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朝代,也是反宦官斗争遭遇挫折最大的时代。与东汉相比,唐代的皇权、相权、官僚集团的凝聚力、外戚力量和学生力量都相对小了很多。唐代中后期严峻的政治形势使皇帝对宦官更加依赖。在宦官专权的形势下,官僚集团、外戚和士子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对宦官也是依赖性大于反抗性。与东汉相比,唐代的宦官掌握政权和军权也更加制度化。这些都导致了唐代中后期反宦官斗争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2.
《南都学坛》2017,(5):5-11
东汉中后期宦官干政的现象愈演愈烈,至灵帝在位时期,宦官的权势达到顶峰。灵帝时期的宦官集团在与朝臣的斗争中兴起,亦在与朝臣的斗争中覆亡。灵帝在位初期,宦官与灵帝之间有着权力转移的过程。宦官集团在灵帝的支持下全面干政。在灵帝的有意扶持下,形成皇帝、宦官与朝臣间的特殊三角关系。灵帝时期的宦官集团对东汉后期政治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东汉桓灵之际“党人”集团的形成及此呼彼应的斗争触动了当权者的利益,由于皇权、宦官的相互勾结和自身所存在的缺陷,“党人”最终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从而使汉晋士风为之一变,但其拼死抗争中所表现出的崇尚名节、轻生赴义的精神风范却一直后人推崇和效仿。  相似文献   

4.
一 《清忠谱》是一部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历史悲剧(对作者来说,应当说是一部现代悲剧),剧本反映了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东林党人周顺昌与苏州市民对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的政治斗争。 公元一六二一年,“至愚至昧之童蒙”朱由校即皇帝位,改元天启。他刚一即位,就封乳母客氏为“奉圣夫人”,并重用与客氏狼狈为奸的宦官魏忠贤,从此权柄逐渐落到了这个  相似文献   

5.
范晔在《后汉书》中增设《党锢列传》并以之为核心对东汉的“党人”群体进行了记载。对于“党人”的编纂,范晔在《党锢列传》传首用长序、采谣谚来交代“党锢”的起因与经过,并以之提携全传,又择“三君、八俊”等核心“党人”为传主,以此展现“党锢之祸”的全貌,对于其他“党人”,则以类(德性)相从进行合传。范晔对东汉“党人”的这种编纂方式使其在《后汉书》中形成了以《党锢》为核心的“党人传”记载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党事”始末之主次线索清晰,“党锢”人物之行事编排严密,东汉后期之历史发展面貌丰富。同时,在相关传记中范晔又以大量史论表达了他对东汉“党锢之祸”影响东汉历史走向,以及东汉“党人”出处进退及其精神的看法。范晔对东汉党锢事件及人物的记载,最能体现他的历史编纂水平。  相似文献   

6.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尊法反儒和尊儒及法两条路线斗争,十分纷纭复杂和激烈。这个时期的斗争主要表现在以曹操为代表的地主阶级革新派和以袁绍、孔融等世家大族守旧势力顽固派之间的斗争。斗争的实质是因循守旧还是大胆革新,是维护儒家名教还是废除儒家名教,是继续保持分裂割据还是实现国家的统一。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字孟德,出身宦官家庭,受到世家大地主集团的歧视。最初当过东汉的县尉和太守,黄巾起义后,他逐渐发展军事力量。“官渡之  相似文献   

