑、重技巧、以学识取胜的方向。宋人在一些新诗体或技法的创造和发展上付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宋诗话在侧面也加以了反映,并给予了一定的理论审视。  相似文献   

19.
庄子人学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点。本文不拟对它作全面详尽的剖解和评述,而只想就其中的两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故命之曰:庄子人学二题。 一、道的自由和人的自由 在老子哲学中,我们发现,他的道学(或道论)构成他的人学(或人论)的客观逻辑基础。在庄子哲学中,我们同样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只是不论就道学抑或就人学而言,庄子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读到一篇国外朋友的论文《宋版韩愈文集书目提要序》,序文对宋版帏集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发表了一些很好的见解,但其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商榷。而且这些问题,在国内学术界似乎也或明或暗,并非已完全解决。本文拟就其中的两个问题,小作议论,以就正于方家。关于韩集最早的编者序文作者引术人邵博《邵氏闻见后录》的一条材料为论据,提出了“《韩愈文集》在韩愈生前就已经由他自己编成”的看法,而且认为这个看法是“无可置疑的”。事实是不是这样?我感到值得商讨。序文论据见《邵氏闻见后录》卷卜五,原文如下: 长安安信之于允为予言:旧藏韩退之家集第二十六、二十七卷,茧纸正书,有退之亲改定字。后为张浮休取去。我在翻阅前人笔记时,发现元人陆友《研北杂志》卷上也有类似记载,只是“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