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针对中外文学研究史上受众关注中主体间性的缺失,结合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语境对文学研究主体间性的要求,本文从大众文学问题、研究文本问题、传媒平台问题和跨文化研究问题等四个方面,依据主体间性的理论,论述了文学研究的受众指向。文章认为,文学研究是研究主体、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主体性互动的结果,是广泛交流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基于全球化 /地方化的双重和双向过程 ,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中有关地方文化、经济和政治定位的多重现实 ,有必要在地方现象的民间逸话和常见描述文本之外 ,倡导较适宜捕捉动态现实的规范研究、理想型研究。前者指在实然性探讨“它如何”的同时 ,做出“按规律按逻辑 ,它应该会如何”应然性的建构 ;后者则是讨论中国当代地方社会的典型特征。其思想资源可追溯到现象学的生活世界概念 ,阐释学派的地方性知识概念 ,以及在国家与社会关系讨论中浮现的规范性地方概念等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大众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西大众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的根本不同决定了我们有必要根据中国国情 ,对中国特色大众文化进行探讨。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不同于西方的特殊性在于 :“大众”与西方话语中的“大众”不同 ,大众文化的存在、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 ,文化建设的内容不同 ,当代大众文化本质上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致。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建设的途径是 :大力发展科学教育事业 ,加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大众文化”的兴起和繁荣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处理当代“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紧张关系,是摆在当代文化研究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大众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的与逻辑的必然性,以期有利于说明当代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使“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融合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文化与诗学的互构——“文化诗学”与“文化研究”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诗学”与“文化研究”是两种殊名异义、学理维度有别的文艺文化思潮。“文化研究”是对日常生活文化、大众文化,包括各种流行文化、消费文化的研究,它可以是日常生活的美学研究,也可以是泛文化研究;而“文化诗学”是基于“诗学”审美品格的学科前提基础上而言的,是一种文学文本与文化之间互涵互构的研究,并且其文化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具有诗意审美维度的文化。“文化诗学”包含两个研究向度:一是文学的文化研究,即应该研究文本中的文化,重视文学文本与文化之间的互涵互构关系,激活传统;二是文化的文学性研究,即应该研究文化中的文本,研究当下日常生活中各种鲜活的具有文学性的艺术形态,关注现实。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主要通过视觉表意实践参与到社会生活的转型进程之中,并推动了一种带有显著时代局限性的视觉主体的形成.公民身份既与这一主体形象构成互为表里的逻辑关系,又是深入探讨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核心议题之一.基于此,对大众文化的视觉主体建构问题进行反思,需要重点回应公民意识的视觉启蒙、公共世界的视觉重建、文化公民身份的视觉形塑等一系列极具现实针对性的本土问题.无论对于当代中国人的主体身份建构,还是社会转型的未来走向,这些问题都具有积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理论重视共在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注重共在主体之间的互惠共赢。如以主体间性为视角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付诸实践就能够更好地发挥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大众化实效。在主体间性理论的观照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具体表征为思想路径、目标路径、内容路径、群众路径、实践路径等,这五种路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8.
“儿童本位”论是贯穿于中国儿童文学百年历史的最重要的儿童文学观,它产生于五四时期,经过当代的理论诠释和创作实践,已经成为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中最有影响力的儿童文学思想。近年,儿童文学学术界有学者提出了以“主体间性”来超越“儿童本位”论这一理论主张。本文认为,试图以“主体间性”超越“儿童本位”论的理论主张,没有真正理解“儿童本位”的本义,没有认识到在儿童文学这个世界里,儿童与成人之间,有着其他任何人际关系都不具有的特殊关系。在现阶段,“儿童本位”论依然是远比“主体间性”更具有历史和现实实践之有效性的一个方案。作为历史真理,“儿童本位”论在实践中,依然拥有马克思所说的“现实性和力量”。  相似文献   