7.
宦官是中国古代史上一种独特的现象。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宦官视为灾星、祸水。认为宦官揽权必然“败国蠢政”;认为宦官的品性就是“残暴、狡诈、贪婪的”。笔者认为,这些看法都有失偏颇,有必要加以纠正。 一 首先,关于宦官的“败国”问题。 所谓“败国”,是指宦官参政必然导致其王朝覆灭。古代史学家范晔。欧阳修、司马光、谷应泰都是这种观点的持有者。范晔在《后汉书》中写道:“宦官败国蠢政之事,不可单《尽)书。”欧阳修则说:“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司马光说:“自古宦官败国者,各载方册。”谷应泰也说:“宦官之祸自古烈矣。”今人的观点与古人没有什么不同,如,有的学者认为:“宦官专权往往导致这些王朝覆灭。”“由于太监专权,内乱迭起”,“五阉同日封侯,十常侍把持朝政……东汉政事终于不堪收拾了。”“这些人左右朝政。总的说来,对政治影响十分恶劣。” 东汉、唐、明三代是宦官参政揽权的最严重时期,考察这三个王朝衰败的历史有助于弄清宦官是否“败国”的问题。东汉亡于封建军阀割据,这是没有疑义的。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与宦官有多大的关系?历史告诉我们,割据者的势力之所以在东汉得以存在,发展,是由于割据者的前身,即一部分豪强地主曾是东汉建国的功臣所致。就是说,刘秀建立  相似文献   

8.
东汉中后期产生的改良思潮及改良活动是当时严酷的社会矛盾斗争的产物,汇集了不同阶级、阶层的力量,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改良内容涉及到选举、吏政、安民、抚戎等诸多方面,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活动始终围绕着抵制和打击外戚、宦官专权这一主线展开。东汉末年“党人”的抗争是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在性质上属改良救亡活动。尽管这场改良活动以悲剧结局落下帷幕,但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明朝万历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公元一五九九年至一六○一年),在湖广地区(主要介绍今天的湖北地区)爆发了城镇市民反对宦官征税开矿的斗争,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本文将粗略地论述这次斗争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外戚、宦官专权的时期,而东汉一代外戚、宦官作为两大政治集团不断地相互倾轧,杀戮,其斗争之激烈、持续时间之长,为害之深则显得尤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在东汉外戚、宦官的斗争中,还有第三种力量——士大夫卷入了矛盾的旋涡。本文拟就士大夫在外戚、宦官斗争中所扮角色、最终归向等作一探讨,以期有助于弄清东汉政治史的脉络。  相似文献   

11.
<正> 历史上对东汉武陵“五溪蛮”的五溪,考注纷繁,莫衷一是.东汉“光武中兴,武陵蛮夷特盛.”镇压与反镇压的斗争持续不断.从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到二十五年(49年),刘秀即派臧宫、刘尚、马成、马援等将官率数万人马,四次溯沅水、入武溪,想一举荡平“五溪蛮”,其结果均是损兵折将,最后监军  相似文献   

12.
蔡邕(公元132——192年)东汉文学家、书法家。陈留圉(今河南省杞县)人。少时博学有文名。灵帝(公元168——189年在位)时为郎中。后拜左中郎将,人称“蔡中郎”。因当时经籍文字多谬,他与杨赐等于熹平(公元172——178年)四年,奏定“六经”文字,立碑太学门外。几年后他因上书论朝政阙失和纠弹宦官、权贵,遭到诬陷,获罪流及朔方(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北)。遇赦后,畏宦官陷害,亡命江海二十年。董卓专政,他被任为侍中和中郎将。董卓被诛后,他为王允所捕,囚死狱中。他通  相似文献   

13.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qiáo瞧) (安徽亳[bó博]县)人。生于东汉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卒于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出身于大官僚地主家庭。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因而为世族豪门所轻视。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法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推行了一套法家  相似文献   

