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子政务与政府职能转变的逻辑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政务与政府职能转变的逻辑关联是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其中,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关联、主从关系和依存关系,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和遵从原则;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互动的触发源、并进的推进器,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对推动两者良性互动目标实现的动力和工具进行了阐释,进而建构起它们之间逻辑关系的体系框架,为它们相互之间的融合互动和协同并进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2.
张建 《兰州学刊》2013,(2):187-191
文章以汉语标记居中型并列结构并列项的时间关联模式为基础,基于真实语料的统计分析,发现并列项间时间关联模式和其句法距离之间具有较强的象似性,表现为:并列项时间关联的紧密度越高,它们之间的句法距离越小;并列项问时间关联的紧密度越低,它们之问的句法距离就越大.这种句法距离主要通过并列项之间主语的同指与异指形式体现.同时,并列项之同时间关联的紧密度和其句法距离之间象似性的对应不是刚性的,而是构成了一个连续的序列.  相似文献   

3.
胡爱东 《云梦学刊》2014,(4):146-149
立足于语言变异的角度,从词法的角度描写和解释“星期七”、“星期八”的各种意义和用法.印证了下述重要观点:词法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揭示词与词在形式上的关联对应着它们在意义上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实践─认识系统中主─客体相关联的物质中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认识系统中主─客体相关联的物质中介夏甄陶一主体和客体作为实践-认识系统的“解剖”结构中互相关联的两极,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直接的二项式关系。在主体和客体这两个单元子系统之间,还有一个把它们关联起来并借以发生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从而形...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从两个相关的基本层次来分析福柯的《古典时代疯狂史》。首先,在历史诗学的层次上,围绕"疯狂"所形成的历史性叙事可以大致区分为四种主要的类型(隐喻、转喻、提喻、反讽),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和演变线索实际上构成了整部著作的基本框架。然而,在更深的层次上,这些话语策略还同时具有哲学上的内涵,它们对应着西方哲学的思维模式的历史性转化,从而揭示出了历史与哲学之间的深刻关联,并为我们进一步反思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6.
《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令人感兴趣而有重大意义的问题。它是矛盾分析的典范。矛盾分析,就是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所固有的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分别考察每一个方面,得出它们相互关联的性质;它们的相互作用。马克思分析说明,资本是矛盾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在《资本论》的第一、二篇中,着重分析了商品的内在矛盾以及商品货币向资本转化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洪堡德主持建立的柏林大学与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在中西方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对比柏林大学与北京大学的办学方针,可以发现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洪堡德教育思想、办学方针上有一定的逻辑关联。本文主要从大学独立性原则、学术自由、教学科研相结合和教育管理四方面论述它们的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8.
在关系实在论看来,人和世界之问的多重关系先于它们并规定着它们各自的显现和性质,因此,这些关系是我们考察人和世界的多重视角和多重参照系.在被关系关联起来的人和世界的整体中,关系规定人和世界,因此是整体的中心.二者之间的多重关系,对应有多重的中心和多重的整体.因此,人和世界是处于多重的整体关系中,即构成多种关系性的整体.这些关系性整体之间是否具有相互关联的可能性,决定了人和世界之间是否可以形成多中心的整体.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讨论的所有关系和整体,总是由我们的认识方式所规定的,或者说都是我们通过描述和刻画而建立的,而不是自在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叙事的视角探讨刘恒的小说,认为刘恒小说采取了“虚置/强化”、“回忆”两种主要的叙事模式,它们与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语境有着密切的关联,且蕴涵着复杂的反思批判和悲悯认同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0.
关于“看见”与“看作”,维特根斯坦的基本观点是,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存在着相似性和相互联系。不过,不论讲它们之间的区别还是相似和联系,人们都是在语法的意义上而不是在理论的意义上而言的,都是基于语法描述而不是理论和经验研究。  一、“外在标准”:“意义理论”和“格式塔理论”误区的途径  无论是心理学中的内省主义还是格式塔心理学,都把视觉经验从根本上与一种所谓内在的心理印象或图像关联在一起,似乎它们之间不同的关联方式就是我们的视觉经验究竟是“看见”还是“看作”的理论根据和标准。维特根斯坦认为,传统心理学的这…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笔者对科学问题的重新定义和科学研究的理解出发 ,阐述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需要树立“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开始”的观念及树立此观念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认知科学以体验哲学为基础 ,以涉身心智为研究对象 ,它对理性主义的逻辑学乃至近代以来整个西方的理性主义思想提出了挑战。本文提出建立认知逻辑的体系来适应科学技术特别是认知科学的发展。认知逻辑的体系包括哲学逻辑、语言逻辑、心理逻辑、文化与进化的逻辑、人工智能的逻辑、脑与神经系统的逻辑。认知逻辑体现了回归自然语言并基于经验、非形式化和非演绎、反映认知的规律三大特征。认知逻辑放弃作为思维立法者的企图 ,在语言基础和研究方法上更多地关心人 ,关心语言的使用者。认知逻辑将语言、逻辑与认知整合成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体系 ,并与整个认知科学相关联 ,从语言、心理、脑与神经、文化与进化等多方面介入对人的生理、心理、语言和文化的研究。因此 ,认知逻辑是一种在新世纪展现认知科学特征的新的逻辑理论。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科普的内涵经历了从传统的科学普及,到公众理解科学,到科学传播,再到近几年流行的公共科学服务体系这个逐渐广义化、全面化、系统化的过程.文章厘清了科普内涵的变化过程,指出由于我国多元科学文化格局,科普的不同方式虽然产生时间有先后,但在空间上将长期共存,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方式了解公众的科学素养,针对具体的情境采取具体的科普策略.  相似文献   

