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交通部离退休干部局党委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过程中,敢于创新、采用灵活的方式,受到老同志的欢迎。在思想准备上突出一个“真”字。局党委和各党支部按照领导小组提出的要求,学习“三个代表”要真正拥护、真正贯彻、真见实效,共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近两千年来众说纷纭、迄无定论的“秃”、“充”、“失”、“佴”四个从人的字进行考释,指出“秃”是籀文“(毛几)”的变体;充非省声字,本义为“充壮”:失的本义是“用鞭子打”;佴的本义为“强牵引”。  相似文献   

3.
沓、踏是上下关系,遝、搭是前后关系,都具有交合的意思。其交合义一般指物,即动物的交配、禽鸟的交尾,由此延及到人,指人类的婚合,这在文献故训、神话传话、方言俗话中都能得到印证,可为人类文化学、神话学、方言学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4.
王学仲的山水画作品将写生引入对传统山水画的改良中,把大自然的复杂性、丰富性、天然性融入自己的画面,以此来继承"师造化"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以写生为手段与自然景物沟通并以笔墨的形式传达山水画的气韵与意趣,从"目识手记"的写实写生逐渐转变为"目识心记"写意写生,并从中发掘新的图式和笔墨技法。王学仲将写生引入对传统山水画的改良中,把大自然的复杂性、丰富性、天然性融入自己的画面,以此来继承"师造化"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以写生为手段与自然景物沟通并以笔墨的形式传达山水画的气韵与意趣,从"目识手记"的写实写生逐渐转变为"目识心记"写意写生,并从中发掘新的图式和笔墨技法。同时在艺术思想上,王学仲提出"艺必己出"为传统文人画转向现代文人画的基础,"扬我国风,励我民魂。求我时尚,写我怀抱"为其所追求的现代文人画终极艺术理想,他在现代文人山水画领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与创新,最终形成了"重、拙、奇、旷"的艺术风格,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重、拙、奇、旷"是王学仲在脱离传统并逐步形成个人风格后美术界对其艺术特征的总结,并且这也是王学仲由技法方面反映其个人所追求的写意山水的一种表现。那么,"重、拙、奇、旷"四种特征的指向是什么?笔者认为是墨色之"重"、笔法之"拙"、构图之"奇"以及气势之"旷"。  相似文献   

5.
孔子认为,人生处世有四种境界:"学""道""立""权","权"是最高境界。行"权"并非易事,有赖于人的年龄、学识和修养,关键在力行,志学、适道、立礼是其前提和基础。行"权"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无所必从,无所必违,"无可无不可"、"无适无莫"是行"权"的外在形式,"仁"为原则,"义"为准绳,内守仁,外行义,内外兼修,据时而权,做事合宜恰当,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相似文献   

6.
关于"杏"文化内涵丰富。"杏园""杏林""杏坛"虽然都与"杏"字有关,但其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关系。杏园早在唐中宗神龙年间,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园游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提名塔壁留念。时人称进士为"杏园客"。唐宣宗时,刘沧在《及第后宴曲江》中提到:"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杏园"在唐代指的便是新科进士游宴之地,"杏园游宴"是唐代文人的雅趣活动之一。后来,"杏园"便被赋予了庆贺金榜题名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正> “章“字无论从字形结构或者从它最早的词义来说,都是一个还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历代的学者,绝大多数都沿用了许慎的说法,“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他们没有想到,所谓“从音十”只是小篆写法的“想当然”的分析;没有想到、是“章”借为“乐章”字后,字形经过修改才变成“从音从十”的。金文所有“章”字完全排除了“从音十”的可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他们也没有觉察到,“从音从十”这种说法同“帝”字下的说解“辛,示、辰、龙、童、音、章皆从古文上”(实际上,这七个字都不是从古文“上”)互相矛盾,因为从“上”与从“音”是排他的。  相似文献   

8.
<正> 我国戏曲里的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究其由来,解释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说法: 一、兽名说。这一说以明代的周祈为代表。他在《名义考》卷五里说:“今角戏有生、旦、净、丑之名,尝求其义而不  相似文献   

9.
正过生活其实就是一个"心态",其中还要学会放得下,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我们一般都会用这些话去劝解别人,但当自己面对名、利、地位、得失、输赢,甚至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时,却就放不下了、想不开了、为什么呢?其原因很简单,你、我、他都是性情中人。真的要想得开、放得下,不仅是需要一个良好的"心态",还需要自身性格的磨练。一个人的"心态",是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为人处世的一种技巧,是人生的一  相似文献   

10.
姬建民 《中华魂》2013,(21):33-33
有位老同志说:“共产党的干部尤其领导干部,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守住‘底线’、不越‘红线’、树牢‘天线’……。”一经细想,确有告诫意味。  相似文献   

