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傅守祥 《天府新论》2004,(3):109-113
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艰苦努力,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为中国文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不同于偏于一隅的西化派和新儒家,中国马克思主义派植根于中华民族“会通以求超胜”的智慧精神,在文化建设中兼重时代性与民族性,鲜明地体现了综合中西文化之长以创造新的中国文化的精神品格。作为现代化之延伸的全球化并不可怕,文化的差异性与民族个性不会因此而衰落;彻底抛弃“中西之争”、“古今之辨”的陈旧思维模式,在多种文化资源之间形成高度辩证的联结。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必须通过新的整合与创造,努力完成价值系统从前现代向现代的转换,同时又要超越西方式现代性的弊端。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西学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都有着深厚的西学背景 ,甚至可以说他们所接受的西学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并不亚于同时代的激进主义者。而且 ,他们的西学背景对他们的文化保守主义立场的形成又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作者从“体用派”、“孔教派”、“国粹派”、“学衡派”“现代新儒家”、“当代新保守主义”入手 ,具体分析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西学背景 ,试图从另一个维度为近代以降的中西文化碰撞的真实历史提供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近百余年来,文化争论浪潮滚滚,一浪高过一浪。这是中国文化史中史无前例的,在世界文化史中亦所罕见。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历次文化争论热潮中,有识之士提出了形形色色的文化观。概言之,有“体用”派,包括“中体西用”和“西体中用”;“全盘西化”派;有“国粹”派。“全盘西化”和“国粹”派失之偏颇,而“体用”派亦不能超脱“体”的束缚。历史已证明这三大派都不能解决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那么,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新文化观?可喜的是,1935年张岱年先生提出了一个新的文化观:“发扬中国固有的文化遗产,同时采用西洋的有价值的精良的贡献,融合为…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选择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中国的新文化问题自“五四”运动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近一个世纪的文化研究以中西文化关系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为两大中心 ,形成了西化派、国粹派、辩证派、新保守派等不同派别 ,为文化建设打开了多视角的生动局面。当代文化正处于转型期 ,文化内部存在着多方面矛盾与冲突 ,只有立足于社会现实 ,以当代为轴心来建构新的文化价值观才能引导文化健康发展。当代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建立一种以独立人格为基础的、具有独立文化精神为价值指向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西部唯一直辖市,在“重庆实践”演进中迫切需要一种文化来配套。这形同齐鲁文化对山东,楚文化对湖北.以及粤文化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重庆直辖以来,“文化强市”战略正深入推进,而独特、全新的渝派文化呼之欲出。《重庆社会科学》在全国学术期刊中率先对渝派文化进行全方位解读,邀请学者就渝派文化的内涵、特征与表现形式,渝派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渝派文化与巴渝文化的异同,渝派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融合.建构渝派文化的路径,渝派文化的未来愿景等问题展开研讨,以期抛砖引玉,为建构渝派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6.
推进文化现代化是实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而实现社会和谐又始终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重要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当前,建设和谐文化,既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精神支撑,也是推进当代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始于毛”.毛泽东从实践哲学的基础、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等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先导;同时,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及中国文化发展“走自己的路”的探索中成为先行者.毛泽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在当代依然启示着我们要认识到这是“马克思主义道路”,要坚持文化发展的这条“社会主义道路”,要实事求是地完善文化发展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层面的统治危机导致了文化层面的认同危机.在此期间,多种文化思潮相互交织,形成了文化多元局面,即文化的保守主义派、自由主义派和激进主义派并存.由于马克思主义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符合了当时中国国情,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个性化、显性化操作而影响海内外的“重庆实践”,于“十二五”肇始须切换工作重心——重构“渝派文化”,其文化特质当含红岩文化、重庆城市精神、三峡移民精神、重庆少数民族文化、重庆抗战文化和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重构“渝派文化”除需归纳内涵、特征,阐明政府作为,甄别市场边界,重在文化溯源背景下,嘹望渝派文化,培植渝派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0.
