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春红 《南方论刊》2006,(11):64-64,63
在传统媒介环境中,议程设置理论发展为精典理论,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是终级绝对的,它必将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博客这种个人媒体的到来,议程设置理论会不会面临挑战?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1)对媒介把关的挑战。(2)是谁设置议程?(3)媒体议程对公众议程的影响还强大吗?  相似文献   

2.
英国的神甫。反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主要著作为“人口论”,他提出了所谓“人口法则”,断言人口的增加比生活资料的增加要快得多。马尔萨斯荒谬的认为: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如:1、2、4、8、16……)增加的,而生活资料是按算术级数(如:1、2、3、4、5……)增加的。因而得出结论说:人口增加与生活资料增加是不相适应的,必然形成绝对的人口过剩,这是一切贫困和失业增加的根源。而减少贫困唯一的办法就是减少人口。马尔萨斯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和失业,不归罪于资本主义制度,而归咎于自然与劳动者自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一)问题“强跨越”现象(“strongcrossover”)一直吸引着许多句法学家的注意力,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为了说明问题,先看一看英语中的“强跨越”现象(Chomsky ,1986 :p .78) :(1)Whodoeshethinkeisintelligent?(2 )Whoethinksheisintelligent?句(1)中,代词“he”与变量的同指是不允许的,故“he”只能有“指示拼读”(deicticreading) ;句(2 )中,代词“he”既可以有“指示拼读”,又可以有“受约拼读”(boundpronounreading)。(2 )具有歧义,它可以有两种解释:(1)’a.Whoidoeshejthinkisintelligent?(“指示拼读”)b . Whoidoeshe…  相似文献   

4.
列宁在批判波格丹诺夫的其理观时,指出波格丹诺夫“把下面两个问题搞混了:(一)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二)如果有客观其理,那末表现客观其理的人的表象能否立即地、完全地、无条件地、绝对地表现它,或者只能近似地、相对地表现它?这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绝对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2004,(3)
仲伟民在《河北学刊》2 0 0 4年第2期撰文《学术界对前近代中国研究的分歧———以彭慕兰、黄宗智的观点为中心》指出,对1 8世纪的中国进行重新评价,是近年来欧美汉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西方学者对1 8世纪中国评价的分歧有两种观点影响最大:一种观点以黄宗智为代表,他提出了著名“内卷化”(“过密化”)概念,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以江南最为典型)由于人口压力而导致资源紧张,只能依靠不断地增加生产要素来提高产量,这导致劳动密集化、劳动边际报酬递减、劳动生产率下降;但内卷并不意味着单位土地绝对产出的减少,拥有一定土地的农户可以采用内…  相似文献   

