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阿部正雄和小约翰·柯布"促进宗教间的相互转化"的宗教对话理念,并对二人在该理念上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由于这些差异,阿部和柯布在各自的宗教对话实践中体现出不同的风格,阿部更偏重于抽象层面的讨论,并表现出某种佛教的优越感;柯布则相对更加重视对事件的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在向佛教学习方面也持更加开放的心态。 相似文献
2.
3.
保罗·尼特代表的伦理-实践的宗教对话在宗教多元主义的基础上,力求把宗教的他者与苦难的他者紧密结合起来;以伦理为宗教对话的中心和进路,强调宗教的伦理化;以实践为宗教对话的首要和原则,凸显宗教的入世性和实用性;并呼吁和引导各宗教积极进行伦理一实践的对话,共创宗教和谐和生态-人的和谐等。这些观点与中国宗教有诸多契合相通之处,对中国宗教对话、宗教和谐乃至社会和谐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极其复杂,二者在历史上曾有过激烈的矛盾冲突,但作为人类两种不同类型的意识形式,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科学与宗教将在相当长时期里同存共生,它们之间进行对话是可能的。引导科学与宗教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实现合理对话,将有益于促进科学与宗教和谐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5.
儒教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宗教,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它载负着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能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面临洋教的冲击,应确立其主导地位,这样对于促进世界和平,提升人类道德素质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坚持宗教管理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创新性是现代宗教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必然要求.而关注从宗教行政管理的疏与堵、知与行、柔与刚、德与法、古与今、内与外等方面对于搞好新时期宗教的行政管理,落实党的宗教民族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拥有宝贵的生态思想资源。"生生"观念是儒家生态思想的精华,对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儒家与过程思想,特别是儒家的"生生"与过程思想家柯布"大写的生命"在许多方面有着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8.
宗教冲突是人类历史上和现实国际关系中的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在信仰多元化的时代,宗教和解和对话已经成为关系到国际关系、世界和平、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大问题.宗教和民族冲突的解决需要新思路,包括民族和宗教宽容,国家对宗教信仰采取中立立场,尊重民族自决,避免以武力来解决民族宗教信仰上的分歧.而对话的基础不是具体的信仰本身,而是信仰之上的普世伦理和重叠共识. 相似文献
9.
15世纪以来,在处理民族问题上,依次出现过多种理念,这些理念对当代世界各国的民族政策和立法(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分析和比较了几种有影响的处理民族问题的理念,即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同化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理念,这五种理念在沿着一定历史时序发展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共时性或同时在场性。文章认为,多元文化主义是西方社会迄今为止提出的文明和包容程度最高的处理民族问题的理念,它在相当程度上超越了种族主义、同化主义,但是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理念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价值理念,它融入了"权利正义"、"保护多元文化"等多种现代社会的理念因子,并坚持从根本(政治)上解决民族平等问题,至今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中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关于物质的两种属性—质量与能量关系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物质、质量与能量的物理意义和两上实例出发,说明爱因斯埋质能方程E=mc^2揭示了物质的两种属性之间的相应关系。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有等价性。物质与其属性之间无相互转化,其两种属性-质量与能量之间也无相应转化。 相似文献
11.
古小明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2011,(1)
国家球体理论与一中三宪二者之间既存在相同点也存在明显差异.二者的相同点是:和平与发展取向的政治定位,现实与理想结合的政治定位,主权所有权与行使权适当区分的政治定位.二者的相异点有:对一中的内涵理解有分歧,对外部主权的处理有落差,对德国经验的态度不同,理论倾向有差异,理论应用前景不同.因此,要探讨国家球体理论与一中三宪的对接之道,需要认真分析接轨的几个步骤:一是认识两岸关系定位本身作为一个高度复杂性问题的各个面向;二是进行话语的融合对接,对两种理论的共通之处进行强化巩固;三是在两种理论之间找准对接口,指出两种理论之间的接轨路径.作为一种政治解决方案,国家球体理论可以借鉴一中三宪之在两岸内部尊重双方为平等之法律秩序主体基础上,通过这两个法律秩序主体相互授予代理权的方式,使主权(所有权)一体,政府(政权)并存,存量不变,增量共商的定位模式得以落实在法律层面,从而使两岸关系定位得以巩固. 相似文献
12.
13.
"儒家基督徒"特指明末清初以来服膺、实践儒家存在方式并认信基督为终极信仰的知识性个体."儒家基督徒"具有其合理性存在的思想资源和儒学与基督教历史性对话的历史经验.关于"儒家基督徒"的论说为儒学与基督教对话提供了有趣而艰难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两种迥然不同的传统代言人,迪尔凯姆和韦伯他们各自关于宗教的鸿篇巨制为宗教社会学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可以说,经典社会学的宗教情结源于他们对个人与社会秩序关系的关注,以及对个人在现代社会中命运的关注.正是在宗教这个问题上他们找到了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统一视野.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两种迥然不同的传统代言人,迪尔凯姆和韦伯他们各自关于宗教的鸿篇巨制为宗教社会学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可以说,经典社会学的宗教情结源于他们对个人与社会秩序关系的关注,以及对个人在现代社会中命运的关注。正是在宗教这个问题上他们找到了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统一视野。 相似文献
16.
儒家是形成于春秋时代的学术流派,但“儒”又是西周就存在的低级宗教官员。孔子从维护周礼的道德理性出发,排斥鬼神巫术;而战国时期的孟子则要寻找改朝换代的天命依据。与孔子罕言天命不同,孟子极力昌谈天道性命。这种儒家学派的内在差异,只能用他们面临的不同历史任务来说明。 相似文献
17.
以往对于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研究,大都局限于二元模式中讨论。我们从人类多元文化样式的大背景出发来重新考察这种关系,认为作为人类创造的两种文化样式,科学与宗教冲突的实质在于对文化霸权的争夺;而科学与宗教是应该而且也可以走向和谐的,其基础就在于人性圆周的完满性。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传统社会以儒释道三教为典型和代表所展开的宗教对话其所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有一个宗教实现了制度化,上升为国家的意识形态权威并与现实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在一个国家性的意识形态权威所主导下的宗教对话,其最终的结果是不同宗教最终走向融合和统一。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使宗教权威由天上落到地上,使宗教实践从外在仪式制度到内心体验,彼此封闭独立的个人成为宗教的基础,这就使传统的宗教对话形式和结果不再可能。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林纾与五四新文化阵营冲突的焦点,一是如何看待传统的儒家思想,二是文学革命中文言与白话的关系问题。而双方在冲突中并未形成真正的思想对话。从文化学角度看,林纾与五四新文化阵营所持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立场各自体现了民族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历史要求的一个方面,两者本应构成互补共进的关系。但历史没有提供这样的条件。在非学理性的批判与围攻中,持民族文化本位立场的林纾的惨败,象征着中国民族文化现代转型历程中悲剧性的一幕。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再探讨。 相似文献
20.
宗教人士是宗教活动的组织者,他们不仅对信教群众的精神生活,而且对他们的社会生活乃至政治态度,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正是这种特殊的地位,使他们在一定意义上发挥着信教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对新疆伊斯兰教宗教人士的宗教心理进行分析,对于更好地做好信教群众的工作,发挥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