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报告强调了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对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牢牢抓住这个根本.这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搞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从欧洲到中国的传播是一次典型的实物跨文化传播,也是一次从“洋芋”到“土豆”的文化融合过程.它适应中国的自然环境,在中国被大面积推广种植,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马铃薯生产大国,马铃薯也由一种“舶来品”成为中国的“土特产”.它不仅适应了中国的自然环境,还适应了中国的社会环境,与中国的乡土风情、文化传统相融合,在一些地方逐渐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土豆文化”.科学技术推动了马铃薯在中国的广泛种植,而马铃薯的“本土化”又反过来促进了相关方面的科学研究.在科技、工业化、全球化的影响下,马铃薯产业已经形成.中国的马铃薯以及相关产业如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本文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国的马铃薯及马铃薯产业要想走向世界,成为全球化的品牌和产业,需要在依靠科技的同时借力中国特有的“土豆文化”.  相似文献   

12.
方丽娟  李建华 《船山学刊》2004,(2):165-167,181
文化全球化引起了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我们必须坚持“和而不同”的文化主张,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创新,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使我们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13.
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使世界成为“地球村”,世界文化因信息化发展而呈现出“多元一体”的趋势,中国具有建设先进文化的优越条件,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4.
桂玉 《河南社会科学》2001,9(6):125-127
从文化方面看,加入WTO有助于吸收和借鉴其他成员国现代市场经济文化的精华,有助于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文化价值道德观,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创新中走向世界。但加入WTO之后,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相互渗透,影响着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因此,我们要警惕西方文化的渗透,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加强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加强“三观”教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5.
“西化派”文化哲学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化派”是20世纪初叶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哲学派别,他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等人。“西化派”对中西文化观念进行了比较,认为东西文化的差别是时代的差别,对中国封建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主张用具有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西方近代文化来取代和改造中国固有的封建文化,具有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的不朽功绩。“西化派”中的先进知识分子,有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6.
谭星 《齐鲁学刊》2023,(4):23-31
八十多年前,“中国农村派”和“乡村建设派”就中国民族发展前途进行了论争。由于双方对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认识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因而对中国农村危机根源的判断和据此提出的解决之道迥然不同,由此也引发了“革命”与“改良”之争。“乡村建设派”从救济文化失调着手,试图通过改造文化实现民族自救。“中国农村派”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农村社会性质,批评“乡村建设派”的乡村建设理论基础和实践运动,核心即后者对外不“反帝”、对内不“反封建”。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继承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的文化建设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先辉论断,并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目标与方向、思想保证、主要内容等有全面阐述。他的文化建设思想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们通常将梁漱溟归于文化保守主义,但他不同于一般的保守主义。梁漱溟不仅拒绝国粹派维护旧有文化的努力,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自己的独特体认,他在审慎地探讨东西方文化得失及根源的基础上,主张排斥印度文化意欲向后的路向,对西方文化“全盘承受”,“根本改造”,批评地重新发扬光大中国文化。他认为,中国文化因其“文化早熟”、“理性早启”而未能成就它应该成就的东西,按此意欲持中路向自然独立发展,不可能产生科学、民主和资本主义。梁漱溟文化思想中包含着诸多矛盾和缺陷,如他最终把孔子儒学当作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兴旺发达的灵丹妙药,但是他“注重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的精神和努力是令人钦佩的,有助于今天的文化和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9.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艰苦努力,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这就为中国文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不同于偏于一隅的西化派和新儒家,中国马克思主义派植根于中华民族"百虑而一致,同归而殊途"和"会通以求超胜"的智慧精神之中,在文化建设中兼重时代性与民族性,鲜明地体现了综合中西文化之长以创造新的中国文化的精神品格。作为现代化之延伸的全球化也并不可怕,文化的差异性与民族个性不会因此而衰落。彻底抛弃那种"中西之争"、"古今之辨"的陈旧思维模式,在古今中外的多种文化资源之间形成高度辩证的联结。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必须通过新的整合与创新,努力完成价值系统从前现代向现代的转换,同时又要超越西方式现代性的弊端;我们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在积极的文化交往中营造一个和谐的对话语境,为构建先进的本土文化而奋斗。  相似文献   

20.
文化保守主义是贯通中国近现代的主要思潮之一 ,但它并非铁板一块 ,而是存在着层次之分。“非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以顽固派思想、洋务派思想以及晚年康有为的保皇尊孔观点等为代表 ;“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以国粹派、学衡派、现代新儒学等为代表。文化保守主义虽然有它的历史限制 ,也有诸多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