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现代哲学批判话语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援引和吸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构成其独特的理论建构之路.因此,以具有代表性的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为例,通过揭示哈贝马斯与弗洛伊德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展示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对精神分析学的整合路径(从"反思"到"交往"),来洞察和把握现代哲学理路的这一演变特征及发展走向就显得极为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略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无意识”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20世纪最具革命性的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其基础理论包括无意识与心理结构学说、泛性欲说、梦的学说三个方面。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核心是“无意识”理论,这一理论对20世纪的作家、批评家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与精神分析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沫若与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上交相辉映的两面大旗,然而,他们在思想特点与创作个性等方面却有显著的区别。即以对待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为例,我们就可发现他们之间的明显差异。从某种角度来看,鲁迅对弗氏学说来取的是“冷处理”,在沉思和批判中显露出深沉的理性:先是指谬,再是辨误,然后认同,达到了批判与扬弃相统一的境界。①比较起来,郭沫若对弗氏的精神分析学说可说是进行了“热加工”,在热情地拥抱和兴奋地发挥中展示了自己的激情。由此我们看到,郭沫若就是郭沫若。对待同一种学说、同一个客观对象,郭沫若有郭沫若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卢毅 《社会科学》2022,(10):39-46
无意识学说可谓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石,对它的态度与诠释构成了不同思想立场的判断基准。从《存在与虚无》到《弗洛伊德剧本》及之后,倡导“存在精神分析”的萨特对弗洛伊德的整体批判尽管有所缓和,但其对无意识概念的拒斥不仅贯彻始终,而且一直在寻找合适的理论来替代它。此外,尽管拉康对弗洛伊德无意识概念的结构主义构想曾得到萨特的赞赏,但两人对无意识问题的诠释与阐发仍存在重要差异,这些差异体现了精神分析的思想深度与发展前景,具有值得发掘的理论意蕴。  相似文献   

5.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之所以对张爱玲的创作产生影响,主要原因是与张爱玲的期待视野相契合,这种契合表现在三方面:首先,张爱玲早年生活体验不啻为一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典型案例;其次,张爱玲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接受是受时代思潮的影响;第三,张爱玲对精神分析学说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科学价值管晓刚19世纪末至20世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从一种探讨精神病病因和治疗的理论与方法,演变为一种心理学理论,又发展成为一种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它“使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产生了彻底变革”①。“谁想在今后三个世纪内写出一部心...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有关系,他既没有完全肯定也没有完全否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纵观二者的关系,鲁迅早期尚不能识破弗洛伊德学说的理论实质,受到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然而不久,通过翻译厨川白村的著作,对弗洛伊德便有了正确的认识,并进行了中肯的分析和批判。鲁迅具有伟大作家的现实主义精神,善于“拿来”外国的东西为我所用,他将弗洛伊德学说的若干合理因素提炼改造,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之中,服务于现实社会的斗争,发挥了极强的战斗作用。  相似文献   

8.
陆扬 《社会科学》2000,5(4):62-66
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同中国文化的关系 ,理论界谈得较多的一面是这一理论对中国文学及其批评断断续续发生的影响。如鲁迅交代他创作《补天》是取弗洛伊德学说来释人和文学的缘起。郭沫若早年《〈西厢记〉艺术上的批判与其作者的性格》一文中对王实甫《西厢记》的阅读 ,更明显带有弗洛伊德读《哈姆雷特》的痕迹。但是反过来看 ,中国文化在此一理论中间直接留下的印迹 ,还远没有得到它所应有的注意。本文想集中来谈一谈后一方面的问题。《精神分析引论》中 ,弗洛伊德谈到过梦境中的无意识有点像中文。他承认自己并不懂中文 ,但是中文…  相似文献   