6.
要想正确理解什么是“绝对贫困化”,就必须先搞清楚什么是“贫困”。而要搞清什么是“贫困”,就必须首先把握住什么是区别贫富的根本标准。本文将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现象来说明仅仅用生活资料来区分贫富是极不完全的,进而说明工人阶级在贫困线以下的生活状态就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绝对贫困化”的社会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7.
近二十年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生活状况出现的新情况,给我们提出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问题。这不仅是学术问题,而且密切地联系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问题,所以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理论界和理论教育界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的主要标志(不是唯一标志)?目前我国经济理论界还有不同的认识,需要继续探讨。我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虽然不同,但是它的主要标志都是无产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贫困线与政策目标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世界各国的贫困线有绝对贫困标准和相对贫困标准两种.发达国家大都采用相对贫困标准,即要让贫困者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保证他们过上"体面的生活".而发展中国家大都采用绝对贫困标准,我国的低保线也属于绝对贫困标准,低保金主要考虑的是家庭食品开支.基于相对贫困标准和绝对贫困标准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当前城镇社会必然存在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收入高于绝对贫困线但低于相对贫困线,即相对贫困人口.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贫困的显著特征是绝对贫困人口不断减少,而相对贫困人口则不断扩大.由于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两极化特征非常明显,因此相对贫困人口的规模要远远超过绝对贫困人口规模.在相对贫困线标准下,居民的社会政策受益和财富拥有状况比绝对贫困线下的居民要复杂得多.因此,一旦采用相对贫困线标准,那么政策目标群体定位(资产调查)方法也将随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9.
贫困与公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总体情况来说,一个社会所拥有的贫困现象的规模与程度同这个社会的公正程度具有一种负相关性。绝对贫困显然有悖于公正的保证原则和调剂原则。当一个社会有能力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但仍存有大量绝对贫困现象,应当说这是不公正的。对于绝对贫困者来说,社会有责任提供最起码的社会救援亦即生活底线的保证,有责任从全社会发展的总成果中切出一部分予以调剂。平均主义式的绝对贫困则损伤了公正的机会平等的原则(事前的原则)和按照贡献分配的原则(事后的原则)。相对贫困更是从多个方面违背了公正的原则。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虽然贫困大多属于“不公正”的贫困,但也有少数的贫困属于“公正”的贫困。“公正的贫困”现象只是相对贫困范围内的事情。由此,可以形成这样一种看法,贫困者并不一定就无可置疑地拥有着公正。贫困与公正问题在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往往表现得十分突出和复杂。  相似文献   

10.
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学术讨论中,哲学界对实践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许多分歧。关于实践的定义众说纷云,有十几种之多。在这些不同观点的论争当中,大家都使用了“客观”、“物质”和“客观世界”等概念,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却不相同。例如,有的同志把“客观世界”理解为实践主体(人)以外的“外部世界”或“自然界”;而有的同志则认为实践的主体(人)在实践过程中也是具有客观的物质性,应包含在“客观世界”之内。很明显,这些不同的理解,是引起对实践概念认识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弄清“客观世界”、“物质”概念,以及它与实践概念的关系,是非  相似文献   

11.
平时向下面了解情况,时常听到有的同志说“可能”这样,“大概”那样,或许“差不多”:己类的话,这种似明非明的反映问题,很难使人对问题有个中肯的了解,下一个正确的决心,很值得议上一议。 我们知道,人们要想做好工作,必须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统一起来。要坚持好这种统一,必须对客观情况了如指掌, 只有情况清了,才能检验自己的主观愿望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如果不符合,就要赶快改正,使之符合客观实际,这样,才能避免发生错误。倘若我们只是对情况“想当然”,“可能”是这样,“大概”是那样,而缺乏一个真切的了解,“雾里看花”,这样就会犯主观主义的错误,给工作造成  相似文献   

12.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列宁明确提出并深刻闸述了真理观的两个问题:“(一)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二)如果有客观真理,那么表现客观真理的人的表象能否立即地、完全地、无条件地、绝对地表现它,或者只能近似地、相对地表现它?”(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第  相似文献   

13.
用比较法研究中外哲学史,既要注意历史的比较,即探索同一社会形态、历史时期的哲学思潮的异同;又要注意逻辑的比较,可以按照哲学思潮本身的发展逻辑,做一些命题和范畴的对比剖析。朱熹的“理”和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两者之间存在着可比性。 一、客观唯心论体系 黑格尔“绝对理念”的客观唯心论体系同朱熹“理”(“太极”)的客观唯心论体系,是人类认识大树上东西(方)两杈上最大的花朵(不结果实的花),存着很多共同之点。 (一)理(太极)和绝对理念是先于世界独立存在的“客观精神”。  相似文献   

14.
<正> 在理解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时,有的同志把“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一说视为马列的一贯思想,甚至还以为这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绝对的永不改变的经济规律。我以为这种认识是缺乏分析的。马列著作确实在不少地方提到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例如,在《资本论》中说:“由此可见,不管工人的报酬高低如何,工人的状况必然随着资本的积累而日趋恶化。”(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708页)。在列宁写的《俄共(布)党纲草案》中也说:“危机和工业停滞时期使小生产者更加陷于破产,使雇佣劳动更加依赖资本,并更加迅速的引起工人阶级状况的相对的而有时是绝对的恶化。”(《列宁选集》第三卷,第737页)在《资  相似文献   

