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他所建立的美学体系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美学思想虽以诗歌审美意象为中心,但诗画一律,其蕴含了古典诗歌艺术与传统绘画艺术所共同追求的审美旨趣。论析王夫之诗论思想中关于"天人合一"、"神理论"与"象外说"等艺术观点与古代画学之道的内在联系,从而深化其诗学理论的意蕴,也对研究中国传统绘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为构建现代美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试论苏轼的美学思想与道学的联系张维苏轼作为一代文豪,他在诗歌、散文、书法、绘画艺术等方面的卓越贡献是世人所公认的,人们在阅读苏轼作品时,不但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同时又能得到一种道的启示,可以说美与道共存于苏轼的艺术作品中。苏轨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而且是...  相似文献   

3.
论苏轼以道为主的美学理想杨存昌北宋时期的苏轼,不仅在诗词、文赋、书画诸艺术领域都卓有建树,而且在文艺和美学理论上也独树一帜。考察苏轼在艺术创造和审美理想上的追求则可看出,其美学艺术理论明显倾向于道家,与先秦庄子和魏晋玄学有明显的承继关系。儒家重名教,...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诗、词、散文俱佳,又擅长书画。他的诗歌理论,除了吸取前人的理论成果外,主要是结合自己丰富的创作经验而形成的。苏轼主张诗歌要有为而作,以“济世”、“救时”为目的。与此相联,他还主张“不能自已而作”。在艺术表现上强调随物赋形,文理自然。在艺术风格上,提倡“自成一家”,但又力主风格多样化。苏轼的诗歌理论.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黑格尔的诗论是其《美学》中的精华部分,那么,他的诗歌音律理论,便是精华的精华了。中西美学家无不把诗歌当作自己研究的一个重要艺术门类,黑格尔尤其如此,他对诗歌的深刻的见解、独特的分析、精到的阐述,在中西美学史上都是罕见的。即使在今天,他的诗歌音律理论仍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6.
《东岳论丛》2018,(1):185-190
岭海时期,苏轼创作大量养生诗歌,时人对之研究较少。究其创作成因,可归为宋儒重医的时代因素、岭海特殊的地缘因素、"龆龀好道"及晚年衰残的现实因素共同使然。就苏轼岭海养生诗所表达内容递擅考索,可将之归为三个表达向度:一则借风物抒旷达之怀;二则以炼丹消出处生死之悲;三则躬耕和陶达天地境界。岭海时期,苏轼不仅在实践上实现了人生的自我救赎,且在养生诗的艺术创作上进入了精深华妙的新境界,养生诗歌具有"寓意于物"的美学旨向;大量使用长题、题序进行诗歌艺术功能的开拓;冲淡隐逸的道家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8,(11):108-113
由于宋代科举考试对诗赋的贬抑及诗人自身欲寻求诗歌艺术的突破等原因,一部分宋代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随性而抒发,表现之一就是诗歌的题目相当冗长。但由于传播的便利性原则的规律使然,这些长题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诗歌在当时和后世的接受有不利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宋诗的印象。苏轼就是这些喜用长题的宋代诗人中的典型代表,尽管诗歌长题是苏轼"以文为诗"的一种艺术拓殖,但长题还是对这部分诗歌传播接受的不利影响甚大;尽管如此,从在宋代及之后的元明清的苏轼诗歌接受过程来看,苏轼诗歌也在不同的声音中成就着自己独特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8.
“味”是中国古典诗歌批评中的重要范畴之一。以味论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古代诗论家和现当代理论家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阐释,但对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特点和演变轨迹尚缺乏深入的探讨。本文试图从中西美学对于味在审美理论中的巨大差异入手,以钟嵘、司空图和苏轼的“诗味论”为重点,探讨诗味论的发展演变过程,并力图揭示“诗味论”与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及与审美理想演变的关系。以味论诗,积淀着汉民族经验性思维的性格特征。与西方人长于理性分析、思辨人奥不同,中国古代极…  相似文献   

9.
《石林诗话》是宋诗话中一部重要诗话。该诗话提倡自然清新的诗歌风格,但并不排斥炼字;它主张“意与境会”、圆融无碍的“自然”美学趋尚,继承并发展了王昌龄、苏轼的美学思想,对江西诗派末流片面讲究“法度”、炼字与刻板模拟的倾向进行了否定;它重视含蓄的诗歌意境,对“以文为诗”的宋诗倾向进行了清算;它以禅喻诗,对人们深入、形象地领悟诗歌意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白诗歌作为盛唐气象的代表,苏轼诗歌作为宋代文化精神的写照,二者不仅从诗人气质、诗歌精神方面体现出承传性,而且作为唐宋诗歌的两种美学品质,豪华和困顿也有一定的时代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