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李宜静 《理论界》2010,(2):99-101
本文介绍了阿部正雄和小约翰·柯布"促进宗教间的相互转化"的宗教对话理念,并对二人在该理念上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由于这些差异,阿部和柯布在各自的宗教对话实践中体现出不同的风格,阿部更偏重于抽象层面的讨论,并表现出某种佛教的优越感;柯布则相对更加重视对事件的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在向佛教学习方面也持更加开放的心态。  相似文献   

2.
陈朝娟 《理论界》2007,(5):171-172
面对近代佛教的衰微,佛教界人士以复兴为己任,在上个世纪初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佛教革新运动。在这次佛教复兴运动的过程中,佛教与基督教再次在中国相遇并产生了一系列的碰撞。本文试图从阐述佛教界对基督教的态度入手,着力分析此次佛耶对话的缘起、对于双方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这将对21世纪两大宗教之间的对话,对于当代文明间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现代科学与佛教之间存在多维度、多层次的对话通道,可以实现彼此间“互容”、“互补”的关系。20世纪著名佛学家太虚对佛学与科学的融通,正是这样肇示了佛教与科学新联系的建立。由于佛教特有的理论资源和宗教传统,佛教与科学的关系在文化性质上具有不同于其他宗教与科学关系的特殊性。佛教与科学关系的特殊性说明,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不但与宗教与科学各自的演化阶段以及整体的社会文化格局有关,而且还有赖于对特定宗教的文化蕴涵及其与科学特殊关系的洞察与诠释,这其中亦包括宗教思想家的解读视角。  相似文献   

4.
谢惠媛 《船山学刊》2003,(4):97-100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思想。作为外来宗教和文化,佛教进入中国后,必然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从而建构起与印度佛教相异的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理伦体系。本文将以三国两晋至唐代为时间域,通过忠孝之辩,分析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的对话、争辩和契合,进而阐释儒家思想对佛教忠孝观的影响和佛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道教是汉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本教是青藏高原上的原始宗教,二者在其历史过程中都受到了佛教的重大影响。在佛教传入之时,道本二教同佛教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二者也存在着一些差异。道教从佛教身上汲取营养发展为与儒佛并立的成熟大教,本教最终被佛教所湮灭,表现出了文化交流的两种不同结果。  相似文献   

6.
刚与柔:基督宗教与佛教传播策略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与基督宗教进入中国采取了不同传播策略,取得了不同的传播效果。本文把二者传播策略的总体差异归纳为刚性传播与柔性传播的差异,并从二者处理与政治、与本土文化、与世俗社会的关系和传播载体选择四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些差异。认为,这些差异是地理环境、社会结构、认识论、文化特质、传教动机等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只有柔性传播策略才能促进不同宗教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对话。  相似文献   

7.
郭延成  李建珊 《社会科学》2007,63(12):107-114
从宗教维度对李约瑟问题进行探讨,李约瑟问题所关涉的西方文明于近代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是西方与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借鉴。李约瑟问题是一个复杂性哲学问题,社会系统中宗教子系统对科技发展的作用,必须考虑其他子系统对宗教子系统的非线性作用。佛教对中国社会和科技发展的作用要经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子系统的过滤、转换、折射等过程,但佛教在其可能的范围之内对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努力。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与佛教世出世间相统一思想充分结合并在现当代发挥积极作用,正契合以太虚法师为代表的佛教有识之士所倡导的"人生佛教"的理念,这将为中国科技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喇嘛教是在公元七世纪中叶佛教传入西藏以后,经过与本教的长期斗争和互相渗透融合而形成的。它根据佛教的经典和教义,吸收了本教的一些宗教神灵和宗教仪式,并在寺庙僧侣制度等方面反映出许多西藏的特点,使佛教带上了地方色彩而西藏化了,因此被俗称为“喇嘛教”。喇嘛教不过是西藏化了的佛教。佛教能战胜和融合西藏地方的原始宗教本教,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喇嘛教,并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9.
六朝时,随着佛教的流行,佛教思想几乎影响到每个重要诗人的创作,并进一步影响到其文学思想的形成。这一影响过程有两个鲜明的特征:其一,佛教往往与道家思想一起影响诗人对文学的审美性进行强调和思考,并由此对抗儒家对文学的社会功能的强调与约束,从而促进了"文的自觉"时代的到来和蜕变。其二,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与往往处于社会边缘化的诗人建立了良好而亲密的关系:诗人改变着佛教,使佛教由严格意义的宗教转化为文化宗教,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佛教也改变着诗人,使边缘化的诗人找到心灵平衡的支点,更加陶醉于怡情适性的文学创作,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0.
段玉明 《学术探索》2011,(5):98-105
伴随儒学独尊、佛教传人、道教兴起,“三教”在伦理本位、形神因果、夷夏之变、仪礼教法几个方面展开了长期的论辩。经过约五六百年的对话,儒释道终于从相争走向合流,逐步形成了“三教”鼎立的新文化格局。此一过程启示我们:在多元宗教的背景下,回避冲突、引人暴力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化解宗教冲突还是应走对话的道路。以中国古代儒释道对话的情形论,功能似合流与本位似合流或是宗教合流的两种途径,可以有效地化解宗教冲突。  相似文献   

