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树理和他的战友马烽、西戎、胡正、孙谦、束为等在长期创作实践中形成的“山药蛋派”无论是从作家的成就、作品的价值、读者的众多、影响的巨大而言,都是不容忽视的。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象“山药蛋派”这样,有自己的领袖人物,有明确的创作主张,有风格相近的一大批作品,具有一个文学流派的较完备的特征,几经浮沉,却又  相似文献   

2.
文艺界把以赵树理为代表的长期生活在山西并以山西农村为创作题材的一些作家们看作一个文学流派,是五十年代的后期。他们或被称作“山西派”,或因山西省文联出版的《火花》为他们发表作品的主要刊物,而又被叫做“火花派”,郑重的提法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文学流派”,谐谑的说法则为“山药蛋派”。追根溯源,这个流派滥觞于一九四三年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的发表,是毛泽东同志一九四二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文艺路线在山西抗日根据地贯彻、执行的产儿。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以来,山药蛋派的研究整体而言,不是学术界的热点话题,但仍有一些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出现。在流派研究方面,苏春生、席杨、傅书华、张恒等或对流派作全方位的评述,或提出卓有见地的观点。作家研究方面除赵树理外则更为贫乏,但段崇轩的马烽研究值得注意。着眼于将来,山药蛋派研究仍然有颇多言说空间。  相似文献   

4.
一道消逝的风景线-“山药蛋派”文学的回眸与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山药蛋派"文学形成于特定的历史岁月,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赵树理作为一位真正的文学大家,与"山药蛋派"作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到了新时期,"山药蛋派"固有的政治功利色彩与浅白直露的审美趋向,使之很难获得高层次的艺术突破;而所谓新一代的"山药蛋派"作家,实际上却是凭借着对这一流派的扬弃与否定而闪烁于中国文坛的.在日新月异的社会进步面前,"山药蛋派"再不能陶醉于已经消逝的辉煌,否则就可能作茧自缚,失去自我蜕变的可贵机遇.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在文学界解放后有无流派,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其实,以赵树理为首,西戎、马烽、李束为、胡正、孙谦“五战友”为中坚的“山药旦”派,我认为早在文革之前就业已形成。多年来,山西作家群在我国文艺界以它独特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是一个既有理论指导又在创作上获得较大成就的创作流派。认真探索其成长过程及创作风格,对这一流派今后的壮大以及我国其它流派的发展,将不无好处。  相似文献   

6.
马烽是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的重要成员,是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和电影文学作家。马烽是在党的文艺路线指引下成长起来的。虽然,1945年和西戎合作的《吕梁英雄传》是他的成名作,但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可贵的是跨入了历史的新时期,他虽已年逾花甲,还在小说和电影文学创作上获得了双丰收。他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赵树理方向”有其特定的历史内涵,应实事求是把它放在具体的社会环境、文学发展环境中去审视。文章从赵树理与“五四”新文学、与时代的关系;赵树理在文艺民族化、大众化上的贡献;赵树理如何正确处理文艺与政治、作家与群众关系三方面,论述了赵树理创作对解放区文学发展所具有的普遍的、积极的意义,肯定了“赵树理方向”在繁荣解放区文艺,促进《讲话》精神贯彻、实施上的特殊贡献。文章还联系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实际,阐明了今天发扬赵树理创作精神之必要。  相似文献   

8.
这本集子是值得读的。不为别的,就因为作者是“山药蛋派”第二代作家中的一员健将,也是该派第一、二代作家中仍然坚持不懈写作的一位。从八十年代后期起,“山药蛋派”就不怎么受到重视,“山药蛋派”这个名称也几乎不再听说。“山药蛋派”行情看跌,乃是社会转型期必然会有的一种文学现象。同样必然会有的另外一种文学现象,是这个流派不会完全消失。它是  相似文献   

9.
关于文学流派和文学风格的评价,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问题,它需要我们摆正一定流派的文学见解与它的艺术风格共同性之间的关系,摆正作品的构成因素与艺术形象体系在风格构成中的关系,否则,对于一定的文学流派和作家风格,不容易作出切合实际的评价。当前在文学流派的评价方面,存在着重视流派的文学见解轻视流派风格的倾向,在作家风格的评价方面,存在着重视作品的构成要素如题材、语言、地方色彩等方面的一般特点,而忽视对于作家、作品形象体系的研究的倾向,尤其忽视对于内在深层形象的深入细致的体会和把握,因此得出的评价常常脱离文学流派的实际,脱离作家、作品的实际。关于“山药蛋派”的讨论,就存在着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0.
赵树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优秀作家。他以农民作为文学创作的对象,对这一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主体予以深情的关注,开创了乡土气息浓郁的“山药蛋派”;他求真求实求是,使摹写与创造有机结合,就革命文艺怎样达到真善美的统一作出可贵的探索;他先做人而后作文,以公正无私、仗义执言的人格魅力,被农民朋友深深怀念。  相似文献   

