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6 毫秒
1.
对我国近三次经济过热的理论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1994年的10年间,中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三次明显的经济过热现象.认真分析这三次经济过热的特征和发生的原因,对于强化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管宁 《江汉论坛》2001,(11):78-83
本文认为,新时期小说知识分子形象所体现出来的人格姿态发生过三次流变一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期,其人格姿态体现为道德理想、价值取向与传统价值观的一致性;二是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人格姿态普遍表现为价值取向的迷惘和精神世界的幻灭感;三是90年代中后期,则向世俗化转变,其情感态度、道德理性和价值观念表现出与商业社会价值体系相融合的趋向.文章对这些变化的社会历史及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也作了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3.
关于马克思"不平衡关系"问题,国内学术界曾有过两次较大的论争: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一次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论者们都借着马克思的名义来说话,而且都自以为抓住了马克思的本意.但由于各自的前见不同,马克思在他们那里便呈现出了斑驳的色彩.这些斑驳的色彩交互冲突,相互否定,为凸显出一个真实的马克思提供了某种契机,同时也提示人们:在马克思思想框架内未必能获得彻底解决的"不平衡关系"问题,或许可以获得另一种途径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发展消费信贷需要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 ,就目前我国情况看 ,应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居民消费意识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配合。  一、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消费增长  财政政策是现代市场经济重要的调控杠杆 ,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 ,政府通常采用不同的调控手段 ,以熨平经济周期 ,推动经济健康发展 ,90年代中期以前 ,经济过热与通货膨胀几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常态 ,因此人们熟悉的是紧缩的财政政策 ,在经济衰退时期 ,则应实施与紧缩的财政政策相反的积极的财政政策。   1999年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 ,为保持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的40年间,台湾奉行"稳定中求发展"的指导方针,物价保持基本稳定,经济取得较快增长.其间,也曾出现过三次严重的通货膨胀,但是由于采取了比较得当的措施,终于平息了恶性发展的通货膨胀,从而稳定了经济环境,取得了经济的高速度增长,并成为亚州四小龙之一.台湾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一由于受内部因素的作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从1949年至1988年的40年间,台湾共发生过三次严重的通货膨胀,50年代初期一次,70年代至80年代初两次.第一次通货膨胀(1949—1952)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的生产下降,商  相似文献   

6.
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贸易发展将会进入一个新时期,世界政治、经济、科技、贸易将在80年代的基础上继续调整和变化,这给广西外贸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又使广西外贸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局面。世界贸易将继续稳定增长。80年代,世界贸易增长强劲,平均增长率为8.3%,但到了80年代末,由于西方各主要工业国家货币政策普遍宽松,货币发行量过大,石油价格上涨,工资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以及汇率变动的影响等,西方主要国家通货膨胀严重,经济增长放缓,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也随之放缓。进入90年代,为了抑制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各国将采取紧缩货币和高利率政策,投资将适度减弱,经济将继续放缓,但尚不会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即使因“海湾危机”使世界经济受到一定的打击,但估计90年代世界  相似文献   

7.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是多年积累飞来的基建规模过大,基建战线太长,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关系失调,经济结构不合理,这些弊病集中表现为经济效果不好。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多年来工业布局上的失误,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1958—1960年,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以及粉碎四人帮以后在“洋跃进”的思想影响下,工业布局出现了三次“大分散”,在布点上脱离现实条件,大搞“遍地开花”“星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时报》1月13日发表月阳的文章。文中就粮本在部分地区的相继出现,提出当前应严重关注的两点事实: 一是经济过热后患无穷。他说,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曾经出现过三次过热,每次经济过热都使中央政府不得不实行急刹车,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目前的物价高涨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论争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发生了三次重大的思想论争.第一次论争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论争主要围绕着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展开;第二次论争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论争的焦点在于市场化改革到底姓"资"还是姓"社"这一问题;第三次论争发生在2004~2006年间,论争的重点在于改革的成败得失问题.在这几次论争中,改革派最终取得了上风,使改革开放得以持续推进.这些论争归根结底是意识形态的论争,核心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起因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奇妙结合.  相似文献   