11.
《山西老年》2012,(3):47-47
汉字,谁都知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据说,老祖宗造“牛”和“半”这两个字时,遵循的也是上述规律:牛有两支角,两支角的“半”字自然要读成“牛”;而半是一半,只有半边,“牛”字就为半。  相似文献   

12.
相传,太原是古唐国封地,山西简称晋,三晋是山西、太原的美称。那么,唐、晋、三晋与太原的历史,又有何关联呢?一、关于唐唐在汉字中本义大言,引申为广大的意思。《论衡·正说》注为"唐之为言荡荡也",  相似文献   

13.
广东工业大学坐落在美丽的南国花城广州,是一所具有50多年历史的以工为主、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借助于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在广东经济蓬勃发展的带动下,学校的办学水平、科研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了快速提升。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7 000余人;设有19个学院和4个公共课教学部(中心),75个本科专业。具有广东省重点建设的3个攀峰学科  相似文献   

14.
广东工业大学坐落在美丽的南国花城广州,是一所具有50多年历史的以工为主、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借助于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在广东经济蓬勃发展的带动下,学校的办学水平、科研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了快速提升。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7 000余人;设有19个学院和4个公共课教学部(中心),75个本科专业。具有广东省重点建设的3个攀峰学科  相似文献   

15.
"现代"与"后现代"这两个概念及其关系在西方学者的论述中颇为纠缠。其实,"现代",从社会历史进程上说,是指以启蒙运动为先导,以理性为观念核心,以科学技术及哲学思想的发展为基础,以人及人类的主体性的树立为标志,以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目的的一个历史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浪漫主义文艺运动,是现代进程的正面的表现;以反对浪漫主义文艺兴起的现代主义文艺,则是现代进程的负面的表现。"后现代"有三个层面。第一,从社会历史进程上说,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全球化在以空前的规模展开,计算机的发展愈益使社会信息化了,从而人的生活方式、研究与教学的方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黑格尔的、启蒙运动的大叙事被颠覆,主体中心理性失落了,纵向等级的社会相当程度地容纳了更多的并列与横向的关系。自信自足的、理性的资产阶级独立个体不再存在,在庞大的官僚体系下明白自己微不足道的个人,却又处于网络的交流、联结之中。偶然与无序,成为日常的经验,被重视的是信息的联结与组合,而不是思想与文艺的创造。第二,从文化变迁上说,"文化产业"构成了后现代的文化世界:文化平面化、低俗化、快餐化、碎片化。"主体的灭亡"成为一个相当盛行的观念,它有三项含义:一是去中心,二是主体性的失落,三是理性之被颠覆。第三,从文艺上说,后现代文艺将现代主义文艺中反理性的,表现个人的卑琐、孤独、反叛与狂放的倾向,更进一步加以了发挥,并增加了反深度、反精英文化、反审美、反形式等一些新内容,因此,后现代文艺对于现代文艺来说,是集继承与反叛于一身的。  相似文献   

16.
日语中"にんげん"、"ひと"、"もの"三个名词都可以表示"人、人类"这个语义。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有时可以替换,有时不能替换,或替换后含义不同、语感不同。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用法总结、异同的分析比较,归纳了在相同的语义下各自不同的内在含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中的点睛之笔是把握文章主旨的钥匙。点睛之笔在表达上灵活多样 ,可长可短、可叙可议……最好的方法是“隐”“秀”式。“隐也者 ,文外之重旨者也 ;秀也者 ,篇中之独拔者也。”(《文心雕龙》)“隐”“秀”式点睛之笔是作者情思与文辞精巧结合而成 ,关键是“自然”二字  相似文献   

18.
穆子 《中华魂》2011,(8):31-31
人总是要思考的,思维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的思维更是生动多姿的。别说是十几亿人的大国,七千多万党员的大党,就是一家三口、一家三代,还经常有不同观点、不同看法的争论。不同观点、不同思维的碰撞.常常碰出思想的火花.  相似文献   

19.
“意象”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其进入学术话语体系的过程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作为中国美学学科化的副产品,“美学范畴”与“意象”实现了历史融合,这种融合既具有学理上的合理性,也不乏中西碰撞的偶然性。中国美学的“艺术美学”特征,使意象陷入了人为设定的“美学”与“艺术学”藩篱,这种划分的必要性有待商榷,“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体系”是意象研究的合理策略。意象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其中蕴含着艺术思维中超时空、超门类艺术的共性质素,因此开展意象创构与生理学、神经科学的交叉研究,是进行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现代转化,甚至确定未来美学研究走向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语义场理论考察与"看"有关的常用词演变研究,"看"在先秦文献出现较少,而"视""见""观"等使用较多,且在现代的发展中义项不断增加。"看"虽然出现较晚,但是构词能力不断增强。"见""视""观""看"等常用词的相同义项之间的互相侵占、影响,共同构成新的合成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