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即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人始终是劳动生产过程的主体。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主体作用的发挥表现为职工的目的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要通过不断地实现管理的基本任务来实现。它是一个创造机会,激发热情,控制行为,排除障碍,鼓励奋斗,实现主体需要和企业目标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就应当首先激发起职工的积极性。行为科学告诉我们,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越强烈,积极性主动性就越高,完成预  相似文献   

2.
郑绍忠 《兰州学刊》2006,(8):190-191
人的因素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心理需要与调动职工积极性关系密切。但在现实的企业经营管理中常被管理者忽略,导致企业管理者盲目以物质和精神需要激励职工工作积极性来提高生产效率收效不理想。本文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心理需要在人的所有需要中的位置、影响生产效率的原因,明确了心理需要与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关系,提出了企业领导应如何通过满足职工的心理需要来提高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力,为企业总体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3.
需要有无限性,同时也具有有限性。在量的方面二者的辩证统一是需要的重要规律。无限性的依据是人的社会性、发展性;有限性的依据是人的现实性、物质性。需要和欲望有不同的规律。需要是客观的,欲望是心理现象,有更大的无限性,容易背离人的实际需要。只有理解物质需要的有限性才能克服贪欲,才能与人分享,这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一、人权的概念与特点 所谓人权,是作为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的人应当具有的权利。作为自然存在物,人既然来到世界上,就应当生存下去,生命有所保障,作为社会存在物,人就必须通过劳动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己的生命,使自己得以生存。马克思说:“……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  相似文献   

5.
王载册  陈继林 《江汉论坛》2012,(10):126-129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一种独立的架构,其基本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的需要既包含着有限性,也包含着无限性,是一对矛盾,符合对立统一规律。它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价值前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主体、客体到内容,无一不渗透着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运动;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矛盾的内涵及表现,找出解决二者之间矛盾的办法,成为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中应当重点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1、主体结构。所谓主体只能是从事着现实实践与认识活动的人。作为现实的人,他首先必须是一个客观实在,一个有生命的自然结构。这个自然结构主要包括神经系统、脑的结构形态及生理机能方面的特点、感觉与运动器官的特性。其次更为重要和宝贵的是,作为“万物之灵”、“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他还有确立起自身主体地位的内在根据——文化心理结构,它包括认知与非认知两大领域,更具体地说,包括知识、情感和意志三个基本要素。由此看来,任何主体作为物质与精神、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都是由自然结构和文化心理结构的相互联结而成的完整结构。2、主体能力。目前人们对能力一般都沿用心理学的定义,认为“能力是使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这个定义尽管抓住了要害,但却是不全面的。因为心理特性只是完成活动的最基本、最关键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实际上人从事任何活动都离  相似文献   

7.
哲学与终极关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生关怀的三个层次人生在世,需要各种关怀。概而言之,人生关怀具有三个层次:物质关怀、精神关怀、终极关怀。人首先是感性的生命存在。物质关怀是满足人的生命存在所需要的物质生活方面的各种关怀,其中包括人的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创立唯物史观时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  相似文献   

8.
行为来源于动机。道德行为作为反映人们社会属性的特殊行为,自然离不开人的各种性质和程度不同的动机作用。在作用于道德行为的诸动机因素中,自尊动机是普遍存存的,它的作用是重要的,但易被人们所忽视。 自尊动机是普遍存在于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心理要求,主要表现为一种实现尊重需要的心理反应:其一,自尊动机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必须以文明社会确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前提。人与社会隔绝不会产生自尊动机;短暂的独自活动,自尊动机会趋于减弱。  相似文献   

9.
“人”需要建立对自己行为后果负责的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动物不同 ,人的本性是自为本性 ,人的生存危机是人自己造成的。因此 ,人类发展到今天 ,我们应当反省 ,应当有所收敛 ,应当醒悟 ,应当发挥人的反思能力 ,主动校正自己的行为 ,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而人的自主性既需要发挥实践活动的作用 ,也需要发挥理性活动的作用。只有将人的理性与心性二者结合 ,才能使价值导向体现人的真正“本性需要”  相似文献   

10.
人际交往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也是公共关系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人际交往过程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思想感情交流的过程。期间心理效应无疑是制约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从现代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出发探寻影响公共关系中人际交往的几大心理效应 ,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公共关系中的人际交往理论。  相似文献   

11.
陈媛 《学术论坛》2007,30(11):37-43
全球问题的凸现使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想似乎成了一个"悖论",人的需要的无限性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是产生这一"悖论"的根据之一.人的需要具有可建构性,这种可建构性可以消解人的需要的无限性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从而可以消解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悖论".综观人的发展的当代境遇,消费主义和审美主义的共谋通过大众传媒建构出人的需要幻象,人的需要被欲望化、虚假化和泡沫化,人的发展深陷"物的围困"之中.需要的审美建构是人类走出发展的当代物化困境的智慧选择,也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主体条件.  相似文献   