9.
媒介的效果不仅仅是媒介与受众、媒介与效果之间关系问题,也是媒介的效果与效果之间关系的问题.从媒介—效果间性向效果—效果间性(inter-effectuality)的转换视角,要求加强对媒介传播中“效果断裂”的重视和系统研究.传播的效果断裂具有表层效果模式、潜在效果模式等典型的运作表现形态,与媒介的潜功能、受众主体非一致性具有重要的机制关联,具有构筑维持文化稳定的“文化安全阀”、缓冲文化传播的强效果、生成和维系“隐性意见”等社会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主体间性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互式对话,它以主体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多元性为基础,强调多元主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主体间性的视角分析,中国纪录片由以作者为中心的单向传播模式,转向以受众为中心的交互式传播模式,引发了传播视角的革命性转换。纪录片是编辑的一种艺术,编辑主体在创构纪录片时应减少虚拟表意手法,在“六元”文化场中充分发挥枢纽作用,最大程度地呈现纪录片的真实魅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中真人秀独领风骚,掀起收视新高.为什么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是因为真人秀元素中的有机成分正在最大限度地被利用起来进行一个个本土化的再创造.娱乐节目要满足人的天性,展现人的风貌,激励人的精神,让娱乐节目奏响生命的乐章,建立起自然和谐,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西方大众文化理论中的受众现有一个嬗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四个阶段:马修·阿诺德以及利维斯主义者的文化精美主义受众观,法兰克福批判理论的单向度受众现,以斯图亚特·霍尔为代表的多元性受众观,约翰·费斯克以及德塞图等的抵抗性受众观.受众从庸众到游击战士的发展表明受众在大众文化研究中的地位明显提高,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显露出大众文化的性质、功能的改变,对于受众观的嬗变过程的分析有助于理解这点.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的中国文论处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欧美近现代文化因素构成的“文化场”内。中国文化在20世纪中的“低势态”与西方文化的“高势态”的悬殊差异,形成了特别的自卑心理和焦虑心理,这种心理分别在“五四”时期和新时期的40年左右的时间中得到充分的表现,20世纪中国批评的历史几乎就是西方各种批评流派在中国轮番上演的历史。这也是造成中国文论“失语”的历史和现实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14.
《庄子》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典籍,其海外传播现状对我国文化典籍的对外推广具有重要参考意义。通过译入语受众线上问卷调查发掘《庄子》英译本海外传播现状。结果显示,《庄子》英译本对外传播存在主体职责不清、传播内容缺乏本土适应性、传播渠道相对较少和传播定位不够精准等问题。鉴于此传播现状,可以通过明确传播主体职责、优化传播主体格局 ,优化传播内容、提升本土适应性,运用现代化媒介、拓宽传播渠道,采取针对性策略、顺应读者心理等传播策略提升我国文化典籍对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经过新世纪十余年的激烈争论,中国的文艺学界开始逐渐冷静下来,一些更为重要的问题开始突显。文艺学应该处理好如下三种关系:文艺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文艺学与新的文化现实的关系;文艺学与中西文论资源及文学基本问题的关系。文艺学的"名不符实"实际上为其自身提供了拓展跨学科研究的空间,回归"文艺"本位,增强"历史"意识应该是文艺学学科的选择;新的文化现实需要新的文学分析方法和理论工具对之进行更有效的解释,这正是文艺学学科的主要任务;立足于中西文论资源的学术史及对文学基本问题的激活,有助于确立我们在面对"新的文化现实"时的学术立场和提问方式。  相似文献   

16.
在地方高等院校英语教育教学中推动“现实性”创新,有两层意义:一是高校英语教材选编内容应涵盖汉语母语文化;二是地方高校英语教学应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建立联系。作者就如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激活汉语母语文化意识,如何使地方院校英语教学有效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与文化输出,进行了思考,给出了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蒙古族题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些具有史诗品格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它们或以真人来叙事,如《青年乌兰夫》,或以真事来述人,如《草原春来早》、《我的鄂尔多斯》,充分展现蒙古族人民团结统一、独立自强的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它们是中国红色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蒙古族题材电视剧充分发挥电视剧的涵化作用,强化民族文化符号的使用,力求满足受众的心理来传播红色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8.
2005年韩剧《大长今》在中国热播,电视剧业内人士、媒体、学者纷纷从各自的身份和立场出发,对"韩流"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以及"长今"这一女性形象进行性别化的阐释,浮现出民族主义和社会性别两种话语。通过问卷和访谈,对大学生观众进行的调查显示,观剧是基于文化身份的选择性观看。中国青年学生热捧"韩剧"的背后是对中国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对当代中国学习西方现代性的不满;男女观众在"长今"形象的阐释上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看到的是现代缺失的"完美的传统女性",而女性看到的是具有坚韧品格和追求事业的"现代女性"。  相似文献   

19.
传统哲学以追求绝对的终极知识和最高本体作为自己的根本目标。哲学家希望从无限的世界中为有限的世界寻找到一种根据,似乎只有寻找到这一根据才能为人的生存找到一个确定性的根基。哲学家因此也被赋予了众学之王的角色,哲学变成了一种知识之学,哲学学习及哲学素养的提高被视为哲学知识不断积累和增长的过程。这种错误的理解方式和做法,使哲学研究丧失了批判和否定的向度。只有恢复哲学“爱智之学”的本性,将哲学由一种知识之学转变为实践智慧之学,才能有助于解决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家自身角色的定位等诸多问题,进而有助于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走出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20.
钟敬文先生提出的"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的学术命题,对于中国民俗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有些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依然保留得相当完整。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是由多元文化组成的,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相互融通,构成多民族的中国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