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宋明时期理学之士因各种原因纷纷入桂,并创作了大量诗歌.这些诗以记游抒怀和赠别送离为主.赠别诗忧而不伤,风格健朗;民生题材的诗关注民瘼,体现了诗人仁者情怀;贬谪类诗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反映了诗人在内容上重视"性情之正"的心态.在结构上,这些诗往往遵循写景、抒情、说理的逻辑顺序,体现了"以理为诗"的结构特征.作为有官方哲学背景的宋明入桂理学之士的诗歌,体现了理学文学观和审美追求,这对当时广西诗坛的格局和发展趋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阮籍的<咏怀>组诗是在一种"低孤独"的心态支配下创作的,诗人的孤独与苦闷为组诗奠定了低沉愁苦的情感基调.<咏怀诗>"遥深"、"隐曲"的风格特色既与阮籍所处的特殊政治环境密切相关,更缘于他独特的人生态度与处世哲学.诗中频繁出现的"飞鸟"意象生动地再现了阮籍的内心矛盾与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3.
李白在诗中使用的"兴"及与"兴"相关的词汇如"逸兴"、"游兴"等,有突出的表现特点和深刻的内涵,由此可以了解和认识这位伟大诗人的思想状态、作品风格、性情个性等.李白不仅是浪漫的主观诗人,同时还是一个生活在日常中且为世俗的规则和生活目标所影响的诗人.  相似文献   

4.
元代色目诗人马祖常是元代留存作品最多的少数民族作家之一。关于马祖常的诗歌风格,其实已突破了历来"清丽"、"雅正"与"不受羁勒"的评价,表现为江南诗之刚健雍容、中原诗之细腻大气、北地诗之清丽质雅,最终形成了多元浑融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译诗之道在于表现原诗韵节奏与意象:诗情画意。诗歌翻译批评关注译诗与原诗在形.象.意上的等效度。艾米莉.狄金森诗集第303号作品(一部三幕性灵剧),以日常词语和三个诗节以一个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视角,勾勒了一个独立自由永恒的性灵。诗人以新的语言形式承载新的思想:词组、名词大写及破折号等超常的诗艺展示深刻的思想洞察——性灵的选择。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三个著名译本,译诗之道在于亦步亦趋刻意求似以似致信。诗篇的重新翻译呈现了一个动态过程,译者逐渐贴近作者,进而隐身。好的译本应该穿越隐喻文字而再现诗人创作的性灵境界和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散文诗是中外文化契合的产物,是20世纪中国抒情文学文体中一种特殊的抒情文体,在五四自由诗运动时期受到很多作家和诗人的喜爱,迅速完成了散文诗文体由西方向中国的译介和被中国化的文体由自发向自觉转变的文体成熟进程.20年代初中期是中国散文诗进入自觉状态后的第一个高峰,涌现了一些独具风格的作家作品,还形成了比较粗略的艺术流派,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散文诗的文体特征和文体风格.偏重于散文的西方散文诗在中国被严重诗化,更偏重于诗.  相似文献   

7.
曲江是唐都长安的一处胜景,它的盛衰与唐王朝的兴亡几乎同步,唐代诗人为它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在这些"曲江"诗中,诗人们不约而同地把曲江当作盛唐时期那段辉煌历史的标志,赋予了曲江特殊的情感色彩与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8.
"媚俗"的必要——从林夕身上得来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在很多港台诗人那里已经成了一种有名无实的东西,成了"雅人"的游戏和摆设,很少能体现出诗的质地与精神.在林夕,从写诗歌到写歌词,其作品难免会有"媚俗"的成份,但在偏向"俗"的同时,他也有意无意地走向了生活、生命的体验,因此他的作品比那些名诗人的作品更具有可读性,更像诗.  相似文献   

9.
范成大诗歌作品历来以"新清妩媚、奔逸俊伟"著称。与此类传统观点不同,韩国诗人李圭景在《诗家点灯》中辑录了多篇石湖诗歌作品,认为石湖诗作的艺术风格倾向于"醇淡中有至味",是"宋诗中可模楷者"。以石湖单篇诗歌作品为案例,由诗歌文字的细微差异,比照研究了《诗家点灯》与《石湖集》所辑诗作的异同,并指出石湖诗歌作品的主要创作风格和人生理想是以"疏野"和"沉著"为核心的。石湖"疏野"、"沉著"的艺术风格和人生理想,亦是由其诗歌作品中意象层面归结而出的。  相似文献   