12.
人类对时、空无限性理论地探索经过了曲折而漫长的道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始终没有形成科学的时、空无限性理论。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科学的时、空无限性的理论也产生了。恩格斯在研究自然、回击杜林对无限性理论的歪曲中,对时、空无限性理论做了专门阐发,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大贡献。 历史上的时、空无限性理论 时、空无限性的理论,同其他任何一种理论一样,都有人们对它探索的历史过程。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研究了时、空无限性的问题,提出了朴素的时、空无限性的理论。例如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古希腊罗马哲学》第96页)由于原子的数目是无限的,所以虚空也是无限的。卢克莱修发挥了德谟克利特的时空无限性的理论。他说:“宇宙在它的向前的道路上没有一个地方是被限定了的”,“一个人不论站在任何地方,在它的周围总会有那无限的宇宙向各方伸展”。(同上第39,395页)这种时、空无限性的理论是朴素的、直观的,带有猜测性的。它没有足够的科学根据来证明。而且,这种无限性理论是把物质与时、空分开了的,带有形而上学性。 到了近代,牛顿继承了原子唯物论的观点,第一次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描绘了一幅  相似文献   

13.
人际交往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公共关系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人际交往过程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思想感情交流的过程.期间心理效应无疑是制约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从现代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出发探寻影响公共关系中人际交往的几大心理效应,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公共关系中的人际交往理论.  相似文献   

14.
“任何社会的更深入的一般结构”是与赵汀阳不承认的“一般的社会”相类似的说辞。赵汀阳所谓的“自由的困境”,是建立在抽象理解的需要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基础上的。人的需要固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可是需要的层次也是在变化的,而人的基本的物质需要及其满足方式是人的其他需要的基础。虽然在抽象的意义上它具有无限性,但具体到人的生物性的物质需要和人的社会性的物质需要的角度,它又是一个有限度的需要。马克思的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一个可以预期的经济发展状态,因此,“物质极大丰富”——当作少数人极大化占有生产资料失去必要性的条件,具有质的规定性。所以说,共产主义是有实现的现实基础的。  相似文献   

15.
作为科学人文因素的崇尚真理的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科学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日常生活的主导和支配作用越来越突出。为此,科学更加需要人文精神的关怀。鉴于价值观对人的活动的导向作用,可以认为,在科学所需要的各种人文精神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崇尚真理的价值观了。崇尚真理的价值观,就其属于价值观而言,它是一种人文因素;就其属于科学的内在要求而言,它又是一种科学精神。所以,确切地说,它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汇,是一种典型的“科学人文”因素。作为科学人文因素的崇尚真理的价值观,对于科学家来说,是有特定内涵的。首先,它意味着科学家应当:()坚信外部世界…  相似文献   

16.
<正> 人们常常谈到人的认识的无限性和认识的客体的无限性。前者是指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可以获得对自然、世界的无限认识,乃至全部认识。后者是指认识对象是无限的,即有待人类去认识、探索的问题是无限的,这无疑是正确的。从古至今人们都自觉不自觉地认为二者是同一的,即“一样大的”、“相等的”。其实,这两个无限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不妨称前一种无限为主体无限,后一种无限为客体无限。  相似文献   

17.
心象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象”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概括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应当了解心理学界对这一过程的各种观点,正确认识心象活动在人们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建立在心象操作基础之上的思维活动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形象思维  相似文献   

18.
在关于影响人的能力发展因素的理论中,有两种被广泛接受的观点:一种是三因素(遗传、环境和教育)决定论,一种是实践决定论。然而,三因素决定论把人当成受动客体,把在常态下的潜在与可能性因素当成绝对适用的直接现实性因素,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片面性。因为人的能力既不是由遗传素质决定的,也不是由单纯的环境与教育机械地决定的。实践决定论虽然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与关键,但仍有以偏概全的弊端,因为它割裂,忽视乃至抹煞了认识活动对人的能力发展所具有的独特的巨大作用。我们认为,完整、准确的观点应当是:在一般情况下,只有作为主体的人的活动才是决定主体能力发展的直接、现实的因素,而遗传、环境、教育因素只有通过主体活动,具体渗透到或化作活动的要素,才能对主体能力的发展发生实际的客观作用。本文拟依此线索,就主体活动决定主体能力发展的具体实现机制、影响主体能力发展的活动因素及其具体品质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如何掌握职工群众的心理特征,是做好职工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人们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但又是有一定规律的,只要全面了解职工的心理特征,掌握其活动规律,就能帮助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本文就如何了解职工心理,掌握职工心理状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谈几点浅见。掌握群体心理有的放矢人们的心理变化,在某一阶段、某一时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否掌握这一时期职工心理状态,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因此,要及时掌握职工的群体状态,弄清楚他们的思想状况,然后根据情况,制订出相应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对积极的“小气候”要施加“助长剂”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促其发展为“大气候”,对消极的苗头要及时除根,正确引导,促其转化,成为推动进步的力量。比如,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20.
<正> 对于艺术思维动因的分析,也许会把我们带入一个真正的心理迷宫之中.在诸种心理元素之中,我们选择了本能这一原始能量的十字交叉点.我们并不想进入原始的迷津,而是想从艺术的起源和个别的创作活动中获得一条路径.这条路径首先能够告诉我们,艺术思维活动并不是远离人类活动本身和本质的一种行为,而首先是一种本能,它是和人类一起起源和发展起来的,并不存在着什么因素在先什么因索在后的顺列关系.换句话来说,艺术思维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潜质,是先前的宇宙自然造就的最高成就之一.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人类不断在挖掘、发现和实现着这种心理潜质.这种艺术的潜质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它与生俱来,并且都具有实现自己的本能要求,只是实现的方式和程度却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教养而有所不同.但是,对于一个探索创作心理秘密的人来说,我以为,首先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