14.
在界定伪科学或假科学的基础上,集中论述伪科学的属性、特征和判断标准,剖析伪科学今日为什么依然拥有市场.伪科学是有害的,必须坚决反对伪科学.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科学的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大的一个综合性、群众性科学团体 ,中国科学社传播科学新知 ,引进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 ,积极探索中国科学研究的体制 ,成功地将中国的科学融入国际科学界 ,从而直接促进了中国科学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6.
道家与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一向认为中国古代科学不发达或不甚发达,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中华传统文化有儒、道、佛三家,中国古代科学主要存在于道家。儒家主要讲人伦社会,一心以道德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和人生最高意义之所在,无暇顾及或者说不屑顾及自然规律之研究。也就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有人说,中国古代科学不发达,不是由于中国古人思维不及西方人,而是由于中国古人根本不重视对自然的研究。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只是我还想补充一句,中国古人中根本不重视对自然研究的思想观点主要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我说的是“主要”,而非唯一,因为不重视对自然研究的原…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比以往更加深入,传统科学观面临诸多困境,实践科学观应运而生。实践科学观是一种理解科学的新途径:它认为科学具有活动性、主体间性、语境性和异质性。从原来的理论优位转变为实践优位,以作为文化和实践的科学取代了作为知识的科学。科学观的这些新进展必然要影响和推动科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与伦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任何把古希腊的科学自由精神理解为“价值中立”的看法 ,都是完全站不住脚的。真理与价值、科学与伦理是否有内在联系 ,关键在于人生在世的“在世结构” :按照“主客关系”的在世结构 ,主与客彼此外在 ,则真理与价值、科学与伦理是分离的 ,科学的自由思考不必在伦理道德上是向善的 ;反之 ,按照“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在世结构 ,则真理与价值、科学与伦理就有了内在联系的前提 ,科学的自由思考就能在伦理道德上是向善的。当前 ,在整个科学研究领域 ,应在新的基础上回复古希腊的科学自由精神———“为知识而求知”的精神 ,真理与道德价值相结合的精神 ,知识向善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何种科学奖励系统才是合理的?"普遍主义"曾一度为学界所公认,并以此为标准形成了科学奖励的普遍主义模型.随着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的发展,SSK学者对普遍主义模型提出了批判,S.科尔等学者则对普遍主义模型进行了反省,这些批判与反省不仅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科学奖励系统的实质及普遍主义规则的效用性,而且促使人们思考:如何创建更为合理的、新型的科学奖励模型?  相似文献   

20.
从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来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存在着机构建设、资金投入等多方面的差异,具有轻重上的明显差别。健全组织机构,理顺隶属关系;进一步规范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研究行为,努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质量;党委、政府定期召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推介听证会,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应用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