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2月2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草案)》(以下简称《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草案)》),第一次以基本法的形式确认包括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在内的香港原有资本主义制度五十年不变;“香港原有法律,即普通法、衡平法、条例、附属立法和习惯法,除同本法相抵触或经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作出修改者外,予以保  相似文献   

2.
“法学”释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是法学,这是法学教学和研究中的基础性问题。目前法学教科书中流行看法是,法学是研究法律现象的科学。这一解释存在诸多毛病,因此必须重新思考这一问题。从研究对象或研究范围来说,法学是人学;从思维方式来说,法学是权利义务之学;从学术使命来说,法学是求真求善求美之学。这三种解释从三个方面揭示了法学的三重规定性,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也具有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宪法的修改;关于行政立法的研究;关于司法公正与效率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李娟 《新疆社科论坛》2004,(1):12-13,17
关于宪法的修改;关于行政立法的研究;关于司法公正与效率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民政部最近对《中国公民办理收养登记的若干规定》进行了修改,使其更加完善、合理。 根据新修改的规定,中国公民办理收养登记须经三个程序:当事人到收养登记机关提出申请;收养  相似文献   

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提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它已被世界公认为具有普世价值的道德金律。从法的视角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法理内涵,即尊重个体的平等观、符合人性的权利义务观和重视内省的自律观。在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文明断层线上发生的冲突愈演愈烈的国际格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成为重构世界秩序的价值标准和规则渊源。  相似文献   

7.
薛亮 《兰州学刊》2012,(2):186-191
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的增多,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正在遭遇城市内涝的困扰。但目前我国的相关立法还非常欠缺,仅有的立法存在立法理念和重心、执法依据和力度等方面的偏差。因此,从理念上树立"生态利益中心主义"的现代环境伦理思想,加强预防性立法、适当引入市场调节机制和正确履行国家干预职能是解决该问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曾祥明  石佳 《理论界》2008,(6):94-95
本文通过分析准生证体现的法律关系的性质和内容,认为准生证属于行政立法上的地方性规章范畴的禁止性规范文件,构成对公民生育权的权利能力的限制;我国在准生证限制的方式上应该变"事前审批制"为"事后登记制",改为"一孩生育备案制",更能体现对人权的尊重和关怀.  相似文献   

9.
正使用了14年的"千足金"标签,于5月4日起退出首饰领域。今年春节前夕,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首饰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第1号修改单,自2016年5月4日起实施,修改单中删除了"千足金""千足铂""千足银"等纯度表示方法及其相关内容。本标准规定,足(金、铂、钯、银)是首饰产品最高纯度。这意味着,今后市场上销售的黄金饰品将全部  相似文献   

10.
西方经济分析法学的产生和发展源于两条线索——经济学的法学化、法学的经济学化。经济分析法学的产生和发展实质上是经济学和法学“正和博弈”的结果,既有经济学家的参与,也有法学家的参与。经济分析法学并非“经济学帝国主义”扩张的结果,而是经济学和法学的交叉融合。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 中山大学法学院于2002年3月在中山大学举办了“中国法学教育改革研讨会”,……  相似文献   

12.
一、寻租的四个法律特征“寻租 (rent seeking)”是由安妮·克鲁格在 1974年《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来的。她指出 :“寻租”是指“那种利用资源并通过政治过程获得特权 ,而构成对他人利益的损害有理由说大于租金获得者收益的行为”① 。寻租概念的提出 ,极大地活跃了经济学研究。现在 ,寻租理论实际上已经跨越经济学而进入到政治学、社会学等其他研究领域。运用法学理论研究寻租概念及相关理论 ,既可以深化理论研究 ,又能够丰富法学研究领域 ,这种交互研究具有巨大的潜力。根据安妮·克鲁格提出的寻租概念 ,我们…  相似文献   

13.
肖洁 《学术探索》2011,(2):94-98
“中国古代有无法学”的争论源于学界在法学概念上的分歧。本文在对法学概念的剖析,归结出法学成立的基本条件基础上,对中国古代有无法学以及中国古代法学始于何时进行了辩证,得出了中国古代有法学并萌芽于春秋战国,诞生于秦的结论,并对“中国古代无法学论”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环境时代法学“生态人”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以人的行为作为基本调整对象,因此法律必须首先对现实中的人进行多方位解读,对其行为的动机加以解释,以便对其行为作出预测和引导.建构一个合理的"人的模式"实质上是创造了一种分析和预测人的行为的有力工具.因此法学"人的模式"便成为理论架构和制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基本预设.本文以法学基础理论为支撑,论证了传统法学"人的模式"在环境时代的滞后性以及"生态人"模式对于法学发展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金庸武侠小说的崇高地位与他的反复修改、精益求精有很大的关系。金庸是武侠小说历史上第一位在文学观念上"觉醒"的人,他突破了关于武侠小说的传统观念,第一次把武侠小说和纯文学相提并论,并身体力行提高武侠小说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内涵,开创了武侠小说的新局面。"修改"对于成就金庸武侠小说的经典性意义重大,它提高了金庸武侠小说的级别和档次。金庸武侠小说的经典化,对武侠小说文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文学观念、文学史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6.
日本"司马史观"的出现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日本自明治时代开始,为了修改日本和西洋的不平等条约,日本就以西洋为目标对自己的历史做了修改.其目的,是使日本拥有一个和亚洲不同的历史外套,并使其具有"欧洲血统",以便使日本拥有一个更符合当时国际、国内现实需要的历史."司马史观"的出现,也是日本在取得战后的经济腾飞之后,为了满足自己经济胜利的心理需要而出现的产物.但是这种无视历史的客观性而按照自己主观意愿编纂出来的"历史",虽然满足了一部分人的需要,但对于要在国际事务中进一步发挥作用的日本政府来说是毫无用处的.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支持下,"十七年"主流批评家的实践被赋予了"权威化"和"指导性"功能。他们以政治和阶级标准对于作家作品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异质"进行剪除和清理。在意识形态和批评的双重威压下,作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大幅度修改,强化"阶级斗争",强调"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删除爱情、亲情等充满人性色彩的情节。"十七年"文学作品的"一体化"和扁平化与意识形态文学批评有着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8.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婚姻法的决定。 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近年来在社会上引起较大争议的“包二奶”问题,今后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加以遏制。针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此次修改的婚姻法在总则中增加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将法律第三条第二款修改为: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相似文献   

19.
"是"与"应当"是一对重要范畴,法学中表达"是"与"应当"的诸概念容易混淆,而且法学中"是"与"应当"问题具有特殊性,因为法律同时是"是"与"应当";法学中"是"与"应当"的内涵需要专门研究.  相似文献   

20.
红雨 《中文信息》2002,(10):106-108
四通利方(Rich Win)、中文之星(CStar)是大家广为熟知的汉化 Windows 产品,“陷阱”技术即动态修改 Windows代码,一直是其对外宣称的过人技术。本文从 Windows 的模块调用机制与重定位概念着手,介绍了“陷阱”技术的实现,并给出了采用“陷阱”技术动态修改 Windows 代码的示例源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