10.
宋琬是清初诗坛上颇富声望的一位诗人,他最具个性的诗作是"入狱诗".本文将宋琬的入狱诗分为系狱实录、亲情诗、感怀诗、赠答诗四类,分别予以了探析.文章并讨论了以"怨怒"为典型风格的这部分诗作在清初诗坛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1.
秦观前期诗 ,以田园、山水、酬唱为主要内容 ,风格不一。秦观在重大政治关头曾写过一些讽刺诗 ,数量虽少 ,但却振聋发聩 ,令人耳目一新 ,使人看到他在静穆之中又有着金刚怒目式的抗争。秦观后期诗 ,以贬谪生活为主题 ,以哀怨加悲愤为基调 ,严重高古 ,自成一家 ,是秦观一生思想和艺术成熟的结晶 ,形成了秦观诗的主旋律和主体流向。因此 ,“女郎诗”不是秦观诗的主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杜甫写雨诗的分析、对比,文章认为由于雨的特点、居住地的气候、中国古典诗歌中写雨诗的传统和自身的心理特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使雨成为杜甫经常描写的对象;写雨诗则表现了杜甫丰富而敏锐的情感,显示了杜甫生命的境界.其特点为在描绘雨时,杜诗体物工妙;在用雨来营造意境时,杜诗造境浑融;在用雨来象征暗示时,杜诗比兴深微;而李商隐的写雨诗作为个案,则深刻地反映了杜甫写雨诗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李贺艳丽诗风的丰富内涵 ,是靠敷施色彩的多样化手段来表现的。他泼洒繁富的色彩形成了艳的诗风 ,又运用多种手段调制清冷的色调造就了其诗的冷艳 ,还通过将色彩性灵化以及叠映不同色彩的方法创造了奇艳的诗风。总之 ,李贺诗以艳夺人的背后 ,是施彩着色的绝妙技巧  相似文献   

14.
沦陷区诗人南星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诗歌具有很强的共性,它们具有浓厚的古典主义情调,和谐宁静.而"庭院"一词,作为他诗歌中的常用意象,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这些诗歌内部空间的自足与封闭.而作为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特例的<沉忧>则象征着对"庭院内的世界"的突围.它和南星其他诗歌一起,反映着诗人的创作心态和时代语境耐人寻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苏轼的诗词是高度个性化的存在,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存在。然而,这种个性化除了来自于诗人的自我之外,同时也来自于诗人一生中各时段所在地方的特性,我们称之为“地方性”。苏轼诗词中的“地方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与诗人的自我、诗中的自然、诗中的人文和诗人的思想以及诗中的地名等有着重要的关系。苏轼诗词中的“地方性”,来自于他所到过的许多地方、诗人自己对自然的敏感以及他深厚的地理意识,同时也来自于他对于诗歌艺术时空的建构。苏轼诗词里的“地方性”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对于当代汉语诗歌创作也具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6.
邓肃是宋南渡时期著名谏官和爱国诗人,诗词文兼擅。其诗歌创作师承多家,而受李白、杜甫沾溉最多。南渡前邓肃以学李白诗为主,诗歌豪纵俊爽、磊落旷放;南渡以后,则以学杜甫诗为主,诗歌沉郁顿挫,雄浑劲健。他学习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实录"的诗史精神和以史笔入诗的艺术表现手法,把个人身世之叹与抒写家国之痛密切结合,诗歌充满忧患意识与感人力量,比前期追踪李白的作品更显厚实、凝重。在杜诗接受史上,邓肃的创作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7.
江西诗派标举祖述杜甫,张戒便尊杜以抑黄。尊杜则美其为代圣人立言。抑黄数端为喜用俗语但费安排,不如杜甫自胸中流出而自然;学杜甫只专注于其诗格律,未求得其精髓;用事押韵登峰造极,失诗言志之本;专以补缀奇字,败坏了诗风;韵度矜持、冶容太甚,是邪思之尤者。论诗尚情、意、味、韵、气,提出自然成诗之说;反对以书本材料为诗,反对预设法式。对张戒以上观点,本论一一作了辩证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8.
刘商诗歌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既不同于大历十才子,也有别于元和诗人。其诗体裁较丰,形式多样。体物逼真,形象鲜明,诗中有画。抒情真挚而深微,语言大多自然疏淡、平易浅近,也有绮丽华美之句。诗歌风格多样,既有清新明丽、冲淡自然之作,也有空灵蕴藉、绮丽华美之作,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他在大历、贞元诗坛上自成一家,在唐代诗歌史上虽不为大家,但不失为名家。  相似文献   

19.
姚燮词在继承、发扬郭麐词论的基础上,畅写思婉而情真的个人心曲。以道光十三年(1833)为界,姚燮词风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情感基调由先前的闲愁渐趋悲苦,表现技法由纡回往复到直抒胸臆的转变,其后期词不再如前期词那般思致细密、语言精工。之所以有这些差异,是由于姚燮生活磨难的加深、人生阅历的丰富,以及由此造成的填词态度的变化:二十余岁费心经营,三十岁后则不愿在营造幽微词境和酝酿悲苦情绪的过程中摧心不已,而这都与一介寒士的复杂心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朱熹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朱熹咏梅诗思想意蕴极为丰富,比之于前代,他在借鉴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他以梅花自喻坚贞高洁的品性、自陈孤标傲世的情怀、借梅花表达乡友之思、愁苦愤懑之绪、隐逸之志是其对前人咏梅诗意蕴的继承,而将其"理一分殊"、动静相继、理学四季观的理学观念及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巧妙而诗意地融入咏梅诗中。不仅富有理趣,也给人生活哲理的启示,则是朱熹对咏梅诗意蕴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