14.
《南都学坛》2017,(3):1-12
东汉桓灵时期外戚与宦官互相争斗,构成了独特的外戚与宦官政治。外戚梁冀专权弄私,杀戮李固、杜乔,颠覆了当时的社会价值,也充分展现了梁冀极权独裁者的暴虐性格。外戚窦武,请愿桓帝,声援并跻身于党人队伍,又因诛杀宦官未果,蒙受杀身之祸,彰显了周至汉代儒家所培育的士人与忠臣形象,其失败表明儒家治国理念已经不能指导当时社会历史所出现的新问题了。外戚何进的出身是卑微的,其与宦官的结怨,是汉灵帝故意制造的,也是历史趋势,但是他却依赖"包藏祸心,乘时构乱"的袁绍兄弟,不利用手中权力翦除宦官,却调集董卓等将领胁迫皇太后,导致兄妹意见分歧、政治的极端紊乱,王夫之言其"心胆失据",的确是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5.
(一)奉迎谄媚:宦官的生存之道和晋升阶梯 凡是存在着专制制度和专横统治的地方,在权势阶层的周围必定会出现一圈出卖灵魂、颠倒黑白、自贬人格、专事奉迎的人群。在等级森严的深宫后院中,下层宦官必须善解人意,伶俐乖巧,想方设法取悦主子,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身的职业技巧,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值得寄予深切的同情。正如东汉王充所说:“准主而悦,适时而行,无迕逆之隙,则无斥退之患。” 对于那些历尽甘苦、爬上高位的宦官首领来说,奉迎巴结、谄媚讨好则是他们在数十年的侍奉生涯中磨练出来的特殊本领。对皇帝、后妃品性、爱好、习惯等等的透彻了解和百般奉迎,是宦官首领间争宠弄权的最好资本,在和外朝官僚争夺中枢政柄的殊死斗争中,在感情上和实际上争取皇权偏向自己一边,更是他们  相似文献   

16.
两汉宫廷禁省服侍人员的身份发生过“宦官化”的趋势。其中表现有:中黄门逐渐成为禁中宿卫的主要部队,黄门令在东汉后期的政变中屡次担任禁军首领,带兵逮捕外戚代表大将军;中常侍取代了侍中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并成为统辖禁省事务的总管;宦官掌管尚书机要,控制了省阅呈交章奏和传达天子诏令的工作,并担任了某些在少府之外的“九卿”职务以及各官署的令丞。宫省职务“宦官化”的原因主要是皇帝对百官与外戚的猜忌警惕,为了强化君权而削弱官僚贵族的势力。东汉后期,皇帝逐渐成为宦官集团操纵的傀儡,此时后者掌控宫省要职是实现自身扩张及巩固势力的要求,不再受君主意愿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在明代,儒臣、宦官自成祖设内阁、建东厂后,逐渐形成为权力结构中的两个势力集团,它们在高度集权的皇帝控制下,互相斗争、牵制.在与明代历史相始终的漫长岁月中,双方斗争的态势究竟对明朝政局有怎样的影响呢?本文试从两者所处的三种关系,即相持、专擅、合作入手,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一从明太祖废丞相制以后,内阁作为替代物随之出现,虽然其权势远不如以前的宰相,但毕竟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政治集团,它与君主集权的另一产物宦官集团相对应而存在.双方的争权夺利被皇帝充分利用,从而使皇权最大限度地集中起来.  相似文献   

18.
开元二十六(公元738)年翰林学士院的设置是唐代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翰林学士自此作为一股新的政治力量活跃在政治舞台,翰林学士与宦官集团的斗争对唐后期中枢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东汉以来,居住在漠北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移,和汉族交错杂居,民族关系日益复杂。西晋到隋统一,共三百多年历史。西晋于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但至公元291年就发生“八王之乱”,实际统一只十一年,以后南北分裂。北方十六国一百三十五年,北魏一○四年,北齐二十七年,北周二十四年。在这将近三百年中,北方民族矛盾尖锐,战争频繁。这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历史是发展了还是例退了、漆黑一团?人们对此是有不同看法的。我认为这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不断来往,而且还得到发展。北方各族人民在共同的阶级斗争推动下,坚持生产斗争,历史仍然向前发展,并非漆黑一团。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国家形式,是皇帝专制制度与中央集权制的结合。宋代官制,是秦汉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官制承上启下的一个阶段。毫不例外,皇帝盘踞于整座官僚机构金字塔的塔尖。皇帝,与攀附在皇帝周围及直接为皇帝服务的后宫、东宫、宦官、学士院、翰林院等机构,构成了一整套皇帝制度。赵宋皇帝制度,比唐、五代更务实,亦更为坚强。它有效地维护着皇帝至高无上的发号施令权,维护着皇帝的终身制和世袭制,遏制了后宫、外戚、宗室、宦官对朝政的干预,避免了类似汉唐的外戚与宦官之祸。宋代自太祖赵匡胤至度宗赵祺,传了15帝,统治了305年(不包括流亡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