9.
弗洛伊德与马克思分别从人的主观生活与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来阐述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受到了社会广大群众的欢迎,而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说却不时受到学者们及社会的排挤,并被斥为唯心主义者及其学说。本文将通过弗洛伊德的心之结构来阐述其精神分析学的辩证唯物观,以便明晰其与马克思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0.
卢毅 《学术研究》2023,(5):36-41+187
为了正视并回应福柯对于“压抑假说”的批判,需要回顾精神分析发明“性欲”的历史语境,梳理压抑假说的来龙去脉,尤其是澄清弗洛伊德与马尔库塞两人压抑假说之间的重要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福柯对压抑假说的批判以及对生产问题的强调,凸显这一批判本身以及对这种批判的理解可能存在的问题。最终,通过找到福柯与精神分析相关理论之间的潜在对接点,揭示围绕压抑与生产而展开的这场争论的实质,以及“基于压抑的生产”这一可能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正> 潜意识(the Subconsciou nsess)是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和基石,虽然早在十七世纪哲学家、神学家们就开始了对它的研究和探索,但精神分析学说的潜意识理论则创始于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从个体出发,并基于生物个体的机制,提出了这一理论,因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也可以称作个体潜意识,该理论对以后的精神分析学说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2.
茨威格和许多心理学家一样,对心理学和心理分析有浓厚的兴趣和特殊的偏好,加之在当时那个特殊时代受到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在其传记文学中明显表现出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和心理分析方法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与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两人交往至深.在茨威格的小说创作中,能明显地窥探出他小说借鉴弗洛伊德学说的某些理论.而茨威格的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就有许多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文本中存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和"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重人格学说.  相似文献   

14.
弗洛伊德所有稍具重要性的著作,都不同程度地涉及美和艺术问题。自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作为西方最重要的心理学派别之一,精神分析学说对世界美学、文艺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国的弗洛伊德研究学者本杰明·纳尔逊在《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一书的“火炬版前言”中说:“如果有谁仅仅把弗洛伊德看成是心理分析学家,那么,很难说他了解了弗洛伊德一半的人品。”由于弗洛伊德学说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因此,本文仅就他的精  相似文献   

15.
"自由"是弗洛姆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借助"自由"概念,弗洛姆完成了社会批判理论与精神分析学说的结合,即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的结合。弗洛姆赋予"自由"概念的这种"纽带"功能,是该概念涵有社会理论与精神分析学的双重维度",自由"既是伦理学、政治学中人的本质和权利,又是精神分析学中人的心理"孤独"。在弗洛姆的理论中,"自由"概念的显性是心理学的,但同时又潜含着社会理论的价值蕴意,由于这两个维度的意涵之间缺乏明确的厘定和界说,而使得弗洛姆从"逃避自由"和自我"实现自由"有明显的理想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与精神分析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从文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对人的许多精神生活现象诸如性本能、梦境、性心理和 性变态等作了细腻的描摹和深刻的解析,用自己的艺术表现显示了他那突出的精神分析能力,传 达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与包括精神分析学说在内的20世纪西方文化思潮交流、磨合的讯息。事 实表明.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与精神分析学说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契合”关系,因而研究沈从文 与精神分析学说的关系,是解读沈从文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有三种主要因素直接影响着弗洛姆人本主义:一是现代工业社会和现代人的处境,二是弗洛姆独特的个人经历,三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三者共同形成了弗洛姆人本主义的思想根基与理论风格,弗洛姆人本主义由此构成人本主义发展链条中颇具特色的一环。它以综合弗洛伊德和马克思有关人的学说为基本模式,批判性地揭示了现代人的处境,力图重建人与人、人与世界的新的和谐。本文试图解读弗洛姆人本主义的理论意义,揭示其理论局限,对其理论得失做出评价。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学说对弗洛姆入本主义的形成和…  相似文献   

18.
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被其继承者升华为一种具有普遍的方法论价值的“哲学范式” ,其价值已经远远超出心理学和医学的范围 ,并且对整个 2 0世纪西方的文化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一种科学方法或一种理论范式能够释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必然与其所根植的文化传统有着内在的关联。中外学界对精神分析学与“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关系做了较多的理论探讨 ,但它与西方文化的另一个传统———基督教有什么内在关系却很少有人问津。蒂利希在这方面所做的对比分析很有见地 ,能够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姚本先在《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1期撰文指出,潜意识是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和基石,它虽然不是弗洛伊德的发明,但他是第一个认真探讨并以此确定精神分析学说体系的人,也因之成为该学说的真正创始人。弗洛伊德从个体出发,基于生物个体机制,提出了个体潜意识。荣格针对弗洛伊德过于强调潜意识生理与本能冲动的局限,在此基础上提出集体潜意识,这是对精神分析学说的卓越贡献。荣格的理论是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的过渡。在潜意识基础上作出更大发展与贡献的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弗罗姆,他在荣格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社会潜意识,从而…  相似文献   

20.
李赫亚 《江淮论坛》2004,(2):99-102
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在当代西方哲学发展中有重要意义,哈贝马斯秉承其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思想,基于自己对“生活世界”的理解,旨在消除人类“被扭曲的沟通”,提出“社会交往理论”。本文从理论上、实践上比较二人的社会批判理论,阐述哈贝马斯对马尔库塞的继承、改造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