11.
殷玮 《理论界》2011,(10):84-86
本着八宗兼弘、僧信共有的宗门思想,星云大师创建的佛光会现已形成规模宏大的国际格局。本文分析与探讨了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中对宗派、宗教差异的超越意识:一、依据佛陀"四姓出家,同为释氏"的主张,星云大师提出佛教各宗派之间应团结包容、互赞互助,唯其如此,佛教才有力量,才有发展前途;二、对于世界各宗教之间,星云大师主张"同中存异、异中求同",发挥宗教教人明理、导人向善的价值,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三、融和与和平的理念,与星云大师一生所倡导与践行的人间佛教一切普化、兼容并蓄的思想体系是一脉相承的,是依循契理契机的原则,融合传统佛教思想与现代社会思潮的结果。在"地球村"的时代,同体共生的全球化视野,是顺时应世的和平之道。  相似文献   

12.
保罗·尼特代表的伦理-实践的宗教对话在宗教多元主义的基础上,力求把宗教的他者与苦难的他者紧密结合起来;以伦理为宗教对话的中心和进路,强调宗教的伦理化;以实践为宗教对话的首要和原则,凸显宗教的入世性和实用性;并呼吁和引导各宗教积极进行伦理一实践的对话,共创宗教和谐和生态-人的和谐等。这些观点与中国宗教有诸多契合相通之处,对中国宗教对话、宗教和谐乃至社会和谐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佛教作为以信仰观念为核心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宗教文化,也是全面包容各种文化形态的综合文化。本文追溯了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考察了佛教传入的时代背景,分析了自佛教在西汉末年、东汉初期传入我国后,以自身的文化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强大渗透力,在其流传过程中对整个中国文化发生的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有关鲁迅与佛教、道教、基督教文化关系的课题业已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并出现了一批引人瞩目的研究成果。然而,这只是从几个横截面入手进行“共时性”的研究,至于鲁迅整体的宗教文化观,鲁迅宗教思想的衍变(“历时性”的研究),鲁迅宗教文化思想在他的总体思想体系中的地位等等问题则付之间如。本文试图对上述学术问题进行探讨,与鲁迅研究界展开对话。鲁迅前期宗教文化观留学日本期间,鲁迅通过批判洋务派和改良派的救国方略,提出了“立人”的思想,并以此为基点,对宗教文化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思索。鲁迅起初对洋务派和改良派…  相似文献   

15.
佛教劝善理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其社会取向而言,说佛教是一种劝善宗教绝对不错。在佛教原典中,本有一套绵密的劝善理念。这套理念以十善恶业为伦理核心,报应轮回为驱逼动力,最终达致福寿得道为目标。其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伦理思想及劝善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 佛教自19世纪下半叶传入美国后,仅短短一个多世纪,已经从移民宗教发展为全国性宗教、再到世界性宗教,成为风格独具的美式佛教,信徒达40多万,影响深入普通美国人的日常生活。而美国的佛教研究规模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无论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还是研究成果.都首屈一指,研究水平亦属世界一流,影响巨大.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和美式佛教的转而向世界弘布,使得美国佛教徒一再声称:美国已成为当今世界佛教的中心。本文通过对美国佛教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倾向的述评,力图探索出一些普遍性的特点,以求对我国佛教和其它宗教的研究能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7.
乔宇 《兰州学刊》2008,(6):26-28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始终与以儒家为本位的中国传统文化保持着一定程度的互动。近代中国,由于国势颓败、社会动荡,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趋势日益明显。佛教群体中的不少僧人、居士都研读过儒家的经典,并且主张会通儒佛,试图通过改良宗教实践来实现革新现实人生的目标。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顺应时势,提倡儒释融通,尝试改良道德,成为太虚倡导的“人闻佛教”之外的另一股重要的变革思潮,不仅在近代居士佛教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对于当代提倡宗教对话、倡导和谐世界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和谐宗教关系是构建和谐新疆的重要内容。协商民主有助于促进宗教管理法律、法规与制度的完善,有助于宗教的理念和观念的转变,有助于宗教管理的完善与改进,有助于促进宗教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19.
管仲乐 《北方论丛》2022,(2):168-176
房山石经唐刻《大般若经》刊镌过程中幽州社会各阶层皆有参与,构建了有别于实体宗教神圣空间的"社会空间"。此社会空间以宗教的神圣性为依托,在内部群体构成、活动辐射范围以及群众聚集形式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世俗性特征。在此宗教社会空间中,各个信仰群体以家庭、地域、社邑等方式结合,通过各异的参佛理念,或表达个人祈愿,或隐含政治诉求,或流露血缘特征。将刊镌佛经这一佛教活动融入多元化的具有世俗特征的信仰理念,展露了宗教空间中神圣与世俗的矛盾与依存。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对于离婚的观念经历了从离合随意到耻于离婚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的关键在唐宋时期。唐宋之前夫妻之间是有义则合,无义则去,唐宋时期社会对于离婚逐渐持否定态度,非有大故,不得出妻。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首先是国家加强了对离婚行为的规制,以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其次,唐宋时期结婚和离婚成本的增加促使人们对待离婚问题采取了更加谨慎的态度。最后,佛教的社会化导致佛教教义中姻缘天定、因果业报等宗教理念深入人心,慑于业报轮回的威吓,社会观念逐渐认为离婚是丑行。唐宋时期离婚观念的转变促进了社会组织结构的稳定,维护了社会关系网的平衡,从而实现了国家的政权稳定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