10.
从我国和北京市经济建设的历史上看,投资增长的波动曾是引起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投资膨胀引起经济过热,投资紧缩导致经济疲软,已成规律。然而1996年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后,北京市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回升,保持了较快发展,投资增速……  相似文献   

11.
"国进民退"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在近代经济史中,大规模的"国进民退"发生过三次,分别是: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时期、二战以后的经济萧条期和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经济复苏期.到20世纪80年代,"国进民退"倍受争议,私有化浪潮兴起.为了能够对"国进民退"现象有一个深入理解,并对其发展背景、运行特征和主要经验形成客观认识,特作如下分析,以期能够为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决策所参考.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实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主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40多年来,大多数国家再没有出现过如本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那样全面、深刻的经济危机,经济周期的频度和幅度已经不太明显。而在这41年中,中国经济却发生了10次大滑坡,这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大滑坡,严重打乱和推迟了中国经济腾飞的正常进程。  相似文献   

13.
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因为结构失衡而引起通货膨胀,是我国几十年一直试图解决但终未根本解决的难题。50年代初期、60年代初期和80年代末期发生的三次大的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概出于此;而每次调整均未能根治经济大波动也是由于没有根本解决结  相似文献   

14.
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第一次对我国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进行的科学概括,它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新的结论,重大突破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理论界就曾对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进行过探讨。当时针对过渡时期的经济关系状况,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当时社会存在的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营资本主义经济、个体农民所有制经济和国家与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5种经济形式,基本属于公有制经济和私营经济两种性质。前者是社…  相似文献   

15.
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曾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二次大战后,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明、应用为主要标志,这次科技革命始于40年代末,60年代不断高涨,70年代中一度转入低潮,80年代初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酝酿着新的突破。4O年代末,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从美国兴起.随后扩大到西欧、日本等一系列国家,几乎席卷全球。二次大战后的苏联对这次科技革命也做出重…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40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已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调整,即60年代初、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调整和从1988年末开始进行的治理整顿,尽管每次调整的背景和所面临的问题有不同的具体表现,但从深层分析,这些问题带有某种共性。具体说,都不外乎基建规模过大,经济发展速度过高过快,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物价上涨过猛等等。概括起来,就是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调。而且,这些问题在每次调整之后,又周期性地反复出现,使国民经济陷入一种特殊的周期波动之中。本文试图对三次大调整作一简略分析,以探讨其内在规律性。  相似文献   

17.
袁澍 《西域研究》2001,(3):35-43
教育事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兴衰直接受国家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近代新疆在清末"新政",20世纪20年代末期"靖边安民"、盛世才实行"六大政策"的推动下,先后掀起三次教育发展高潮,此后由于各种社会原因而衰落.近代新疆教育事业的三次盛衰,虽然时间和作用不同,但是却留下丰富深刻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8.
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转折点,我国宏观经济经历了由经济繁荣和过热向经济衰退的转变,而在此前后,我国分别采取了调整力度比较大的紧缩和扩张性货币政策,这对于检验我国货币政策是否具有非对称性效应提供了极好的研究机会.因此,本文基于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前后我国货币政策截然不同的相向选择,实证考察了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效应.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货币政策的非时称效应在我国是存在的,即在经济过热时期紧缩性货币政策平抑经济的效应,要显著大于经济衰退期宽松性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推动效应,即存在所谓的"刹车容易启动难"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文化大争鸣,从五四运动开始蕴酿至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发生的是第四次文化大争鸣.历史上的每一次文化争鸣都发生在社会经济、政治变动前后,对整个社会的变动产生巨大影  相似文献   

20.
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中的"存异"与"趋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西方经济学在20世纪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在此过程中,呈现出理论和政策方面明显的"存异"和"趋同"现象."存异"主要体现在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理论与政策取向之间的互不相容,"趋同"表现为两者之间互相吸收对方合理的理论并进行综合."存异"和"趋同"与西方经济学发展过程中两大"转换"有着必然的历史联系.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促成经济理论的第一次大转换,即由新古典经济学向凯恩斯经济学转换.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的"滞胀"又促成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衰落.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新古典学派和新凯恩斯学派互相接近,形成西方经济学"趋同"的发展方向.了解当代西方经济学基本的发展演变趋势,有助于对其理论主张和政策的时效性形成清醒的认识,同时把握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