15.
资产与长期贫困——基于面板数据的2SLS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甘肃和内蒙古五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资产视角下的长期贫困衡量方法。首先,使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通过回归资产集与低收入线以得到资产贫困线,随后将家庭划分为结构性贫困、偶然性贫困、偶然性非贫困、结构性非贫困,其中结构性贫困就是长期贫困。最后通过对比资产贫困线与绝对贫困线和低收入线的衡量结果,研究发现:资产贫困线能够稳定客观地衡量出家庭的福利水平,能够精细的识别贫困状态,在收入贫困中结构性贫困多于偶然性贫困,而在资产贫困中长期贫困占少数。  相似文献   

16.
一俊芝同志在“客观规律究竟是否轉化?”一文中写道:“規律的客观性、人們不能‘消灭’或‘創造’,也不能違背它自己轉化的趋势来促进它的轉化,这一点我們沒有分歧。戚若文同志的观点,除了規律不在轉化这一点以外,我都贊成。”通过一次爭辯,現在的焦点明确起来了,即客观規律能否轉化?实质上也就是客观規律是怎样产生并发生作用,以及它的退出历史舞台并消失作用的問題。就在这一点上,我对俊芝同志的文章最有疑問。克千同志也参加了討論,他在《学术月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主要群体弱势化趋向问题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吴忠民 《东岳论丛》2006,27(2):5-3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群体(以农民阶层和工人阶层为主)的基本状况获得了大幅度的改善和明显的进步,但由于“自由相对有余而平等相对不足”的时代条件及中国渐进型改革中的失误等错综复杂的原因,导致中国社会主要群体呈现弱势化趋向。其弱势化趋向主要表现在:同时经受着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双重困扰;劳动权利的维护处在十分弱化的状态之中;令人担忧的社会保障状况;劳动技能总体水准下降;程度不同的边缘化等。中国社会主要群体弱势化的显著特征:一是社会成员基本权利的保护问题占据突出的位置;二是与特定的阶层结构化过程密切相联;三是其弱势化有进一步加重甚至加速发展的趋势。中国社会主要群体弱势化趋势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其可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发展的意义,削弱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主要社会基础,严重削弱经济的拉动力,危害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等。应对之策主要是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矫正“原始积累不可避免”、“国家财力不堪重负”、“重视社会公正会妨碍效率”等错误观念,注重维护和保障社会成员的基础生存权利,建立初级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等。  相似文献   

18.
曹雪芹写小说主张“新鲜别致”,反对“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今天我们还经常用他的话来要求和评论某些不求创新、流于一般化、概念化的作品。人们不欢迎这样的作品,主要是因为它不真实,不符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记得十九世纪法国作家福楼拜在谈到描写人  相似文献   

19.
<正> 毛泽东说过:“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一切根据于正确思想的做或行动是正确的行动。”毛泽东的这一论述告诉我们,实践(即“做或行动”)有正确、错误之分。正确的实践之所以正确,其原因在于它是“根据于正确思想”的实践。正确的思想之所以正确,其原因在于它“符合于客观事实”。思想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这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说明。因而人们应该通过检验指导实践的总想的正确性来判断其实践的正确性。所以,实践的正确性只能间接地加以检验。近年来,哲学界开展了“检验实践正确性的  相似文献   

20.
一、总述1、为什么要调查“江村”?(1)研究农村的必要性:“江村”在中国农村的类型、位置、代表性。(2)费孝通教授1936年调查过这个村子;1956年澳大利亚一教授访问过“江村”他们都有专著。这样,这个村有前后对比的资料,又有国际影响。2、调查的实施(1)经济指标的数据统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