11.
张平的叙事风范 ,在“晋军后”时代的山西作家群里 ,最具“主旋律”特色 ,这一点 ,秉承了“山药蛋派”老一辈作家紧扣时代脉搏 ,为百姓立言的创作品格 ;同时 ,他的叙事 ,在同代山西作家群里 ,又最富激情个性 ,这一点 ,与老一辈和同辈山西作家风格迥异。两点的结合 ,构成张平叙事风范突出的美学特征———追求阳刚美、崇高美。这种美学特征的追求 ,植根于黄土文明的腹地文化 ,在后现代文化的不断浸染中 ,凸显着“抵制场”的风采。  相似文献   

12.
张磊 《东方论坛》2003,(3):15-20
山药蛋派作为一个动态形成的文学流派是多种文化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政治文化 (毛泽东的新文化 )是先导、知识分子文化 (精英文化 /启蒙文化 )是中介、群众文化 (农民文化 )是改造对象 ,在解放区这一特定的历史场域和文化实体中获得了完整意义上的逻辑内涵和历史关联 ,使山药蛋派在多维文化考察中获得了深层的文化审美和创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主题意蕴和形象系列二个视角切入,论述了赵树理“农民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赵树理小说不仅写出了处在历史转折期的解放区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也在太经意中揭示出消除他们为上的封建传统观念,特利是小农意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这在同时代农民作家中是罕见的。赵树理创造的“农民家族”有肯定型形象、否定型形象和介于这两者之间的转化型形象,这些形象之间存在互补和依存关系,转化型形象蕴含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曾以质朴、明快、富于地方色彩的创作风格感染了无数读者的“山药蛋”派重要作家马烽老先生如今已是75岁高龄的老人。当我拾阶登上二楼时,马老先生已在书房门外,很客气地迎我进屋。就那么一迎,不由我心中一热。  相似文献   

15.
赵树理是“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他在艺术上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评书的优秀传统,吸收了“五四”以来新文学作品在形式方面的优点,融汇贯通,使新的思想内容与民族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这种新颖独创的具有民族化、大众化的风格,不仅为广大人民所喜爱,而且在国际文坛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固然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从作家的语言运用来看其风格,这是不可缺少的手段.赵树理语言的特色就是成功地运用了活在群众口头上的语言,通俗易懂,新鲜活泼.正如茅盾同志所说的:“赵树理的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赵树理的小说“畅销”于华夏乡土间,可谓盛况空前。赵树理的文学风格与创作模式也一度成为文坛的方向,形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山药蛋派”,并引起国外研究界的关注。当代文苑时时呼唤的“大众文学”,在赵树理那里曾经有过最为成功的诠释。然而,这个曾经标记了一个时代的人物,如今却随着那个时代的渐行渐远及其特定读者群的变化消失,被人们冷落在了记忆的角落里。就在赵树理小说及其研究寂寞跋涉的时候,朱庆华先生的《赵树理小说新论》作为浙江省教育厅立项课题,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并获得丽水学院出版资金的资助,这无疑…  相似文献   

17.
赵树理把自己的小说“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已为我们所熟知。这个概念从理论上说,究竟科学、全面与否?的确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然而,做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的文学艺术,总也不能不触及与反映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所以,这种提法,也不自赵树理始,西欧有句格言说,文学即是论述“人类无穷尽的疑难问题”的,别林斯基说的也很干脆:“假如艺术作品不是问题或问题的解答,它就会是僵死而毫无  相似文献   

18.
刚刚看到新华社发的“赵树理故居修葺一新,对外开放”的消息,我就接到了参观赵树理故居的邀请。 1999年12月19日上午,我们一行四人在中国赵树理研究会副秘书长、研究赵树理专家、老作家申双鱼先生的陪同下参观了人民艺术家赵树理故居。  相似文献   

19.
赵树理以"农民作家"著称,他开创了通俗化、大众化的创作风尚,创立了新的小说形式——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其独特性毋庸置疑。赵树理在文学史上的独特性具体表现为:一是"文摊文学家"的矢志不渝与孤寂落寞;二是作家中的农民,农民中的作家;三是文学家中的民间艺人;四是文学家中的社会学家、政治家。特别是他作为"文学家中的民间艺人,文学家中的社会学家、政治家"方面,目前研究鲜有详述,值得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20.
赵树理是解放区作家 ,但是他不是通常说的通俗作家 ,他的书也不是民间文学。他的作品中具备了五四精神 ,是五四精神结出的硕果。仅从最具五四时代特点的“现代人性改造问题”论题入手 ,分析了五四以来各时代问题小说各自不同的表现重点 ,认为赵树理也是致力于人性健全建设的 ,他表现的是农民的人性变化史 ;表现的是个性主义精神在农民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赵树理写农民意识觉醒比较着重于通过外因激起人物内心的变化 ,从而塑造一大批有血有肉的农村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